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潍坊昌邑市动员广大离退休干部中争做“三个模范”,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创作,参与镇志、村志编撰和红色文化村史馆建设,不断增强老干部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动能。老干部组建的文山诗书社、老年体协、摄影家协会、老干部书画研究会、老干部艺术团、太极拳协会等文化社团,设立基层分社(会),建立起遍布城乡的组织网络。在镇街区设立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和团体协会办公、学习、活动室,修建门球、太极拳、广场舞练习场,在石埠经济发展区青山秀水旅游度假区设立老干部诗书画摄影创作基地,成为老干部到乡村收集素材、体验民情民俗的平台。在全市遴选120个以诗词书画为主要学习、创作内容的老干部家庭,成为老干部和老年人学习交流中心,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学习活动。老干部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成效明显。 一是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各老干部文化社团广泛组织举办诗书画研讨交流、采风写实、作品展览,开展
“老少同握笔” “大手拉小手”创作活动,促进了文化传承,20余所学校开展诗教活动,有500余名中小学生在老同志辅导下掌握剪纸技能。文山诗书社社刊《文山诗词》以及基层分社的诗词书画报,为乡村、社区的老同志、老百姓提供了发表交流的园地,先后有200多名老干部出版个人专辑。在“红旗飘飘—潍坊市庆祝建党95周年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诗词百首评选”活动中,我市老干部诗词作品入选23首。老干部合唱团多次到社区、农村、学校演出,观众达2万余人次。老年体协开展的门球、台球、太极拳剑、健身球等项目,在潍坊市组织的历届比赛中都名列前茅。 二是红色文化传承有我。在红色文化展览馆建设中,广大老干部踊跃参与,体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龙池镇老干部为龙池镇抗战纪念馆的筹建,撰写3万余字的《龙池历史故事》,创作军民同心、抗击日寇的剪纸,搜集日寇屠杀龙池人民的资料以及红缨枪、土炮、匕首等实物。老干部们不仅为峻青文学馆的建立搜集资料、献出藏品,担任义务讲解员,还整理编印了《潍水之子——峻青》,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教材和中小学生乡土教材。昌邑市文化馆原副研究馆员姜在亮,主动担当姜泊村村史馆学术顾问和文案主笔,两年来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整理完成20余万字的资料,200余家族后人前来寻亲认祖、续修家谱、捐献文物、联系项目,并协助沈阳市档案局出版专门介绍“五大功”家族功成银行的《张怡庵和他为之奋斗大半生的功成银行》一书。在胶北特委旧址、卜庄抗战纪念馆、李福泽事迹陈列馆等建设现场,处处都有老干部的身影。 三是村志编撰繁星闪烁。去年以来,500多名老干部参与到镇志、村志撰写工作中来,他们不畏寒暑、顶风冒雨、走街串巷,写自己村的事,用村志留住“乡愁”。其中,围子街道离退休干部党总支发动老干部、老教师参加街道史志编纂小组,率先完成辖区内127个村的村志编写任务。退休干部党员孙向阳在带领小组完成《韩家巷村志》编写的同时,还在全市村志编写部署大会上作经验介绍,到其他镇街进行业务指导,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某村志书在后记中写道:“退休干部、社会贤达孙向阳先生对我村村志的编成更是功不可没,一个近八旬的老人,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天冷天热,骑着电动车来我村指导编纂工作,不吃我村一顿饭,不抽我村一支烟,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