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打造“天下第一村”的老书记吴仁宝走了

2013-7-22 13:57|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507| 评论: 0|原作者: 吴志菲

摘要: 看到有人穷就心疼的村官 “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吴仁宝曾回忆说,华西村曾是个出了名的穷村。当年,村落破破烂烂,泥路弯弯曲曲,田块七高八低……“ ...

    

    这里的中国农民最早成为工人、最早搬进别墅、最早拥有小汽车、最早拥有农民退休金、首创“村庄上市”先例……最早拥有了连城里人都羡慕的新生活,成为中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首富村”“天下第一村”。在这个只占国土面积千万分之一的农村,创造了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500的销售收入。这座村庄就是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崛起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一个老人的名字与这座传奇的村庄紧紧相连,那就是华西村的老支书吴仁宝——他和他所领导的华西村被人们誉为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旗帜。

    2013年3月18日,这位当代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因病在华西村家中去世。打造“天下第一村”的老书记走了,他和他的华西传奇,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让人瞩目,也令人沉思……

以下是记者在吴仁宝生前对他的采访。

   看到有人穷就心疼的村官

  “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吴仁宝曾回忆说,华西村曾是个出了名的穷村。当年,村落破破烂烂,泥路弯弯曲曲,田块七高八低……“高的像斗笠帽,低的像浴锅塘,半月不雨苗枯黄,一场大雨白茫茫。”

虽出生在江南沃土,可是在饥寒交迫的旧社会,吴仁宝饱经忧患和磨难,对贫困生活有着切肤之痛。解放后,吴仁宝与其他贫穷的农民一样有了土地,生活有了着落。满怀对党、对新中国的深厚感情,坚信共产党为天下百姓谋幸福,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富华西。

    1954年,26岁的吴仁宝当上了公社的财粮委员,成了人们羡慕的国家干部。这年10月,吴仁宝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刻起,他就立志要刨掉穷根栽富苗,让全村人都富裕起来。发展集体经济,改变华西村的落后面貌,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成了吴仁宝人生奋斗的主旋律。

    1957年,吴仁宝主动回到村里,从乡官变成村官,担任高级社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当时正值“大跃进”年代,一些头脑发涨的人都在“放卫星”。在公社召集的村干部报产量“放卫星”的会议上,各村的数字像竞放的气球,一路飙升,最低的也报到了亩产1万斤。

   “吴仁宝同志,你们大队的稻子长势比别人家的好,你能报多少亩产?”轮到吴仁宝了,望着台上会议主席兴奋期望的目光,最后他狠狠心,鼓足气把6亩地的产量报在了亩产3700斤。

回到村里,吴仁宝挨个找到生产小队长做检讨:“我说了假话,我错了。我们内部可不能再说假话,内部假了,粮食都卖了,老百姓吃啥?”

   很多年过去了,吴仁宝依然常常提起这段自己说假话的旧事。他说:“从那以后,我对虚假的一套再也不相信了。干部说假话,受苦的是老百姓。要能坚持实事求是不说假话,就得心理上没有包袱,不想升官,不想当先进。只有这样,你讲的话才能真正为老百姓负责,为党的事业负责!”

  “忘本”的农民

   有过一次难言的大起落

   贫苦出身的吴仁宝,对干部描绘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幸福生活向往不已。他不止一次地对穷兄弟们说:“城里人的好日子,我们乡下人也要过;城里人有的,我们乡下人也要有!”

