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记忆中的“摇把子”电话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2018-10-30 17:44| 发布者: qhxwlgbj| 查看: 409| 评论: 0|原作者: qhxwlgbj

摘要: 打我记事起,我们村就有一个供销社,经销日用百货等。供销社有一部“黑老虎”式的“摇把子”电话,村里的人有什么事需要对外联系,都跑到供销社里打电话。因我父亲在20余里外的马集公社粮所工作,我和母亲便成了到供 ...

打我记事起,我们村就有一个供销社,经销日用百货等。供销社有一部“黑老虎”式的“摇把子”电话,村里的人有什么事需要对外联系,都跑到供销社里打电话。因我父亲在20余里外的马集公社粮所工作,我和母亲便成了到供销社打电话的常客。记得供销社有一位姓王的胖叔叔,每次母亲领我到供销社给父亲打电话,都是这位胖叔叔帮着打。打电话时,只见王叔叔左手摁住电话机,右手握住摇把子,“哼哼哼”地摇上几圈,然后左手拿起话筒放在耳朵上听着。不一会,话筒里就会传出一位女话务员甜甜的声音:“喂,您好,请问您要哪里?”王叔叔急忙回答:“请要一下马集粮所。”“好,请稍等。”说完,王叔叔便把话筒又放回电话机上,让我们娘俩坐在椅子上等着。这一等,最快也要20分钟,一般都在半小时以上。听王叔叔说,电话到公社总机后,因为通话双方不在一个公社范围内,公社与公社之间又没有专线,电话需要经县邮电局总机接转,所以要等电话。半小时以上。“叮铃铃、、、、、、、”一阵清脆的回铃声响起,电话接通了,王叔叔立即将电话听筒拿起交给母亲。母亲接过话筒,话筒里传来微弱的声音,母亲听不清,只好大声的喊,象是与人吵架。电话打完了,母亲也急出了一身汗。当时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母亲打电话,除了对母亲声嘶力竭地喊感到好笑外,更多的是对电话产生了一种好奇心和神秘感。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年后的1977年,我从省邮电学校毕业分配到了齐河邮电局工作,从此与电话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齐河的通信手段仍非常落后,使用的还是“摇把子”电话,用户打个长途电话非常的难。长途电话需要一级一级地转接,转接速度慢,通话质量差,串杂音严重,打个长途电话要等半天。特别是从公社支局要长途电话,转接环节多,如果赶上长途线路忙,一个长途电话有时一天都要不到。那时我经常看到在县局营业室内焦急等待长途电话的人们。“邮电局真是怪,电话不如跑得快,”正是对那时打电话难,打电话慢的真实写照。

从五十年代建局到八十年代中期,齐河电信就像一个蜗牛在慢慢爬行。几十年一贯制的“摇把子”,不知耗费了齐河人民多少宝贵的时间,也不知道摇掉了齐河多少次经济腾飞的机遇。改革开放,招商引资,许多外地商客看上了齐河这块风水宝地,但终因通信不便,联络困难而望洋兴叹。

“经济兴,电话通”。1988年,县委、县政府认准了这个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下定了改变通信落后面貌的决心,做出了“甩掉摇把子,坚决上自动”的决定,打响了组建自动电话网的战斗。全体邮电干部职工响应县领导号召,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奋力拼搏、日夜苦干,仅用了七个月的时间,1000门纵模制自动交换机一次割接成功,全县畅通无阻,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益”的深圳速度。齐河通信彻底结束了“摇把子”的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齐河的通信事业日新月异,迅猛发展。1993年,全县实现了电话程控化,传输光缆化,进入了全国电话直拨网。2001年7月,全县建成了电话县,,70%以上的农村家庭安上了电话。移动通讯,宽带上网等现代化通信工具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五十年代人们向往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已变为现实。一个高度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通信网络,已覆盖全县城乡的角角落落。

“电话通,百业兴”。齐河通信的迅猛发展,改变了齐河的投资环境,加快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步伐,促进了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个文明和谐,经济腾飞的绿色齐河,犹如一颗灿烂的明珠,在黄河岸边崛起!


作者:马万华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