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富锦一中前行的四十年

2018-9-7 15:32| 发布者: 家网编辑9| 查看: 1351| 评论: 0

摘要: 富锦一中前行的四十年 作者:张福君 孙庆忠 1963年8月,我们考进了富锦一中。当时是富锦城乡和绥滨绥东一共招收180名初中生,分成四个班(55、56、57、58),每班45名学生。我们俩分别被编入57、58班。 我们这群来自 ...

富锦一中前行的四十年

19638月,我们考进了富锦一中。当时是富锦城乡和绥滨绥东一共招收180名初中生,分成四个班(55565758),每班45名学生。我们俩分别被编入5758班。

我们这群来自农村的少年,走进了向往已久、渴盼求知的富锦最高学府。在这所神圣的殿堂里,我们度过了三年苦读求知的时光、两年多的文革动乱岁月。

这三年,我们共同享受了春华秋实,共同度过了酷暑严寒,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让我们从不同的家庭相聚在这个摇篮里。在这里,我们学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升华了思想、净化了心灵,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涓涓细流凝住回忆,潺潺文心萦绕胸襟,我们收获着充实,收获着友谊,收获着真诚也收获着梦想和浪漫!

人到这个年龄,还在留恋着那个金子般的岁月,怀念那段生活。那段日子像一面青春的旗帜,在心里远远地飘忽着。只有激情燃烧之时、只有心灵颤抖之时,那感觉才是丰厚、殷实的。

感叹岁月、感悟人生、感激命运、感受生活。

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健美、学会奉献。

重新品味昔日在富锦一中求学时的酸甜苦辣,重温逝去黄金岁月,仿佛感到岁月无情,过去的一切就像飘过的一片云。一中,时刻魂牵梦绕般地流连在我们的心中。过去,值得回忆的日子太多。过去,值得留恋的往事有如史诗般的刻在我们的心田里。那些纯粹的歌咏和遥想式的倾诉让我们激动不已!这里毕竟有我们的青少年足迹、有我们青春和热血的缩影啊!

我深情地眷恋这片热土、我深深地爱着记忆中的故乡!一中,是我成长的摇篮;一中,是我人生最值得回忆的时光;一中,永远值得我骄傲和自豪;一中,是我心中的丰碑!

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了,有些已经遗忘了。可一些小事,回味起来却让我终生难忘。她包含了很多意蕴,当然也不外乎从孩提时代走出故乡的身影。但总走不出少年时所经历的那些事。

一、艰苦学习生活的回顾

一九六三年富锦一中的校址位于富锦的城南,即现在的中央大街中段以北、新开路以东、向阳路以西、文明街以南。(现在富锦市委、市政府及其它部门的所在地)校园面积近十万平方米,教学楼为二节楼,3300平方米,最多能容纳18个教学班,走廊在中间,两边对门开,学生教室多为北侧。光线较暗,楼内没有初暖设备,进入冬季,各个教室都要自搭火炉,燃煤取暖。教学楼的东侧,是两幢平房,作为住宿学生的宿舍区,再往东则是学校的生产部(我们叫“马号”),占地面积较大,大约30000平方米,教学楼的西侧是学生食堂,建筑面积也是较大的平房,但这个餐厅可容纳下全校师生开大会。学校的东、西、南以挑壕为界。

在我们学习生活的路上,尽管学校做了很大的努力,仍然有很多困难。我来介绍一下当时我们学习生活的状态吧!

    住的方面:来到一中,我们四个班所有的住宿男同学,搬进三栋平房后排靠东侧的一个大房间里。近40人分别住在三个大板铺上。夏天屋子里闷热潮湿,那时宿舍东面是一大片菜地,地头堆放着几大堆沤好的马粪,上面全是蚊虫小咬,宿舍没有纱窗,晚间一旦开窗放风,蚊子小咬就成群结队地飞进来,所以宁可闷热,不敢开窗。整个舍内就像一个密不透风的闷罐,使我们睡得汗流浃背。室内气味难闻,很难入睡。一到冬天,日子就更难熬了。诺大的房间里有一个砖火炉,学校派苍师傅一天发一小桶煤,不到半夜就没有煤烧了。东山墙和室内墙角早已上霜,铺板下都已结成薄薄的冰。有的同学穿棉裤睡觉,有的带狗皮帽子躺下,有的为了互相取暖两个人钻进一个被窝。早上起床时40来人的哈气和脸盆里的热气,把整个屋子笼罩在雾幔之中。所以同学们早早起床洗漱,整理好内务,就到操场跑步晨练,然后就到教室自习去了,很少再回宿舍了。记得班级也是发给很少的煤,同学们为了教室内有更多的暖意,就到外面捡煤石,填充炉膛。

