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所在的村子是济源市轵城镇新安村,为当初小浪底水库淹没区移民村。从1999年至今,本人亲历了这个移民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它的变化也是当时从小浪底水库淹没区搬出的几十个村子的缩影。 (一) 我的老家原在济源市下冶镇的最南边的黄河边上,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村子。全村1100余口人,分布在9条山岭上,俗有九岭朝凤之说。那里交通不便,虽说早在1976年就通了汽车,但公路只能通到村子的最高处的山岭上。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98年,乡亲们的生活用水、烧煤、运粪、收获也只能靠担挑。这里的耕地虽然偶尔也有面积十来亩的大块地,但大多是小块的,小到不能用耕牛耕作,只能镢头刨铁锨剜的程度且土质耐旱性能极差。虽然涛涛黄河就在眼前,由于这里岭高坡陡,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黄河水从脚下流过。所以直到移民那会,家乡人的吃粮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在经济来源上,随着传统行业的没落,加上交通的不便,这里的人们基本上处于无业可从的状态。虽然年轻人也有外出打工的,但毕竟还是少数。 中国人虽然自古有“穷家难舍”的说法,但对于小浪底淹没区移民的事,村里人从一开始就完全同意并大力支持。这一方面是大局意识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党的移民政策使然。移民工作虽然是自1999年开始的,但在几年前就开始了宣传动员工作,将移民安置的补赏政策、房产的作价标准公布于众。在搬迁工作开始之前,还让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来到安置地现场勘查,自己选择新村建设地址。新村建设地址选择好之后,又由各户派出自己的代表选定自家的建房地址。 这样的安排乡亲们是非常满意的。我所在的那一部分是新安村,获轵路从村外通过。人们出门就是宽阔的马路,方便极了。金河村则坐落在207国道东100米的地方。这样的交通条件,对我们这个长期生活在“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的人来说是先前想都不敢想的。人均耕地虽不到一亩,但全部可以灌溉,汽车、三轮车完全可以开到田间地头。最让人欣喜地是它的生产能力,亩产小麦一般的都在800斤上下,秋季的玉子亩产在1000斤左右,是原先的几倍。解决吃饭问题,自然是天大的好事。 我们老家那地方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人都住窑洞,再加上居住分散,自然也没有街道。由于居住分散,彼此之间相距又远,所以即使一个村子的人,有的几年时间也难得见上一面。但这种现象在移民之后得到彻底改变,大家都在一个街上、一个巷子里住着,吃一碗饭的功夫就能把全村转上一边,过去几年见不上一面的,现在一天就可以几次见面了,叫人们又高兴又好奇。还有一点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走亲戚,在老家那地方,即使你的亲戚在本村,一天最多也只能走两家亲戚。亲戚家在外村的更不用说了,每天只能走一家亲戚。所以每年元宵佳节已经过完了,亲戚还没走完。但在在移居平原之后,由于公路网四通八达,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工具一天时间把所有的亲戚就走完了。 交通条件的改善,道路的四通八达,自然引发人们使用交通工具的浓厚兴趣,人们一有闲暇,无论是青年人或中年人,就开始习练自行车技能,一会是年轻人扶着年纪大的人骑,一会是年纪大的扶着年轻人骑,娃娃们因为争自行车的事也经常发生。一时间,学习骑自行车曾经成为村子里的一道风景。 (二) 由于西岭人居住在黄河岸边,祖祖辈辈靠水上运输、采煤业、做生意为生,自古以来就有极强的开放意识与经商意识,但由于近代陆上运输的兴起和繁荣致使水上运输业由萧条到消失,再加上交通条件的限制,让西岭人失去了“用武之地”。而眼下的库区移民,让西岭人重新获得了用武之地。是这种开放意识与商业意识转化为创业能力,以致一发不可收拾。 由于国家对移民的资金扶持(贷款),村子很快掀起了创业热潮,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养殖场如小养猪场、小养牛场、小养羊场、小养兔场一个个投入了建设。在我们那个新安村,最先投入建设的是我的二弟弟的小养猪场,由于他动手早,速度快,还受到是移民局的表扬,新闻单位还给与报道。我的三弟弟家建的是小养兔场,四弟家建的是小养牛场,一时间,新安村、金河村,两个移民新村的家庭小养殖场就达到40余个。 与此同时,以机动三轮为工具的运输业、以轿车为工具的载客运输也开始发展。以机动三轮为载体的运输后来还逐步被吨位更大的重型卡车所替代。从事载客运输的年轻人,刚开始时自己开着车拉客,没几年,就从驾驶员摇身一变成了经营几部车的小老板。 由十人二十人组成的小建筑队也快速发展。 但人们并不满足这样的小打小闹,大约是自2002年开始,金河村的一些人又联手在207国道旁投资150万元建设农贸市场。那里原来是一片总面积为37亩的空闲地,是镇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征好的,由于各种原因,一直上不了马。金河移民到到来,使市场建设成为现实。 在新安村,由5户村民入股创办的年产值3000万元、可安排100人就业的饮料厂投入运营。饮料厂是由闲置的学校设施加以改造后建设起来的,场址与村子紧挨着,这让村里人不出村就当上了工人,且在厂里就业的多是一些有家务的中年妇女。这些人由于有家务出不了远门,现在工厂就在村里,挣钱、家务两不误,方便至极。