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63岁那年,在检查外孙小学三年级数学作业时,与外孙经常发生争论,外孙喊我给评判,这时我才发现老伴的计算能力有问题。我脑子里充满了疑惑:他是高级知识分子,当了多年校长,怎么可能连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题也算不清楚?又联想起他最近经常弄错接外孙放学回家的时间,做事丢三落四,一种不祥之感袭上心头:难道他有病了?怀着这个疑问,我带老伴到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经大夫诊断,果然,老伴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现称阿尔茨海默症)。大夫告诉我,这病目前医学上尚不能根治,会逐渐加重,但若护理的好,则会延缓病情的发展。 刚开始,我有过困惑,有过苦恼,有过焦虑。但很快,我就从困惑中走了出来。现实就是这样,我无法改变。对于无法改变的东西,只能接受。 我和老伴结婚三十多年,情投意合,彼此恩爱。我们一块儿赡养老人,抚育子女。别看他在外边是个领导干部,可一回到家里,他什么活都干,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他曾经是我的骄傲,也带给过我无数的欢乐。现在他患病了,我不能抛弃他,要好好地照料他。 一晃10年过去了,我的关爱和护理改善了他的生活质量,在我和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他病情稳定,进展缓慢。至今他仍能懂得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通过人行横道;仍然讲究衣着,要求整洁大方;他每天心情愉悦,仍是个有情感、有尊严的人。医生说,这是医学上的奇迹。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这也是对我的付出的最好回报。 这十年我的体会是:患老年痴呆者的生活质量取决于家人对他的照料。想让他延缓病情,就要给他无限的爱和关怀。 患病之初,他仍然有潜在的能力,有他的尊严,因此我尽可能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发挥他的长处,并给予他真诚的表扬和鼓励,维护他的自尊心,增强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人生价值。患病的前三年内,我还是让老伴每天骑车接送小外孙上写学,继续让他陪外孙游泳、下象棋、打乒乓球、给外孙讲故事,让他分享天伦之乐。我还经常与他讨论如何写文章,发挥他擅长写文章的长处,锻炼他的思维。他喜欢音乐,年轻时会拉手风琴,我就给他买了一架手风琴,他十分高兴,爱不释手,在家里拉,在公园里拉。同时,我配合他,他弹什么歌,我就唱什么歌,他乐滋滋的。有时他会做错事,例如有一次他陪外孙去游泳,他一手提着垃圾袋,一手提着泳衣袋,但他却将泳衣袋扔进了垃圾桶,不是存心的,我们理解、体谅他,从不批评指责他,并且注意不做试图纠错的努力,否则会加深他的自责。 根据老伴的特点,我们全家制定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计划,做到“过好每一天,快乐每一天,新鲜每一天”。在老伴患病的十年里,我不但带着他游历了北京65家公园,游览了全国名山大川45个景区,还参加旅行团浏览了欧洲八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我们经常一起参加各种聚会活动,到图书馆听讲座,到博物馆参观等,其目的是给他创造欢快的环境,培养他良好的情感和生活情趣,以利于提高治病的疗效。在我的照顾下,他的兴趣渐渐高涨,情绪稳定,能听我的话,发脾气次数逐渐减少,一直到目前很少出现。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的病情在发展。患病后的第五年的一天,他独自骑车出门,不料想,过了25个小时后才骑车回家,全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满脸灰土,疲惫不堪。我问他到哪过夜,在哪吃饭,他说不出来,只说了一句:“我饿了。”这时,我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忍住泪水,没有说什么,帮他洗完澡,给他吃了面条,让他安安稳稳地睡了一个下午。他起床之后,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如常态,并没有对外出迟归感到恐惧和不安。但这是个信号,说明他的病在发展,安全成了重要的问题。我再也不让他骑车,他外出时我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他。 近年来,随着他病情加重,穿衣、洗澡等成了大问题,这时就要加倍精心护理。如在穿衣服时,我按照穿的顺序摆好他要穿的衣服,每次只递给他一件,以温和的语气提醒他“穿上这件衬衣”,而不是简单地说“穿上”两个字。要有耐心,不要替他去穿,因为催促可能会引起他的焦虑和挫败感,会让他感觉自己没用,能力会衰退地更快。 每天我都和他一起用餐,可以及时了解他饮食的变化,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吃多少等等。要留给他足够的吃饭时间,经常协助他把大块食物弄成小块,提醒他细嚼慢咽,别着急。有我的陪伴会使他感到很愉快,并引发他吃饭的兴趣,他会期待参与。 …… 对老伴我像照顾孩子一样,想到没一个细节,而且要随时应付突发的事件。我深知,老伴得了这样的病,在他的生活里,我是至关重要的人。虽然孩子也帮我一起照顾他,但孩子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平时非常忙,因此照顾他的责任自然要以我为主。在护理老伴的10年里,我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体力付出是别人难以想象的。我已是七十来岁的老人,做过两次大手术,体力和精力也越来越差,但为了老伴能很好地活下去,我必须克服精力下降、体力不支的困难,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同时也会把这份快乐传递给我的爱人。只有微笑面对生活,才有健康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