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新年前后,在山西新绛农村就可以看到,老老小小的村妇在床头、院落,围坐在一起,小巧的剪刀在她们手中转动飞舞,手中的一叠纸张便被剪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图,鲜艳的花朵、开屏的孔雀、十二生肖的动物、成人、孩子活动的场景……刻画得活灵活现,让人目不暇接。春节来临,在家户院落,窗上墙头,五颜六色的剪纸,渲染着浓浓的“年味儿”,洋溢着喜庆的气氛。这时当人们为这些技艺叫绝时,她们自己则显得十分平淡:这没有什么,从小就会。 新绛地处山西南部,黄河三角洲古晋国腹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起剪纸,由来已久,相传2500 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晋献公并吞诸国。晋献公为颂扬他兼并诸国的丰功伟绩,即令宫中能工巧匠,用薄金片剪成十种果子(意为向晋国纳贡的十国)纹样缀于绣鞋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人日》诗中有“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新绛剪纸分布广泛,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植根于民俗活动。随着元杂剧的兴起,特别是在皮影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流行。清代剪纸艺术的实物和文献流传下来的甚多,像剪纸熏样、刺绣花样稿本、佛前挂钱、礼品花、嫁妆花、走马灯人等。剪纸艺术不仅用以婚嫁喜庆、传统节令美化居室,又可用作服饰、鞋、帽、枕头、帐檐等刺绣的底样,还可用作独立的欣赏品。因此,剪纸已成为极受民众喜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极为普及的民俗现象,历经数代更加多姿多彩,妙趣横生。 新绛剪纸的题材范围大致有三:传统民俗剪纸、戏曲故事、现实生活。新绛剪纸以单色为主、黑白相间、粗狂奔放、凝重洗练、简洁明快,具有版画黑白之美、雕塑厚重稳坚之感,妙趣横生,粗而不陋,拙而不笨,耐人寻味,内容丰富多彩,草虫花鸟,走兽人物,民俗风情,婚丧嫁娶,福禄寿禧应有尽有,尤以人物见长戏曲更为突出。剪纸代表作品有:抓鸡娃娃、钟馗百图、天女散花、鹏程万里、麒麟送子、欢庆七一、八骏图、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五行山下、无底洞、百虎图、龙凤双喜、单龙凤喜、十二生肖及戏剧人物、古装人物系列等。 令人担忧的是,老一辈剪纸艺术守望者在不断消失,所剩寥寥,剪纸艺术继承后继乏人,特别是一些剪纸发源地,产销流程中依然固守传统观念,只在春节前后投放市场,主要用于渲染“年味儿”。物流渠道狭窄,价格低廉,导致资金链运转滞缓,生意惨淡,面对市场经济大潮,无奈处于“被冷落”状态。正像文物专家所说:如果不更新观念,不关注保护古文化的传承,这些古文化将渐渐消逝,前景 堪忧。在有识的文化界人士大力呼吁、多方奔走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这种古老的手工制作艺术得以延续,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目前,新绛剪纸经过挖掘整理,剪纸队伍经过培训,得到发展壮大,遍布于全县各乡镇的民间艺人星罗棋布,一批像苏兰花、赵喜梅、段吉庆等的剪纸高手曾参加过山西省首届民间剪纸大汇剪,获一等奖。新绛民间剪纸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重庆、成都、西安、太原等地展出,参加了全国首届最佳工艺品奖评活动及作品展,获一等奖,被誉为“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艺术丛书》选编了新绛108位作者的308 件作品,出版了《新绛剪纸》专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