    吃的方面:当时学校食堂伙食更是苦,每天全体住宿生伙食情况一律“老三样”,早餐主要是窝头,2分钱一勺的冻白菜汤和土豆块。师傅用大马勺在炉子上化开豆油后,分倒在三大锅白菜汤里,上面飘着浮油,好看不好吃啊。午餐是高粱米干饭,还是2分钱一勺的萝卜汤,伴有几块土豆,同学们早早排号到孙师傅的三号窗口,因为他是单身,为人和善,每盛了一勺后,还能外加一点汤。晚饭是玉米楂子粥,1分钱咸菜。一周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或者一顿大米饭。后来经过社教,伙食稍有改善,早餐是发糕,白菜汤里加了点豆腐。午饭的萝卜汤上添加了点血豆腐,还有了一点炒菜,晚间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有了豆腐乳。当时一个月的伙食费有10元钱就够了。清贫,是一首朴素的歌;平凡,是一行亮丽的诗。

在艰苦中品味生活,生活会对爱有最高的奖赏!在艰苦中,你深深的爱着生活,你就会变得谦卑,有生气。新的希望油然而生,学习生活会对你有最伟大的馈赠!奇怪不?尽管伙食那样差,住的那样艰苦,可是同学们像生龙活虎,精力旺盛,很少有得病不上课的。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行的方面:我们俩的家距离富锦50多里路,从初一到初三学年,几乎寒暑假都是和同学们徒步往返学校和家的路上。那时有好心开的敞车司机看到徒步的少年学生,便把车停下来,主动招呼我们上车,捎脚拉我们一程。夏天时节天气热,我们就起大早走,一没有蚊虫叮咬,二没有太阳晒。记得我那年新买的一双球鞋,在砂石路上走怕把鞋磨坏,就光着脚、拎着鞋走公路旁边的“下路”——土道上。有一年放寒假,全舍的同学们早早地打好行李,半夜时分就动身行进回家的路上。当我们一行走到二道岗周围的村边时,正是晨明鸡叫,生产队正在打场喊人换岗的时刻……..你说苦不苦?可是同学们一点都不在乎。大家有说有笑,有的唱歌,有的讲笑话。一路风尘,一路欢歌笑语,一点都不觉得累,因为归心似箭啊!

人生,要昂起头,扬起生活的风帆。只有目光远大,才能明智地思考问题;只有胸怀宽广,才能理智地对待艰苦的课题。

我想,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仅仅是环境,心态控制了个人的行动和思想。同时,心态也决定了自己的视野、事业和成就。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心态了。成功人士与失败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最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引导支配。在人生的旅途的坎坎坷坷面前,要有生活的勇气、要和命运抗争、要过好人生的每一天,任星河在脸上翻转,不必忌讳岁月无情地流逝。

漫漫人生路,我们需要品尝各种各样的人生滋味,需要体验各种各样的心境。四十年后,我从建三江农场调回到母校作领导工作。每个新学年都给高一住宿生开大会,我都把当年我们在富锦一中求学时的艰苦生活,有声有色地讲给他们,当说到当年食宿状况时,我看到他们都伸舌头,半信半疑。我就将今天的一中学习和生活环境和我们当年的进行比较,勉励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发愤读书,将来报效祖国。