随着饮料厂的建成投产,有一定规模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总投资为800万元的养鸡场、养牛场、养猪场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营。还有一个叫崔超超的年轻人,将自己的企业办到了省会郑州。至于投资几十万元创办的可安排三人五人或者十人把人就业创办小纺纱厂、小加工厂更是大有人在。 (三) 对于责任田,刚移居平原那会人们还是当命根子看的, 但随着村子里大批劳动力的外出就业与创业,逐渐感觉到小打小闹地经营责任田是个累赘了。有许多人则提出种责任田不合算的问题。加上这时上边已经出台责任田可以流转、可以往种田大户手中集中搞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政策,土地的流转在我们的新安村和金河村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个群众会下来,几天时间内就实现了所有耕地的全流转。搞得最出彩的当数金河村,土地一经流转集中,由40户人家经营的100个温室大棚、100个日光大棚就拔地而起,每亩地的年收入达到8000 元左右,经营好的甚至超过一万元。这样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效果,不仅在全市的几十个移民村中具有先进性,而且在全省都是先进的。先是副省长刘满仓来村子里视察和调研,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来调研,紧接着是外县市的,外省的人来参观。村干部们不要说参与经营,仅仅是接待参观者、介绍发展情况就够忙乎了。 到这时,在几年前还是穷得小有名气的村子现在在经济发展上真有点一鸣惊人的味道了。 (四) 原来的村子特殊的地理条件,也制约了教育、体育、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教育,和当时一般的村子相比,落后一大截子。由于娃娃们上初中要跑到20华里之外的下冶村,不少人家的孩子上了半拉子就选择了退学。至于读到高中的人就更少。那时偶尔也出个高中生或大学生,但大多是在外工作人员的子弟。记得2000年春季济源市劳动局往深圳输送打工人员,条件是是高中毕业的。本人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将其告诉村里人,但遗憾的是全村找不到高中毕业的年轻人。至于体育活动、文化生活,对当时的西岭人来说,是可想而不可为的事。 但这种状况在移民之后不久就得以改变。这一方面是环境的改变,另一方面则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就在移居平原地区后的第4个年头的2003年,新安村从一个叫陈志刚的年轻人考进国家重点大学开始,每年都有三人五人走进大学校门,有不少就读的还是国家的重点大学甚至考上了研究生。 没有移民那会,由于山区条件的限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低下,人们是基本上不谈论体育与健身养生这些话题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健身、养生逐渐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金河村与新安村先后在村文化大院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台,安装了各类健身器材。每天的早上和晚上,每个村子都会有三五十人来到文化大院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为了满足人们读书的需要,两村都建设了图书室,图书的存量都在5000册以上。 (五) 到今天(2018年)为止,我们那个西岭村的人们移居济源市的平原地区已经十九个年头了。如果说要和平原地区的原住民比一比在生活水平上有什么差别的话,还真不好说。 刚移居平原那会,由于村民民们手中没有积蓄,建房全靠国家的房产补贴,大部分人家建的是一层平房,近年来随着收入的增加,绝大多数人家都住上了两层楼房,且里里外外装饰一新。 从村容村貌上看,由于房子是同一时间同一标准建起来的,那个整齐、新颖的程度是原住民无法相比的,老远看去,不用看村标,一眼看去就可以断定是个移民村。那小巷的整洁、主街道的宽敞也是原住民的村子无法相比的。 有线电视、宽带早已进村入户,80%的户用上太阳能热水器,村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洗上热水澡。 不过,当你走进我们那个移民村的时候,最耀眼的风景线当属家家户户门口停放着的各类小轿车。过去一说到美国人的私家车,人们是既羡慕有不可思议,而现在,就在我们的移民村,小轿车比比皆是。大街小巷里到处停放着各种式样的小轿车。就连一些老年人也不示弱,和年轻人比着来,你开你的小汽车,我开不了汽车开电轿。现有100户人家的金河村,小轿车的拥有量已经超过100辆,全村户均一辆小轿车,其中个别户还达到人均一部。具有240户人家的新安村小轿车拥有量也在150辆以上。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人们的是年气人的择偶地域范围的变化的变化,过去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年轻人多是在自己的村子周围,也就是十里八里这样一个范围内选摘配偶。但现在不同了,由于村子是开放的,外出打工的,求学的比比皆是,年轻人的择偶范围自然也跟着放大到外县市、甚至天南海北。到珠海打工的年起人回来了,在那里领回了广东的姑娘;到东北求学的姑娘学成毕业了,在那里与外省小伙结婚成家的事屡见不鲜。
作者:陈立新,济源日报社退休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