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山东各种改革相继展开。80年代末,山东开始推行“股改”,即企业股份制改革,但没想到遭遇了“倒春寒”,各地尤其是鲁西北欠发达地区,推行起来很是困难。当时,我在滨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部门任职,滨州地区的“股改”可谓是山东的缩影,一度面临沉寂和冷清的局面。
股改遇“冷”
1984年11月,俗称“小飞乐”的股票在上海横空出世,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向社会公开发行的第一支股票。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内地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水暖鸭先知”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企业,第一时间捕捉到这一大好机遇,捷足先登,早早抢占了公司上市的制高点。然而滨州这片土地上是一片静悄悄,虽几经发动,我们也不止一次地到企业做工作,股票上市这把“火”始终没有点燃起来。
滨州地区的“股改”于1988年起步,到1991年,试点了九粒“股改”火种,怀胎三年,尚未抽芽,就“憋窝死”,不了了之了。1992年,借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吹来的春风,又助产催生了21家“股改”企业,两年后,除了一家勉强存活了下来,其余均打了“退堂股(鼓)”。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去改革开放的前沿——浙南、苏南考察学习,发现那儿八九成的企业成了“股”字号的公司,什么“股合制”“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匾牌举目皆是,我们的企业却大都还挂着带“厂”字的牌子。那儿的股权转让、发行股票、到股票市场融资等已驾轻就熟,我们却还在依赖银行贷款办企业、搞建设。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黑马”出现
在我们为了动员企业“股改”费尽心思时,鲁北化工引起了我们的关注。1993年,鲁北化工敏锐地洞察到企业上市的魅力,想拼一把。当时,由于企业上市,股票挂牌交易刚刚起步,为防止一拥而上,国家对企业上市实行额度控制,要经过省、市、中国证监会等几道“闸门”,上市难度相当大。我们把滨州地区叫得响的重点企业一一摊开来,鲁北化工的实力让我们眼前一亮,而且他们对争取股票上市热情高,有积极性。我们便决定先把鲁北化工推上去,让其担当领跑者的角色。
1993年冬,由时任滨州体改委主任綦讲勋带队,我们开赴“鲁北化工”驻地——无棣马山子。我们协调关系、参与拟定方案,争取股票发行额度计划,任务十分艰巨,经常天不亮就开会讨论,晚上才收场,方案一次次被推翻了重来。终于,在奋战了3个月后,1994年1月,我们拿出了滨州历史上第一份企业改制上市方案和股票发行额度计划。其后是按照上市的步骤和要求,一步一步做工作。开始跑上市时,我们体改委用的是唯一的一辆老掉牙的伏尔加轿车,在两年期间,南下北上,四个轱辘跑烂了仨。终于,1996年7月2日,鲁北化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挂牌交易了。这批“黑马”在全省引发了关注。
慢半拍
按常理,有了鲁北化工的领跑,应该带起一轮“股改”和股票上市的浪潮,把整个股票市场唤醒,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1996年5月27日至5月30日,鲁北化工股票以“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余款即退”的方式在济南、滨州两地发行申购。消息一出,天南地北的外地人,带着大包小包的巨额现金,兴致勃勃地朝滨州奔来买股票,而本地人买股票的却稀稀拉拉。行署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动员人们买股票。可大部分本地人都拿着当笑话,“就那么一张纸片,驴打滚儿,发大财?谁信呢?”。后来,鲁北化工股票扶摇直上,很多人开始后悔。
企业也是如此“慢半拍”。鲁北化工上市后,我们到企业做工作,动员大家效仿鲁北化工的经验和做法,积极行动起来,争取尽早上市。没料到的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对企业上市不以为然、无动于衷的神态,“好端端的企业,发什么股票呀,我们不缺钱”“发股票是搞资本主义,我们国有企业不走这条路”……我们跑了一圈,口干舌燥却一无所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滨州股票市场上,人们看到的仍是鲁北化工形单影只,一花独秀。三年后,有的企业才开始醒过盹儿来,明白了从股市获得的资本金与银行贷款资金的天壤之别,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又慢了半拍!”我们听了后心里得到了一丝慰藉,可细细品来,这何止是“慢半拍”呢,它“慢”的可是一个机遇期、一个发展期呀!
到21世纪初,滨州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风景:全市15只股票分别登陆沪市、深市、港市,形成了滨州板块;上市公司中,近五成是境外股,成了滨州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在“股改”推进上,我们山东省也走到了全国前列。 作者:周福楼,78岁, 原滨州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