   机会终于来了。1961年,华西村正式组建,吴仁宝担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地少人多,光靠种田肯定不行。吴仁宝和大伙儿算了笔账,算出了一个道理:仅靠种植业,农民再出力流汗,也只能混个温饱。“无工不富”!上世纪60年代末,吴仁宝悄悄办了一个地下小工厂。

为了保密,吴仁宝让人在工厂四周筑起围墙,窗户蒙上厚布,对外守口如瓶。这个小五金厂隐姓埋名10年,为华西村创造了上百万元的利润,华西村由此完成了第一次资本原始积累。而此时的华西村村民们也全部搬进了大队统一盖建的新瓦房,并且家家有了存款。

   “华西村穷怕了,也穷够了。”吴仁宝解释当年的动机,“要富裕起来,光靠种地能行吗?”他因此感慨:“当年有位领导发现了,痛骂我一顿,说你是农民搞什么工业,这是忘本!”但尝到甜头的吴仁宝明白,发展是硬道理。

   20世纪70年代初,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初步建成了土地成片、瓦房成排、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亩产吨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开始经历一场新的重大变革,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为引子,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各地推开。面对这场全国性的改革,以集体经济壮大起家的华西村怎么办?吴仁宝则清醒地认识到,华西村每人只有半亩地,集体经济已经十分壮大,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为什么一定要分呢?华西村没有分,它实事求是地坚持了自己的路子。20年之后,它以雄厚的集体经济为后盾,使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农民。吴仁宝告诉记者:“实事求是,并不是不听中央的。我不搞分田到户,就是吃透了中央精神,中央文件是讲两点,叫‘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我们华西是‘宜统’,所以我们就没有分,那是听中央的,与中央保持一致的结果。”

   吴仁宝一生中最大的官职,是他在19754月至19805月这段时间里出任江阴县委书记一职。吴仁宝从村支书,一跃成为专职县委书记兼华西村支书。在这5年零1个月里,吴仁宝以抓华西村的干劲和经验,坚持从实际出发和抱着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心愿,废寝忘食地工作,江阴县的工农业生产总值整整翻了一番多。

   19805月,发生了一件曾在中共江阴县委和江苏省党史上十分罕见和震惊的事:身为江阴县委书记和中共江苏省省委委员、业绩卓然的全国老典型吴仁宝,在江阴县直机关召开党员大会选举出席即将召开的中共江阴县第五届代表大会的代表时,竟然落选了!刚毅的吴仁宝此刻真是欲哭无泪……

   无奈中的上级组织考虑到这种局面,决定调吴仁宝任地区农工部负责人,但吴仁宝请求道:“我来自华西,还是回华西。我是党员,一生唯一的愿望就是想为百姓多干点儿实事,坐机关不太适合我。”面对一位不计名利的老共产党员的诚恳请求,组织上最后答应了他。于是,吴仁宝从“县官”的宝座上又回到华西村当起了农民。

   人格魅力也是华西

   长盛不衰的源泉和动力

   作为华西村的老当家人,吴仁宝没有专门的办公室,更没有办公桌和专门电话。他办事仍然保留着当年搞农业的习惯:到现场解决问题。他说,实事求是,首先要搞清楚事实。到现场去,是搞清楚事实的最有效手段,他深入现场的劲头比年轻人还高。

   在全村人都早已住上第四、第五代别墅后,吴仁宝却仍然不肯搬出上世纪70年代盖建的旧房子,房间墙壁已多处剥落,家具老旧,唯有主人与众多国家领导人及各界人士合影的满墙照片显示出这幢老房子主人的不同寻常。华西镇人民政府曾奖励给吴仁宝个人5000万元,他笑笑:“我要那么多钱干吗?不要,还是留给村里,留给老百姓。”于是,他分文不留地给了集体。

   吴仁宝共有四子一女,女儿吴凤英年龄居中。除了女儿的名字,四个儿子分别名为协东、协德、协平、协恩,据说是寓意纪念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周恩来。早年,吴仁宝曾经为他的子女们指定职业说:“大儿子协东做木匠,二儿子协德做泥瓦匠,女儿学裁缝。”理由是:“有这几门手艺,家里可以自己盖房子、打家具、缝衣服,吃穿住都不愁。”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能把一个穷村庄搞成那么大的一个产业,而且自己的孩子们也有机会参与其中。

