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儿子韩子华:讲述不一样的韩复榘

2013-7-22 14:32|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3500| 评论: 9|来自: 《老干部之家》

摘要: 韩复榘(1890—1938),河北霸州人,他曾长期主政山东,声震西北、华北、中原各地,官至国民党陆军上将。在抗战初期,因违令撤退,被蒋介石以“不遵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诱杀于武昌。韩复榘是一个“名人”,除了 ...

韩复榘(18901938),河北霸州人,他曾长期主政山东,声震西北、华北、中原各地,官至国民党陆军上将。在抗战初期,因违令撤退,被蒋介石以“不遵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诱杀于武昌。韩复榘是一个“名人”,除了他的经历带有一定传奇色彩外,更多的是因为社会上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笑话。那么,在孩子看来,韩复榘是怎样的人呢?他的次子韩子华,通过回忆,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韩复榘。

草莽英雄?书香门第?

社会上流传的关于父亲的笑话很多,比如“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地盘上建一个大使馆”、“十几个人穿着裤衩抢一个球”、“没来的请举手”、“连中国的英语都不懂”……这些笑话不仅在民间流传,甚至某些文章著作也以讹传讹,乐此不疲。

对于这些笑话,我一向置之不理。稍有知识的人也知道,这些笑话是编造的,是假的。这些笑话无非说父亲没文化,是大老粗。

实际上,父亲出身耕读之家,我爷爷是一位秀才,以教私塾为业。父亲自幼随爷爷在塾读书多年,对儒家的典籍有根基,参军后南征北战,但仍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

他主鲁期间,山东省政府咨议、著名学者沙明远经常为他讲经书、史书,如《易经》《左传》等。父亲在我十几岁时就去世了,他究竟是怎样一个文化程度我也把握不准,我查阅了下资料,不妨去看看接触过他的文化人是怎么说的。

当代山东著名学者、教育家徐北文撰文称:“韩复榘在西北军以能诗文,擅书法发迹。他在山东主政后,把一些术士、僧道统统赶出衙门,并重用何思源、梁漱溟、赵太侔等新派文人。至于韩复榘在民间传说中已成为粗鲁无知的军阀典型,其实不确。笔者幼年时,曾瞻望其风采,颇有老儒风范,其诗亦合平仄,通顺可读。”

梁漱溟对父亲的评价是:“韩复榘作战勇敢,又比较有文化,方深得冯玉祥的重用和信任,一步步提拔,而成为冯手下的一员大将。”“他对儒家哲学极为赞赏,且读过一些孔孟理学之作,并非完全一介武夫。”

饱经历史沧桑的百岁老报人、曾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官员的陆立之于1994年在其著作中回忆他与韩复榘会面时的情景:“有一天,韩忽邀我赴宴。……令人惊奇的不是美酒珍馐,而是聆听韩复榘的娓娓高论,这有些像新闻发布会或是什么雄辩会。韩复榘的放言豪饮,谈锋犀利,似在表白其心胸坦荡,是个知书达理的人。”

父亲崇尚节俭,最忌奢华

父亲从来就不是戏说中的那种咋咋呼呼、张牙舞爪的军人,相反,他表情刻板,不苟言笑,几乎没有任何肢体语言。他说话一急,便有些口吃,因此,他说话很慢,很简短,但语气却很坚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过良好教育,说话从不带粗口,即使发脾气骂人,也是如此。

父亲出任山东省主席后,依然保持老西北军的简朴传统。他平时穿一身灰布军装,白布袜,黑布鞋,他一生与裘皮、绸缎无缘,但也有例外:他有一件羊皮军大衣,那是当年冯玉祥赏他的,留作纪念。

他与人谈话,从不夸夸其谈,大多时间是在默默地听,很少插嘴,但两眼逼视对方,脸上却毫无表情。

父亲当过骑兵团长,平时又酷爱骑马,但他从不穿长筒皮靴。父亲晋升二级上将后,南京方面发给他一套金碧辉煌的军礼服,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他一次也没穿过,连着装照也没有。这套礼服连同专用的衣箱一起堆放在阁楼上。一次母亲偶然翻拣衣物,才发现礼服早已被虫蛀得面目皆非了。

他之所以如此,并非出于低调,而是觉得穿上这样一套行头像舞台上的戏子,很滑稽。他从来不戴任何勋章、奖章,也并非出于谦虚,倒是因为自负:他自觉既往战功彪炳,尽人皆知,无须戴那些小零碎儿来炫耀。

