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郭凤莲:从“铁姑娘”到董事长

2013-7-12 10:24|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773| 评论: 0

摘要: 她是新中国农村发展史的缩影。随着当年“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掀起,她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然而,30多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大多数中国人欢欣鼓舞,却让她跌入人生的谷底。上世纪90年代初,她重返大寨,带领 ...


她是新中国农村发展史的缩影。随着当年“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掀起,她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然而,30多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让大多数中国人欢欣鼓舞,却让她跌入人生的谷底。上世纪90年代初,她重返大寨,带领大寨人走出低谷并走向富裕。

郭凤莲:从“铁姑娘”到董事长

文/孟兰英

在她66年的人生岁月中,几番沉浮,几度开谢。她曾经荣耀地站在虎头山放声高歌,曾经十余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曾接待过22位外国政要。她的名字早在48年前就已伴随着“农业学大寨”闻名全国。之后,从政治巅峰跌落的她经历了10年蛰伏期,依靠自己的努力,她又成为目前国内最有名的农民之一。

她就是郭凤莲。

“铁姑娘”把青春献给大寨 

1964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口号,之后15年时间里,大寨一直是中国农村的榜样。而站在虎头山放声高歌、挥斥方遒的“铁姑娘”郭凤莲,也成为中国一代女性的偶像。 

19638月,大寨遭遇了一场毁灭性洪涝灾害。百年不遇的山洪使大寨的粮田和房屋陷入一片汪洋。16岁的郭凤莲和全村22名女青年组成一支突击队,昼夜奋战在抢险第一线,被称为“铁姑娘”队。

“铁姑娘”有多“铁”?当时只有80多斤的郭凤莲,每天用一根长长的扁担挑着两个筐子装土、装石头,一担就是140多斤。多年后郭凤莲回忆:“那会儿天不亮就下地,干到晚上看不见路才回来,回来还得加班修房子。” 

干这么重的活儿,却常常吃不饱肚子。不是玉米面就是60%的玉米加40%的糠混合而成的糠面。中午常吃玉米面面条,晚上是稀汤寡水的小米粥就着咸菜和糠面窝窝头。郭凤莲回忆:“参加一线劳动,就是一个字,干。当时想的社会主义就是这样,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

一年后,大寨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报纸、电台和先进事迹报告会上。

1964年3月,毛主席听了大寨事迹汇报后意味深长地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1964年底,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寨精神总结为8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见世面最多的农民,26岁担任大寨党支部书记

头顶大寨“铁姑娘”光环,郭凤莲成为当时中国见世面最多的农民了。在“铁姑娘”时代,郭凤莲见过22位来大寨参观的外国政要,三次见过毛主席,三次见过周总理。而让她印象最深的还是1965521日,周总理第一次来大寨。当时的大寨党支部书记陈永贵让她去接待周总理,郭凤莲脑袋里闪过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怎么去见总理?”正巧一位同学刚缝了件新衣服,她好说歹说说服人家和自己换了衣服。那一天,18岁的郭凤莲穿着别人的花衣服,在自家窑洞里和敬爱的周总理留下张珍贵合影。

郭凤莲担任大寨党支部书记也是周总理钦点的。1973年,她当时在乡政府挂职,主管大寨工作,正准备往县里调。周总理一句话:“陈永贵已调到北京,大寨没有人主持工作也不行,让郭凤莲干吧!”于是郭凤莲很快调回大寨,接替陈永贵当上党支部书记,时年26岁。

大寨成了时代“明星”。郭凤莲也走上人生第一个高峰。1977年,她当选中共十一大代表,成为候补中央委员;1978年,她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邓小平鼓励她:一定要把腰杆挺起来

然而就在此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已在一个夜晚签下“秘密协议”,按下18颗鲜红的手印,搞起了大包干。由此开始,中国农民选择了与大寨全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让中国人欢欣鼓舞,却让郭凤莲迷惘。她知道小岗村发生的一切,但她并不想改变大寨的方向。郭凤莲的内心并不平静,因为质疑大寨的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多。

