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种树、走路捐步、一元购画、微信朋友圈转发的各式求助……时下,互联网公益对很多人来说已不陌生,不少社会组织和个人纷纷加入捐款或募捐的行列。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指尖公益成了一种新风尚。根据民政部统计,《慈善法》施行一年多来,已有超过10亿人次通过网络进行捐赠。 互联网公益利用社交网络和移动支付的相关技术,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门槛,让爱心用户能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实现“想捐就捐”。互联网公益帮助了很多人,比如,很多处在困境中的人会直接通过网络筹款平台进行募捐,通过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的熟人或者陌生人传播出去,以获得人们的帮助。这样的方式解决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 但互联网慈善募捐中真真假假、鱼龙混杂的现象也时常出现。有些人以慈善之名,利用他人的同情心,虚构或隐瞒事实进行慈善活动。比如2016年末的罗一笑事件,当时一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中称深圳本土作家罗尔5岁女儿罗一笑,被查出患有重病,医疗费每天高额。网友们看后纷纷慷慨解囊。但最终被爆出罗一笑的治疗花费并不像文中所说的那般高额,而且罗尔在东莞与深圳均有房产,善款也早已筹齐。这样的事件出现让不少人对网络慈善的信心减少,同时对目前网络慈善行为规范以及监管表现出担忧。 网络诈捐现象引发的人们对网络捐款的不信任也引发了一些悲剧,比如刚发生的王凤雅事件。2017年,王凤雅不幸患上一种名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癌症。因王凤雅的家庭无法承担巨额治疗费用,其父母通过网络募捐平台向社会求助,并得到了网友的慷慨相助。2018年3月,有人曝料善款并未用于救治王凤雅。某自媒体发布的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还声称,王凤雅父母用募得的15万善款带着儿子去北京治疗兔唇,却放任女儿的眼病不断恶化。王凤雅家人受到了网友的口诛笔伐。但后被证实,以上说法均为谣言。这样的事件让人唏嘘。让人感慨,慈善资金需要在阳光下募集,在阳光下使用,同时引进监督机制。 各位“家”人,您对互联网公益有什么看法,持怎样的态度?您是否参与过互联网公益,通过网络献过爱心?您参与过哪一类别的网络公益活动?您对互联网中发起的各项公益活动信任吗?欢迎畅所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