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国医、名老中医访谈

2013-7-19 14:53|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2522| 评论: 0|原作者: 楚岚

摘要: 找到著名国医老专家张磊家时,屋里坐满了人。今年84岁的张磊从人堆儿里站起来,精精神神地跟我们打过招呼,然后又坐下来把脉看病。病人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直到下午5点多钟,张老才送走最后几个病人,对我们笑着说 ...

    中医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人物专访栏目配合“春秋名医堂”,关注本地名人、精英,特别推出“国医、名老中医访谈”系列。

    已推出国医大师李振华,国医张磊等。

     找到著名国医老专家张磊家时,屋里坐满了人。今年84岁的张磊从人堆儿里站起来,精精神神地跟我们打过招呼,然后又坐下来把脉看病。病人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直到下午5点多钟,张老才送走最后几个病人,对我们笑着说:“你们先别说我辛苦,每天和各样的患者打交道,会发生很多趣事,这个岁数了,仍被人需要,能为他人服务是件快乐幸福的事儿。我想哪儿说哪儿,就说说退休后的事儿吧。”

退休重走岐黄路

    1989年,张磊从省卫生厅副厅长的位置上退休了。他本想带带徒、读读书、写写文章,或陪老伴儿散散步,但作为全国名老中医、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的会长,从事医教40多年的他,又去省中医学院三附院坐诊了。一周三个上午的坐诊,一般每次看十几个病人,而张磊却从早上7点钟坐在诊室里,一直忙到中午12点,还有病人在等。医院怕他太累,建议把病人分流一部分,张磊不同意,他说:“人家花钱挂咱的号,不能随便推给别人。”不论多晚,他都坚持看完才下班。

    有一位来自中牟的患者家属挂了他的号,病人却没来,一问才知道是肺癌晚期。家属说,下次用架子车把病人拉来。张磊说,不用拉了,我抽时间去你们家看看吧。星期天,张磊一大早就骑自行车出发了。找到患者家时,他惊呆了,三间破瓦房,门窗已朽毁,患者年迈的父母正候在门前。张磊见到的患者面色蜡黄,不停地咳,痰带血丝。他边和患者聊天儿边认真检查,然后开方,并把随身带来的药品交给患者家属,叮嘱按时给患者服药。出来时,家属问要多少钱,张磊说不要钱。家属要留他吃饭,他说郑州还有病人等着,必须回。患者的母亲过意不去,抱个大西瓜给他路上当水喝。张磊不接,老太太就一直抱着瓜跟着他,张磊只好接过瓜,眼泪差点掉下来。之后的3年多时间里,每周他都带上煎好的药免费给患者医治,患者一家感激涕零。

    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济世活人。要济世活人首先要有真本领。张磊自幼入塾,熟读《四书》《五经》,后教私塾,18岁拜当地老中医张炳臣为师,出了师便悬壶乡里。1958年他考入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即使改行从政也仍手不释卷。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致中和平,精心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博采百家之长,勤于临床探索,重医术之实,求疗效之实,在几十年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逐渐掌握了精湛的医术。多年的积累和大胆的尝试,加上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对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着独到之处。他说,内科杂症虽然病情繁杂,但按其性质,不外乎“寒、热、虚、实”;按其部位不外乎“表、里、上、下”。因此在治疗时,应采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方法。但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全面调理,辨伪取真,直击病源。在遵循治病重在辨证,用药贵在精练原则的同时,更要为患者着想。他常说,给病人的处方要合情合理,用药要恰到好处,否则会直接影响疗效。作为一名医生,他不仅注重学习典籍,参阅众著,还善于接受新知识,善悟和融会贯通。对治疗中疗效不佳的病例,则注重查阅有关资料,求证病源,调方换药,尽力解决患者痛苦。他不断在探索中求新,在求新中发展。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张磊善于独出心裁,出奇制胜,常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名6岁的患者,小便点滴不出,痛苦不堪。患者入某医院住院先行导尿,继而用针药、用速尿剂均无效。张磊接诊后认为,患儿可能因肺气壅滞,肝失疏泄而导致失常。遂采用“提壶揭盖法”治疗,根据“上窍开,下窍泄”,即“欲求南风,先开北牖”的原理辨证施治,患者终于痊愈。80多岁的原省医药局长,既是张磊的病号,也经常带病人找张磊的“麻烦”。他对张磊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张国医精究方术、为人师表,名儒大医,患者不论权贵、贫贱,一律平等看待。他既重医术又重医德的品质,深深地教育和影响着许多人。”