作为候补中央委员的她听到对大寨的非议,她有些受不了,借机给邓小平同志写了封信,请求和他面谈。没过多久,有关部门就派车把她接到小平同去家里,两人谈了一个多小时。小平同志语重心长的对她说:“凤莲,你还很年轻,这也是个考验。大寨是干出来的,全中国要都像大寨这样,粮食就不存在不够吃的问题了。但是你不要老搬山,山是搬不完的。如果全国农村都像大寨这么搬山,柴油要耗多少!那是个赔本买卖。有山,该栽树的地方栽树,该修梯田的地方修梯田,不该种粮食的地方不要种粮食。现在讲农林牧副全面发展,自留地一定不能再收了,一定要把土地给农民发下去。”邓小平还说:“我也是被骂出来的,现在人们骂大寨,可能也骂郭凤莲。让他们骂吧,一定要把腰杆挺起来!”一席话让郭凤莲心里亮堂了很多:“讲得非常好,这一番话让我一生受用!”

多年后郭凤莲回忆:“那是大形势,历史就这样,不可能一个人做的那么完美无缺,你总不能和历史赌气啊。”

不跟历史赌气,十年沉寂十年奋起

19809月,郭凤莲离开大寨村。被调到离大寨100多公里的榆次果树研究所任副所长。1987年,被调到昔阳县公路段,带领工人修了5年路。 

这十余年,大寨人怀念光辉岁月中的郭凤莲,希望她能重新带领大寨人走出新的辉煌和精彩。 

1991年底,组织上要把郭凤莲调回大寨。她并不愿意回去:回去干好了还可以,干不好怎么再走出大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郭凤莲再次回到大寨。当时大寨非常穷,人均年收入只有七百多元。郭凤莲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刚回大寨不久的郭凤莲被邓小平南巡时的精彩深刻话语打动了。她在新时代寻找到新的历史逻辑:致富光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郭凤莲开始带领大寨人进行第二次创业。 

郭凤莲首先决定走出去考察学习。她带领班子成员走出娘子关,到山东、江苏、河北、天津等地学习。大寨新的党支部确定了“发展商品经济、非农兴村”的思路。

为振兴大寨,郭凤莲10年间到处跑项目、跑钱、跑关系、跑技术,在上海,她住在简陋廉价的小旅馆,以方便面充饥,吃完就出去办事;在济南联系煤炭运输时,为了生意,在饭桌上豪饮,差点醉死。

19921128日,大寨羊毛衫厂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郭凤莲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等领导请到主席台。这是郭凤莲复出后第一次高调亮相。

1992年后的10多年里,大寨利用自身知名度,引项目、引人才、引资金、搞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先后兴办了水泥厂、制衣公司、酒业公司、贸易公司等企业。

连续的自然灾害使群众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郭凤莲决定:留下450亩良田,剩下的梯田都栽树。

他们从集体积累中拿出近千万元,在虎头山建起森林公园,建起展览馆、纪念厅,铺通了柏油路。虎头山被营造成旅游胜地。从1996年到2000年,虎头山森林公园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累计超过一千万元。郭凤莲对来访者说:“大寨的神奇是自己创造的,不是谁赐给的。这山上山下每一棵树,都是大寨人一棵棵栽下的,这里跟南方栽树不同,要先把石头挖出,换上土,再把树苗栽进去,浇水,培育一棵树得3年时间,你说大寨人付出了多少努力!”

如今,大寨集团拥有好几份产业:大寨核桃露做得很大;还有煤炭运输业;有个很大的粉末厂,供建筑用;农业加工业也很发达,包括玉米加工、蔬菜加工和奶牛养殖。集团一年的销售额17个亿。

大寨这个500多口人的小山村,每家每户门口停着小汽车,每位村民都是大寨集团的员工,每人每年都有股份分红。201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大寨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多元。而作为董事长的郭凤莲从没从集团拿一分钱工资,只领她那份应得的工资。

大寨变了,但从“铁姑娘”到董事长的郭凤莲没有变。现在比她年岁大的见她还叫“凤莲妮”,同辈的叫“凤莲”,晚辈的叫“奶奶”、“婶婶”,没有叫“书记”、“老总”、“老板”的。

大寨再次回到历史聚光灯下,郭凤莲也迎来人生的第二个高峰。2008年,她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2009年,她荣获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荣誉称号。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