父亲是北方人,爱吃面食,如饺子、烙饼之类,我母亲做的炖肉是他的最爱。他吃饭很随便,平时在办公室单独用饭,每餐两菜一汤,都很平常。父亲爱喝酒,尤其爱喝老家酿造的“老白干”。下酒菜永远是两小碟,一是香椿炒鸡蛋,一是小葱拌豆腐。

上初中之前,我们都是在家里学习。西北军很注重武术,士兵们劈刀、打拳是必修课,我父亲也深爱武术。在家里,我们这些孩子不仅学习文化,自然也习武。遇到有贵宾来访,父亲常叫我们去表演武术。有一次,只我一人在家,我只得硬着头皮前往。到了会议室前院,才知道是蒋介石先生偕夫人来了。蒋先生站在会议室里,正背着手看墙上的巨幅照片。父亲见我来了,遂命我打一套太极拳。我精神过于紧张,本应缓慢的太极拳被我打得飞快,几分钟就完事了。蒋先生点头微笑,父亲却瞪了我一眼,又命我再练一套大刀。那是关云长用的那种“青龙偃月刀”,很有点分量。这次我不敢再偷懒,认真练下来,累得浑身是汗,没等父亲摆手,我便逃之夭夭了。

“韩复榘断案”

父亲管理极其严格,以致人们都说父亲爱杀人。这其中饱受诟病的就是“韩复榘断案”。

刚去山东的时候,父亲什么案子都审。他是穷苦人出身,觉得老百姓太可怜,他要像包公那样当一个清官,为民做主。在他那里,老百姓和当官的打官司,当官的占不了便宜。他什么案子都审,法院就不干了,案子你都审了,还要法院干什么?

父亲也觉得事有不妥之处,有些案子就不问了,但有三种案子,他还是要亲自审理:一是土匪案。二是贩毒案,那时只要卖大烟一律枪毙,无论数量大小。三是贪官污吏案,他建立了高级侦探队,每个机构都有这样的侦探。这些侦探定期写密报,直接送到父亲那儿,贪污受贿的公安局长、县长常常被监禁或枪毙。

父亲办案公开透明,速审速决,或生或死,或打或罚,一言而定。

在民初,老百姓依然不愿意到法院去。父亲听说,穷人没有钱,请不起律师,不会写状子,不能到法院告状。他就说不要律师了,专门设立几个人,记录老百姓的案情,老百姓怎么说就怎么记,什么土话方言都行,这些都要原汁原味呈给他看。后来,有些土话方言他也看不懂,觉得这样也不行,还是请律师吧,如果请不起律师,直接告也行。当然,这里面不以事实为依据,不以法律为准绳,个人的一些因素就带进去了。所以,冤假错案也就难免了。

(文章来源:韩子华口述、周海滨记录:《我的父亲韩复榘》,中华书局,20134月;韩子华:《回忆先父韩复榘》)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胜寒 2013-8-27 17:08
唉。。有多少往事旧人被以讹传讹啊。悲哀啊
引用 赵凤虎 2013-8-23 20:45
这应当是真实的。
引用 嘉祥老干部局 2013-8-15 14:32
应该还历史真相!!!!!!!!!!!!!!!
引用 茌平县卫生局 2013-7-31 10:26
原来人们传说的韩复榘的一些笑话我就不太相信。现在看来那真是传说了。那么的大行政长官根本不可能闹那种低级笑话的。
引用 伍介夫 2013-7-29 11:35
历史的真实太不容易了.真实的历史也是很难写的,成王败寇造成历史的不真实,实事求是是多麽的难,所有的历史都是这样,所以历史往往是不那么真实的.
引用 伍介夫 2013-7-29 11:35
历史的真实太不容易了.真实的历史也是很难写的,成王败寇造成历史的不真实,实事求是是多麽的难,所有的历史都是这样,所以历史往往是不那么真实的.
引用 伍介夫 2013-7-29 11:34
历史的真实太不容易了.真实的历史也是很难写的,成王败寇造成历史的不真实,实事求是是多麽的难,所有的历史都是这样,所以历史往往是不那么真实的.
引用 省经信委甲继祯 2013-7-27 00:01
此文让看到了韩复渠的另一面。
引用 幸福的家 2013-7-24 11:09
我读过不少关于韩复渠的文章,该文章的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一位真正的韩复渠。韩复榘作战勇敢,又比较有文化,深得冯玉祥的重用和信任,一步步提拔,而成为冯手下的一员大将。他对儒家哲学极为赞赏,且读过一些孔孟理学之作,并非完全一介武夫。

查看全部评论(9)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