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村,位于北庄镇西南部10公里处,坐北朝南,北靠王山,东依厢山,南临赵山,四面环山。全村有黑峪、焦山、小关地、付楼、洪门、赵山6个自然村组成,4495户,1504人,60岁以上的有368人,其中退休干部24人。近年来,洪门村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市委“六有三优”会议精神,把“五老”工作放在心里,抓在手上,充分发挥老干部的内激励和外激励独特优势,创办“五老”乡贤协会,打造出一条“五老”乡贤进农家、进学校、进田间地头,为民办实事的新途径。 抓学习导航 促点亮心灵 学习是点亮心灵,提高老干部政治灵敏度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好学才上进”。因此,针对五老老干部目前少数人存在的信心不足,意志衰退,作风下滑,不愿学习,不思进取倾向性问题,洪门村把组织老干部学习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首先,搭建学习平台。村里充分利用文化站、图书室、阅览室、农民科技夜校等阵地,每月三次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新党章、宪法系列化材料,然后座谈讨论,进一步提升老干部的“四个意识”观念。其次,健全学习网络。该村6个自然生产小组,1处小学、3个科技葡萄园,分别健全学习小组,均配备一名老党员作为辅导员,还每人订阅了一份枣庄日报,一份老干部之家,一份党员干部之友。第三,开展共享式学习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采取自学、领学、辅导学、现场学、讨论式学5种方式。今年76岁的老支书金贵忠在学习交流会上说:“地不锄长草,树不修发杈,人不学习要落后,只有年年学,月月学,天天学,才不掉队,跟上时代的快车道,永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在他的影响下,五老人员参加学习、上党课、听辅导讲座积极性越来越高,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抓五老乡贤 促聚核健全 建立健全五老乡贤干部长效机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障。为鼓励老干部的斗志,增强老干部的创新精神,发挥老干部的余热作用,针对村里争地边的、闹矛盾的、不孝敬父母的、子女教育不严的,偷鸡摸狗的,乱倒乱扔垃圾的等不良社会现象,村里创办了“五老”乡贤协会,下设8个贤达活动小组,会员发展到68人,贤惠家庭发展到116户,贤劳干部发展到15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册、五簿、一档案,即: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花名册;例会活动登记簿、学习登记簿、好人好事登记簿、民事纠纷登记簿、签订赡养老人登记簿、老年人查体健康档案。同时,村里对“五老”乡贤会制定了年终考核措施,实行一月一检查,一季一评比,半年一初评,一年一总评,对评出的“四德家庭”、“道德标兵”、“诚信公民”、“好人文化”、“模范人物”等进行上墙张榜公布、年终披红戴花给予鼓励表彰,调动了“五老”乡贤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洪门村一组退休教师王祥栋,今年75岁,退休15年来,一心扑在村民身上。当他发现村里街道有些地方脏、乱、差时,主动当起村里环卫工人,每天起早晚睡,两头见星星,把村东西7里路长的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三年来不要一分钱,受到村民点赞,被镇评委“优秀义务环卫工人”。 抓示范效应 促再立新功 学有榜样,起有方向,典型引路,示范叫响,是推动农村安全稳定、振兴乡村建设发展的根本。根据村民所想、所急、所盼、所困得实际,洪门村把乡贤会推入渗透式发展,坚持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的事,身边事教育身边的人”的鲜活事例,打开叫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成效显现,主要抓了三个典型。第一、好家庭、好家风、好家教的阳光家庭典型。赵山6组乡贤会员王祥光,今年82岁,四男一女,每周星期天坚持给儿孙上忆苦思甜课,使孩子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要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富了不能铺张浪费,还要勤俭过日子。第二孝敬父母,不忘祖先,立志成才,报国爱家的典型。该村乡贤会副会长王广居,今年83岁。他在座谈会上说,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我家儿女通情达理,个个争气,互敬互爱、互帮互学,十多年来没有吵过嘴,生过气,家庭欢声笑语,老少喜气洋洋。在我家的影响、开导、劝学、边讲说服下,邻居10户过去不团结的家庭,去年都上了村委会的“四德”榜。第三,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典型。去年八月,黑峪村民王昌盛,家底穷,患有脑梗塞,需要住院治疗。乡贤会长金贵忠知道后,立即召开“五老”乡贤会,动员捐助,一天筹措资金6000元,让王昌盛及时得到治疗。今年三月,洪门村王佩佩,30岁,患了白血病,父亲是个残疾人,家庭十分困难,乡贤会员王光来、任思环、王广太等人,三天自愿组织捐款2万元,送到了病人住院床前。王祥民双膝跪倒磕头,掉着眼泪说:“感谢村里五老好干部,感谢乡贤会员们,感谢共产党教育出来的好党员。”乡贤会建立后,会员时时想民、处处为民,点点滴滴,阳光灿烂,闪耀着大爱无疆的“五老”乡贤新风貌。 “五老”乡贤上前线,处处带动一大片。洪门村乡贤会实践探索一年来,仅仅围绕宣传、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农村、农民、农业实际,紧紧围绕农村和谐、稳定、美好家园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化、内容具体化活动。“五老”乡贤会员已基本形成进农家、进学校、进田间地头,逐人对接、一家一户一邻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呈现出“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的新格局。截止今年三月底,该村已出“五老”乡贤会学习交流专栏三期,心得体会日记56篇,建立家庭学习小组23个,孝德榜1期,解决农民矛盾纠纷11起,救助特困户4户,乡贤会员捐款达3万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