二、艰苦劳动片段的回忆

记得初一那年的冬天,学校团委和学生会号召要以实际行动纪念“一二.九”运动。布置任务是各班在“一二.九”那天去江心岛割草,给住宿生烧火炕用。学校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就是号召青年“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教育青年学生行动起来,积极的爱国、爱校,做一名社会主义合格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们各个班好几天前,开始准备带的劳动工具。割草劳动那天,家住街里的同学早早地借来爬犁、镰刀、磨石,由家长都给磨好了刀,住宿生从食堂带回午餐的发糕干粮,我们拉着好多付爬犁集体的出发了。那一天,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足有323度,天上刮着狂风,风就像撒缰的野马一样,拽着人向前飞驰奔跑,地上卷着飞雪,雪扑在脸上像被刀子刮一样,冰冷冷的忍忍作痛。电线杆子被封吹得嗡嗡直响,整个世界天寒地冻、一片白雪茫茫。记得,我们结伴上路,一路风雪、一路劳顿。到达松花江边,顺着陡崖下到冰冻的江面,女同学看着明镜的冰地,不敢迈步。男同学让她们坐在爬犁上,一路小跑顺风而去,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向往就是目标、就是勇气、就是信心和力量!有了向往,人就有了饱满的热情,积极的行动,冲天的干劲,就能迈出坚实的步履,登上理想的彼岸。因此,这个世界就有了路,直到很远的江心岛上。那里的草很稀,还被雪埋了半截,割起来很费劲。街里的同学不会割草,有的女同学的手被刀割出了血。我们这些从乡下走来的孩子,在家时都割过草,各个在行。打的打、捆的捆,还得给同学们磨刀,尽管天气很冷,都流出了汗水。午间休息时坐在冰雪里,吃着冻硬的发糕就这咸菜,渴了就把白雪当成炒面,用

刀尖砍着冰块当糖吃。你别说,在漫天飞雪的北大荒小岛上,这顿野餐还真有一番滋味!经过大半天的艰辛劳作,我们各个班级都超额地完成割草任务。当我们满载而归时,街里同学们的家长早已到江边去接,当我们拉着草回到学校把草垛好后已是上灯时分了。看到我们一天丰厚的收获,大家心里有股经受大风雪严峻考验后的喜悦。在回来的路上,我想起了大诗人雪莱的一句至理名言: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记得从那一年冬季开始,每年的“一二.九”纪念日,我们一中全校学生都去江北割草,作为学校的冬季取暖用柴。这次纪念“一二.九”割草活动,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那时学校为了支援农业生产,号召学生捡粪。我们班就利用放学后时间,到城边到农户的院落里去捡粪,经过半冬的劳动,捡了很大一堆粪。以班级为单位,经过半冬的劳动,捡了几大堆粪肥,支援了农业生产。

通过这些劳动锻炼,使同学们保持了艰苦朴素的作风,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克服。从而更加勤奋学习,热爱这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都从心里立下志愿: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奋发读书、勤奋劳动。

通过昨天的历练,我们懂得了吸取每一件经验来丰富自己今天的生活,使我们的生命渐渐丰厚起来,并拥有了明天更多的希望和成功的契机。

如今,我们已匆匆地告别了昨天,尽管喜悦的大半生收获和工作成绩微笑的看望着我们、尽管充满希冀的明天还在等待着我们,我们还要抓住生命中的今天,让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有意义,这样才能不枉此生啊!

三、艰苦学习情境的回望 

1963年及后来的两年,国家正处在恢复和发展时期,我们在一中求学的日子虽然艰苦,但是没有动摇过我们这些从农村黑土地上走出来的孩子们学习的意志和积极性。同学们都积极上进,刻苦求学,几乎废寝忘食,唯恐被同学落下,每天都是正常的上课学习。清晨都早早地走进教室自习,晚自习都是在值班老师的催出下才能离开。周六下午放假,星期天休息日,不能回家的同学们,很少到街里去,都到教室里学习和研讨。同时大家也都积极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的政治活动。

我们一中的校风很正,学习空气很浓,求知欲望强。同学们都以顽强的心态投入到火热的学习中去。决心不辜负党阳光雨露的培养、家长辛勤劳作的期望、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那段学习岁月,