   吴仁宝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优秀品格,追求着“人民利益的最大值,自己享受的最小值”。华西村由穷变富了,作为掌管几十亿家底的华西第一代“掌门人”,吴仁宝公私分明,廉洁自律,严格要求家属子女是出了名的。在华西金塔南大门前,树立着一块巨幅标语:“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时刻提醒警示自己和教育村民。村民告诉记者:老书记生活十分简朴,滴酒不沾,从不陪客吃饭,出差照样住小店、吃方便面。作为华西村致富带头人,吴仁宝一直拿着低于村办企业管理干部的工资。他以无声的行动,生动诠释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200375日,华西村召开第六届村党代会,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吴协恩以100%得票率当选村党委书记。在两年半前的党代会上,吴仁宝同样是以全票当选村党委书记,这次他零票。吴仁宝把当了48年华西村“一把手”的岗位留给了年轻人,自己则退居华西村总办主任和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二把手”位置。而长子吴协东出任华西集团董事长、总经理一职。

在华西村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记者抛出了“敏感话题”:为什么您退下来后,接班人恰恰是您的小儿子吴协恩?全场静寂。这的确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家倾听吴仁宝如何作答。吴仁宝的回答有理有据:“华西培养接班人是培养群体,不培养个人。谁都可以当接班人,但其中有一个标准。他要有三个能力:组织能力、发展能力、控制能力。”吴仁宝历数了吴协恩办企业、搞黑龙江华西村等业绩,“所以他全票当选”。从2003年吴协恩上任至今,华西村的销售收入以每年100个亿的幅度增加,吴仁宝毫不讳言对儿子的称赞,听者频频点头。

很多年以前,吴仁宝给自己立了“三不”规矩:不拿全村的最高工资、不住全村的最好房子、不拿全村的最高奖金。2004年,他的二儿子按照承包责任书所规定的个人效益奖金达近亿元,但吴仁宝的二儿子最后只拿了一个零头,几千万元奖金全部归到了集体。有人做过不完全统计,吴仁宝一家,在这近5年中,光他们应得的个人效益奖金归给了集体的数额达近3亿元之多!吴仁宝说:“人活着为什么?人死后留下什么?一个人活着,需要钱,但不能仅为了钱,应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一个人死了,死即了了,但了的是物质的东西,精神、形象不会了,多留一点儿好的精神、好的形象给子孙后代,比留给子孙财产更重要。”

   几十年过去了,华西村已拥有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年销售达300多亿元,村级集体资产达30多亿元,人均资产130多万元,真正成了“天下第一村”。对华西的发展吴仁宝概括道:“华西村40多年,我是这样总结的:60年代打基础,70年代小发展,80年代中发展,90年代快发展,21世纪新发展。正因为发展了,60年代老百姓是温饱,70年代是吃 好,80年代是小康有余,90年代是中康,21世纪是大康!”

   吴仁宝退了,但他的本色没“退”。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华西长盛不衰、红旗不倒的源泉和动力。

   坚定不移高举

  “共同富裕”旗帜

   与吴仁宝同时代的农村先进典型不少,但像吴仁宝这样几十年红旗越扛越高、越扛越艳者不多。有的昙花一现,很快迷失方向甚至走向反面,为何吴仁宝的红旗不倒?“吴仁宝现象”成为人们颇感兴趣的话题。为此,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曾给出了答案:一是他始终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谋利益,二是他始终自觉地走在发展进步的前列。

  “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华西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奋进,锦绣‘三化三园’社会主义的新华西;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华西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实践检验华西,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这是一首套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歌词的华西村村歌,朴实无华。当这首由吴仁宝亲笔填词、华西村村民齐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唱的村歌播出后,令无数老共产党人、新共产党员激动得流泪。他们说:“这样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的歌已经好几年没听到了!”当时,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国内外嘲讽和怀疑社会主义的阴风也吹得玄乎。吴仁宝带领华西人高唱这样一首“社会主义”赞歌,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而正是他有这份不可动摇的信仰,才敢理直气壮高唱“华西的天是共产党的天,华西的地是社会主义的地”这等豪迈诗篇。

