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大姚县离退休干部齐赞改革开放40年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党风政风明显好转,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显著增强。可以说,这一变化是全面系统的变化、重大转折的变化、影响深远的变化,振奋人心、温暖人心、凝聚人心。全国在发展,大姚也不落后,40年来,大姚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向大姚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未来的两三年,大姚县还将努力在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楚北对外开放合作重要门户中走在前列;完成楚姚高速、楚永高速(大姚段)、元祥省道改扩建、大姚通用机场建设;2018年还将实现“整县脱贫摘帽”,10308人脱贫;到2020年将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大姚的未来充满希望。 广大离退休老干部高度评价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变化,纷纷热议,特别是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经济发展、从严治党、民生改善等方方面面的巨大变化,少数民族地区贫穷落实的面貌根本上得到了改变。大姚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居住着汉、彝、回、傣、傈僳、苗等22个民族,2017年未,全县总人口280245人,少数民族人口102438人,占总人口的36.55%,少数民族人口占50%以上的民族集聚乡镇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村委会78个、自然村875个。对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民族群众的观念转变,老干部们也深有体会。 一、民族地区发生了根本变化 结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县委老干部局组织离退休干部沿昙华、桂花、三台、铁锁一线,深入到了离县城180公里需要6个小时车程的湾碧傣族傈僳族自治乡,开展“遍走访、看变化、话发展”主题调研参观考察。看到,在过去收成吃水靠老天,住的是石头累房,种的田地是草帽田锅盖田,缺水缺土的金沙江两岸群众,如今水泥楼房林立、交通硬化宽敞、家家吃上自来水、户户有客厅厨房卫生间、互联网通信4G网络全覆盖、村里还有篮球场文化室,生活面貌焕燃一新。这只是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一幕。在金沙江边、百草岭山脚,沿江环山一带,是大姚县少数民族比较多的聚居地,千百年来,流淌不息的是金沙江,但亘古不变的是金沙江边的少数民族,改革开放前仍在贫困中挣扎。改革开放的40年,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关爱落实民族地区的发展,通过移民、精准脱贫等多种政策措施,加大交通、电力、通信、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力度,少数民族地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县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少数民族地区无论从农村还是到城市,无论从经济水平还是民生工程,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对外开放的步伐,民族地区都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同志们由衷称赞:湾碧巴拉是我县少有的傈僳族直过民族,如今这个现代化景象,一点也不比城里低,分不清是城还是村,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直过民族旧貌换新颜繁荣的一切。 不止是在湾碧民族乡,在石羊土地祠的回民村,在赵家店紫丘彝村,在昙华桂花三台的彝族聚居地,老同志们所见都是一派繁荣景象,都是民族团结示范地区。 二、民族地区发生变化的措施 大姚县是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长期以来紧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民族地区呈现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2017年,大姚县被命名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县有90个单位被命名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同年5月和10月,大姚县还代表楚雄州接受了省人民政府、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对楚雄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考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形成了县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强化决策部署。研究制定了《大姚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大姚县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12年—2016年)》《大姚县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县财政安排了民族机动专项经费,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和民族团结稳定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二)不断夯实基础,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全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扶持培育新兴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有力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全力推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改善。2013年至2018年上半年,全县争取民族宗教项目129个,项目资金3563万元,整合部门资金3.84亿元,全力推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培植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达到了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的示范效应。全县少数民族人口达30%以上的78个村委会均建成卫生室、文化室和农家超市,所辖自然村已全部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安全饮水得到保障。认真落实民贸民品生产优惠政策。 (三)全面落实民族工作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繁荣。认真开展法律政策宣传。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党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利用民族团结宣传月和乡镇民族节庆,认真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全力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针对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任务重的实际,率先在全州制定出台了《大姚县县乡村民族宗教工作网络及责任制度》,形成了大姚县县乡村民族宗教工作网络及责任制度“1234”标准化建设体系。健全完善涉及民族问题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做到有预防、有排查、有调处、有总结、有典型案例分析,并定期开展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活动。扎实做好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在招考公务员和配备领导干部时,根据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和民族成份进行定向选拔。自2003年以来截止目前,全县招考少数民族公务员168人,少数民族公务员比例达38.6%,事业单位少数民族工作人员364人。认真办理民族身份确认和变更工作,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充分挖掘儒家文化、彝族文化、盐文化、核桃文化等特色文化,积极支持和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传承与发展,昙华彝族“插花”节、石羊“孔子文化”节等节庆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积极做好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精品打造,认真组织开展大姚彝族服装服饰、民族器乐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作。