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者:郭立文 马鞍山作为全国十大钢铁工业基地之一,曾经由于生产环境不好,以及技术水平有限,烟囱林立,黄烟滚滚,城市的废水、废气、废渣一度分别占到全省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进入新世纪,马鞍山市重工业城市“傻大黑粗”的形象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山、水、绿城融为一体,呈现四季花香、丹青锦绣的如诗画面。 图源:随鱼欢游 逐绿青山 城市绿化,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品位和发达程度。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采矿让马鞍山市伤痕累累,在矿石变成建材、车轮的同时,留在这片土地上的是一排排土场、沙尾坝。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可以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塑造城市新形象,提高市民归属感和幸福感。 这是一场万众一心、造林绿化的全民总行动。近年来,马鞍山市相继实施绿色长廊工程、森林质量提升行动,把森林绿地搬到居民身边,让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据统计,2012年以来马鞍山累计完成造林面积40万亩,相当于前20年造林面积总和。一大批荒山得到绿化,全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相继荣获国家一顶顶“绿色桂冠”——“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图源:随鱼欢游 今年起,马鞍山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按照计划,三年内,马鞍山将新造林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县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确保到2020年跻身国家森林城市行列。马鞍山郊区将建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其他面积20公顷以上的郊野公园等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场所。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绿化率达30%,公路、铁路绿化率达80%以上。 逐绿城市 走在马鞍山街头,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这里的道路绿化特色鲜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市民从家里出来,走300米就能看见绿色,500米就能看到游园。为什么马鞍山园林绿化如此别致,以至于呈现园在城中、城在林中的感觉?这得益于市园林部门早在2007年出台的《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导则》起到了前期引导和规范作用。为了守护身边的绿水青山,留住头顶的蓝天白云,马鞍山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打造宜业宜居的生态城市为目标,持续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治行动。守卫蓝天的同时,亦不忘守护绿水。全面实施18项水污染防治项目,扎实推进慈湖河、采石河、青山河等水体达标工程。 图源:随鱼欢游 青山绿水就是马鞍山老百姓最大的获得感。这几年马鞍山持续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治行动,让蓝天白云永驻、绿水青山常留,伴随着东湖水体治理工程的正式启动,水清、水净、水美,将不再是东湖梦想。 逐绿未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马鞍山市委、市政府抓落实、行动快。首先制定计划,全面贯彻落实《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聚焦“五大任务”,坚定不移以新的发展理念统领全局。制定计划,规划先行。马鞍山市先后出台了《马鞍山生态市创建行动计划》、《马鞍山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马鞍山市生态强市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明确了生态强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思路、目标、任务和举措。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强市。 图源:皖江在线 为全面落实《马鞍山生态强市建设行动计划》,将各项工作持之以恒落到实处,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各级领导干部会议,三区三县层层动员、全面发动、上下联动,撸起袖子一起干。作为马鞍山市有史以来最全面的生态建设工作方案,2017年生态强市工作要点共包含了7个大项32条工作内容,对24项生态强市建设主要指标和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逐一进行分解落实。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各级党委、政府带头树立生态观念,践行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积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等创建活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提高公众参与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马鞍山发展的核心理念,多次研究生态建设方案,决策部署打造“绿色马鞍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上到下组成相应的创建工作机构,责任到人,一抓到底,决不放松。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遵循田园城市发展战略,用3年建一座国家级森林城市。到时,“半城湖光半城山、绿林葱茏秀江南”的马鞍山必将更加夺目耀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