重心理疏导 无方而方

    中医治病,还应考虑到人的精神面貌、思想状态,这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很大影响。张磊说,凡病必平其心,心,包括病者之心和医者之心。人在患病后,往往考虑过多,尤其是大病和难治之病,更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从临床上看,因郁致病者有之,因病致郁者也有之。遇到这样的病人,除开给有药处方外,还须开出无药处方,即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病人心得其平,情志以开,这样才能对治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类证治裁》所说:“若不能怡情放怀,至积郁成劳,草木无能为挽矣,岂可借合欢捐忿,萱草忘忧也哉。”有一位陈姓女患者,诉浑身疼痛,失眠多梦,无食欲,形容枯槁,是因丈夫早逝之痛久不能平复所致。张磊开了处方还赠诗宽慰她:“陈罢病情述病因,病因不幸久伤神。应将往事全抛却,面对青山总是春。”复诊时,陈女士心情果然大好。

    医者,仁术也。张磊常说,医生对待病人要有一颗仁慈之心、平静之心,不要被势位富贫美丑所影响,更不能以术谋私。医德要体现在各个方面,落到实处。他告诫学子:书要多读,理要精通,自知不足,勤学莫止。病人为本,热情清廉。

    张磊无论看病还是处事,都尊重客观事实。他说,医学科学是实事求是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无论医术高低,本事大小,都要求实存真,不能欺哄患者,做虚假广告,沽名钓誉。对病历记录,他要求翔实记载。药用量大小,药后效与不效,有何反应,均应如实笔录,从不效中找原因,不饰己非。他常说:“治愈的病例是经验,经反复认真治疗而乏效的病例,也是经验,认真总结失败教训也很可贵。对于患者,辨病辨证治疗,轻病轻取,重病重求。攻邪莫释正,扶正莫留邪。守法不泥法,有方若无方。”他用大爱仁心及高超的医术,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患者,挽救了许多生命。

    爱生活 医余诗书著文章

    生活中的张磊为人磊落,和蔼慈祥。老人红光满面,精力充沛,思路清晰,话语幽默风趣,和他交谈是件开心的事儿。退休后的20多年里,他仍勤学冥思,爱好广泛,除应诊带研究生,还著书、写诗、拉二胡,是个充满情趣、乐观向上的健康老人。退休后,他写诗言志:“年已花甲意如何,忆昔思今感慨多。退政谁云无事事,重操医技镜新磨。”他在中医事业上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临症之外,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张磊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获2009年中华中医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他注释的《产鑑》和《张磊临症心得集》,是他对挚爱的中医事业的又一贡献。学无止境,他写诗激励自己:“医道精深学莫休,学如逆水荡行舟。书中要语多圈点,点点圈圈心上留。”还写诗自诫:“日日年年诊事忙,遣方用药费思量。深知医道无穷尽,岂敢轻心妄自狂。”最近出版的《张磊医余诗声》是他多年来治病救人的感慨与感悟,也是对晚年生活的诗意表达。爱生活,爱患者,更爱家人,张老用博大的爱心、充沛的感情投身所爱,也赢来了广泛的爱戴和赞誉。他先后被选为党的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家二部一局师承制导师,“十五”国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的攻关者,还荣获首届全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河南省优秀医师奖,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等。

    张老爱好运动,年轻时喜欢长跑、打篮球,现在仍坚持锻炼身体。他每天5点钟起床,洗漱后,洗衣、拖地、擦桌子,打扫完卫生才吃饭。他按时坐诊,从不迟到,大部分时间在家看病。送走病人后,不是读书就是写诗,要么练字、拉二胡,日子过得忙碌,但却充实有趣。张老说,我做这些是医余的休息,是自得其乐,陶冶情操。人老了得有事做,不做事不劳动,不成老年痴呆了!中医讲天地人和,“和”的中心是爱。所以,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努力做事,用医术服务别人,快乐自己。

    采访结束时,张老挥笔题字送给我们:“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看着眼前的老人和这六个“然”,我不禁感叹,这不正是张老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人生观么?更是他集大半生的临症经验,给世人开的良药妙方![]

E-mailLujing91@21cn.com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