修建修复了杨森雕塑、咪依噜雕塑和三台向天坟观象台遗址,出版发行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文艺、影视精品。完成了《大姚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目录》等规划编制。积极配合省、州民宗部门实施民族文化人才“十项精品、百名人才”工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教育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的民族教育政策,以民族地区控辍保学为重点,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验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云南省民族高中学校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积极探索完善《大姚县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等扶贫政策。设立大姚县民族中学,在大姚一中、实验中学开设民族班,在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县职教中心开设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在全县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进校园创建活动。大姚一中、新街中学、金碧小学被省民委、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昙华完小、湾碧高坪子完小被列为州级“双语”教学试点学校。 三、民族地区发生根本变化的特点 老同志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对大姚民族地区的发展,他们有目共睹,看到今天民族地区团结繁荣的景象,老同志们由衷称赞:党的政策好,党的政策特别在民族地区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定: (一)政策落实始终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做到与时俱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程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迁有着直接的关联。随着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民族地区扶贫、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也始终与现实变化中的宏观经济形势相适应,针对不同时期,针对不同形势的变化,落实不同的政策,在民族地区创新扶贫政策体系,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实行“靶向治疗”,为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策选择凸显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差异性,做到实事求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差异较大,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各不相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的选择上,除了给予各地一些共同的普惠政策之外,还因地制宜地实施了一些差别化政策,展现出尊重差异、包容发展的时代精神。特别对集边疆地区、民族聚居区、生态脆弱区、连片贫困区为一体的重要特殊地区给予特殊政策措施。 (三)政策完善越来越全方位、多维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政策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至今已经基本形成了层次多样、规模各异、前后有序、彼此渗透的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争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条件。在改革开放初期,民族地区主要围绕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温饱问题,伴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民族地区普遍将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起来,以扶贫促进发展、以低保维持生存。 四、当前民族地区存的困难问题和建议 改革开放是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红利。40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看到,我县民族地区经济依然相对落后,各种民生设施与保障措施也在建设之中,有的地方各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是落实,民族政策宣传力度还不够,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素仍然存在。老干部们对全县民族进步工作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和要求: (一)继续加大民族政策宣传。学习宣传是永远的话题、是长期的工作,老同志们一致希望,党委政府要抓住党的政策、民族政策的结合点,注意群众会混淆的政策点,加大宣传学习力度。如,当前有的党员分不清“佛教”是否是宗教,去寺庙走走是否违纪违法;有的党员干部分不清什么民族风俗习惯,不知道要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风俗与宗教礼仪的关系,党员参加一些民族风俗习惯是否违纪。等等,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二)动员全社会继续关心、关注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老同志们一致认为:如今全县的民族工作是全面发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但因区域差异、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差异,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关注还是不够,要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继续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三)千方百计要发展。老同志们一致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把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作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脱贫攻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部署,积极发挥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集中力量改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培育有特色、见效快、管长远的群众增收致富主导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维护民族团结稳定。老同志们一致认为:民族冲突在有些地区时不时还偶有发生,要加以重视,不断完善涉及民族方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健全维护民族团结工作机制,以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抓手,定期开展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因素的分析研判,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正确对待和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纠纷和各族群众的合理诉求。同时在民族地区加强对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民族宗教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着力维护好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 (五)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老同志们一致认为: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发展纳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之中,如彝剧、毕摩传承人保护,桂花大村民族特色古村落保护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旅游+”“文化+”等新技术、新业态,让创建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创建工作的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