班级同学最爱听聂明老师讲的俄语课、解德全老师讲的物理课、宁揆一老师讲的几何课、还有李力老师讲的时事政治课。记得有一次57班上代数课,该班学生贺文应用纸叠个小飞机,然后放飞,一不小心纸飞机顺着开窗飞到教室外,我们教室在一楼,他趁着老师在黑板上演题时,跳窗奔向室外去捡纸飞机,当他攀着窗户回来时,被苗玲老师发现了说:“教室来了一个飞贼”,同学们大笑起来。老师不免教育了一番,说到动情处,苗老师哭了,同学们不知如何是好!这节数学课没有上下去。事后,贺文应同学向老师主动地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他的学习成绩也有很大进步。那年初冬祖国挑选飞行员,贺文应同学由于身体健壮,被光荣的应征入伍了。在同学们欢送他的晚会上,有个同学开玩笑说:“是苗老师早就封你当飞行员啊!”后来贺文应当上国家一级飞行员,是空军大校,正师级军队干部。

三年的学习生活,福君是57班班长,除了组织班级同学的正常学习外,自己喜欢读书、写诗。他的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当作全学年的优秀作文讲评。58班常常被学校评为红旗班级,班主任聂明老师的长篇报道《做小革命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儿节目中播出,58班创建的《红旗班经验》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正是这三年的火热的学习生活,培养和造就了我们这两个班级同学们的刻苦奋斗精神和励志、进取勇气和信心,在走向工作的岗位上都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往事悠悠堪回首。回首昨天、珍惜今天、展望明天。生活是发现、感悟、创造。运用了思维、学会了体味,而后创造出新事物,这才算是走进生活。

向往,是希望、是梦想。向往,是希冀、是祈盼!向往,犹如一条美丽的飘带,一头系于心间,一头高高地迎风飘扬。可以说富锦一中是我们人生前行的两个路标!应当说富锦一中对我们天高地厚、恩重如山!没有富锦一中对我们的关爱和培养,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1978年恢复高考,富锦一中的办学条件已经远远不适应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要,八十年代开始计划异地重建富锦第一中学。1986年秋奠基,1989年竣工,新楼面积9600平方米(号称“万米大楼”),可容纳24个教学班,是富锦市政府的标志性建筑,以后两次扩建校园,四次扩建校舍,校园占地面积64000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其中教学、办公楼两栋,学生宿舍楼两栋,艺体馆,图书馆一栋,食堂一栋。

富锦一中现有教职工197人。其中高级职称56人,中级职称35人,初级职称72人,技师6人,高级工3人,中级工1人,未晋职称24人。校内设科室22个,其中有13个教研组,还有教科研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团委、医务室、心理咨询室、保卫科。为适应教学和新一轮课改需求,还设置了多媒体电教馆、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美术室、健身馆等教学场所,这些场所配置标准设备齐全。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富锦一中以优秀的教育质量和辉煌的高考成绩,省内闻名,享誉三江。富锦一中学习过的莘莘学子已经超过3万人,遍及祖国各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十六年前,福君同志从建三江农场调回富锦一中任副校长,庆忠同志任富锦教育局机关工作,

    多次深入富锦一中调研工作,今夕对比,富锦一中的发展真是两重天,富锦一中明天会更好。

这就是在我的一生时光里,在最高学府学习生活一段刻骨铭心的缩影。在那些崎岖而又漫长的征途上,有些记忆,已经成了我激励儿孙们最好的教材,也许后生们无法理解我们那段艰苦的学习生活,但那段生活确确实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最不平凡的经历。回首那段岁月,真是可歌、可书;难忘、难诉!那一幕幕往事、一件件小事、一页页诗行,就让它化作一杯杯酸甜苦辣的壮行酒,留给自己重新品尝,我想当我们年迈时再回嚼起来,一定会有无限的深味!就让这一去不复返的时光,永远砥砺后人们前行吧!

富锦一中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驿站,这里的四十年的变迁,使我感悟了命运的真谛!一桩桩的征途中的往事,使我们感激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赠与!

作者:张福君 孙庆忠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