   在吴仁宝看来,社会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可触可及可用的东西,是让人民真正幸福。“华西人的幸福观概括起来就是‘五子’,即票子、房子、车子、孩子、面子。现在,这‘五子’华西人都有了,家家住别墅,小的400多平方米,大的600多平方米;家家开小汽车,少的1辆,多的3辆;家家有存款,少的100万元,多的上千万元。村里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越来越多,华西人获得的各种成绩和奖励也使‘天下第一村’的美称更加名副其实。”

   吴仁宝曾反复对记者强调:华西村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应对挑战的根本法宝只有四个字: 实事求是!作为基层干部,吴仁宝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很朴素,叫做“吃透两头”“两头一致”。吴仁宝的所谓“吃透两头”,指的是吃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两头一致”,则是一头与中央保持一致,一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因此,不管政治风云如何变幻,国家方针政策怎样调整,他与华西村都能够启动自己的“响应机制”,一次次避开风险,抓住发展机遇,实现超前发展、科学发展。

   “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面对记者的提问,吴仁宝阐述了他的共同富裕观。吴仁宝说,目前,华西村实行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分配模式,贫穷了数千年的中国农民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社会主义生活。村民实行基本生活资料按需分配,不用出门也衣食不愁。除每月正常的工资外,年底还按照个人成绩进行按劳分配,同时按股进行分红,少的每家有十几万元,多的可达几百万元。

   1988年,华西成了“亿元村”,但它周边的村庄依然很穷,有的村子不但年底连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还倒欠村民的钱。于是一个吸纳周边村子建立“一分五统”大华西的设想在吴仁宝的脑海里逐步形成。

   所谓“一分五统”,即:村企分开,并入华西的其他村子仍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村委会;由华西集团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吴仁宝说,华西村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自己富了不能忘记左邻右舍。

20016月,按照各村自愿和“一分五统”的方式,华西合并了周边的16个村庄,总面积由0.96平方公里扩大到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由1500多人扩大到30400多人,不仅合并了村,还合并了心。走进大华西,人们看到的完全是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观景象,这里有“工业区”“生态农业区”“生活区”“休闲娱乐区”“旅游风景区”……

   农民不仅要“口袋”富,还要“脑袋”富。吴仁宝曾说,“口袋”不富就别提“脑袋”富,“口袋”富是“脑袋”富的基础。而“脑袋”富了,“口袋”才能永远富,“口袋”和“脑袋”一齐富,中国农民才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朝着“小康”“中康”“大康”的目标步步登高。

   20世纪90年代,华西村成立了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吴仁宝亲自编写了“村歌”“十富赞歌”“十穷戒词”,在全村开展“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教育,尤其强调“孝悌之道”,全村尊老爱幼蔚然成风;90年代末,他创建了华西特色艺术团,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称为“中国农村第一团”,如今观看华西特色艺术团的演出已成了人们一道精神大餐。同时,他根据不同时期华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先后在村里树立了“八仙过海”“三请诸葛亮”“牛郎织女”“孔子像”等雕塑,用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村民。目前,华西村里有书场、球场、溜冰场,有歌厅、舞厅、影剧院,各种文化娱乐设施配套齐全,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几十年来,吴仁宝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认真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每天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平时稍有空闲,就要拿起报刊仔细推敲和研究,从中吸收营养,增长知识。“退下来后,看到老百姓非常富裕、新班子非常成功,加上我自己身体比较好,现在我是幸福上加幸福。”吴仁宝退居二线以来,仍然退而不休。他说:“干部没有终身制,但为人民服务要终身制。”晚年,他每天照样忙碌着、学习着,雄心勃勃地规划自己的目标,为华西村的美好未来操心,直至他在华西的家中去世。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