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诡异的“特供”

2013-7-8 14:21|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262| 评论: 0

摘要: 一个朋友请客,神秘兮兮地拿出俩仿古磁瓶说:这一把喝“特供酒”。只见那种二两装的小瓶子显眼处大书“新华社特供”字样,酒是北京一家并不知名的企业出品,据“酒功”颇佳人士品尝,也喝不出特别的滋味韵致。于是有 ...

    一个朋友请客,神秘兮兮地拿出俩仿古磁瓶说:这一把喝“特供酒”。只见那种二两装的小瓶子显眼处大书“新华社特供”字样,酒是北京一家并不知名的企业出品,据“酒功”颇佳人士品尝,也喝不出特别的滋味韵致。于是有人抬杠:新华社的编辑记者们每日让“特供”灌得醉醺醺的,原本客观准确的新闻恐怕也叫他弄得乱糟糟——“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有深谙此道的高人点拨:其实不仅是新华社,这些年“特供”风行中华,稍稍有点儿名气声势的机构都有“特供”伺候着,不仅有特供酒、特供烟、特供水、特供米面油,还有特供卫生纸、特供尿不湿;不仅特供政府、军队,还特供给大学、企业、幼儿园。有的也不经当事者认可,甚至被“供”了自己都不知道,就让人家拉去当虎皮、壮声势了。如此“特供”当然不只是特别供应商品,而是一种非典型市场营销手段:借你之名,行蒙世之实。话说回来,你不得不佩服某些企业及产品策划、推广手段的高明,他们利用国民的复杂心理,祭出“特供”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宝,在一段时间内还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只不过,以国家机关的名义进行广告宣传,实则是不正当竞争。这一招,怎么看都带着些阴谋诡计的痕迹。

   “特供”自古有之,位居“ 万人之上”的皇帝取天下精华一人享之,另有善拍马屁者更是以“莫非王土”的名义四下搜罗珍稀之物,贡献给皇家专用。人家说得好:百姓日子再紧,宫中供奉不能紧;国家再穷,皇上的餐桌不能穷。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惜“闲笔”将乌庄头供奉的物品名单开列详尽,叫人甜嘴巴舌地过把眼瘾,其用意颇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商品流通不完善”,为了解决高级干部待遇问题,也建立过“特供”机制。几年前媒体还介绍过北京城内外一些神秘所在,为中央领导生产并专供粮米肉食以至“白盒香烟”的传奇往事。不过,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商品不再稀缺,以往秘而不宣的“中南海专用”机制本应瓦解才是。那么,为何“特供”仍有市场,依旧成为一些人的逐臭之地?目前看,除去企业市场营销目的之外,至少还有两个理由支持着“特供”存在。第一个诉求相当合情合理。当下中国从饮水到食物皆有可怀疑处,人们千提防、万小心,说不定哪一天仍会躺着中枪,如果真能得到有一定质量保证的特供食品,至少可在心理上得到些许慰藉。尽管谁都明白,如今入口之物质量保障体系已经烂得不能再烂,即便真有“特供”,在如此普及推广之下,轮到你名下时,也“特”不到哪去。何况普通百姓偶尔看见商品包装上“特供”二字,虽然光彩照人,图个聊以自慰尚可,倘若真上这个当,无非自己糊弄自己。迷信“特供”的另一个理由不能明说,无非是“能与特殊人物共享某种内部优待”的虚荣作祟。“特供”由“特权”引发;由“特权”者独有;由“特权”保护敲定;由“特权”配置分享。时下老百姓对待特权的心态十分复杂,一方面相当反感,一方面又十分羡慕;一面大骂高官凭特权独占各种好处,一面渴求何时咱也过些特权日子——一餐要两碗红烧肉,肥瘦相间的,一碗吃、一碗看着!而商人正是利用社会对特权的崇尚心理来制造所谓“特供”的神话玄机,实为牟取暴利。

和本文开头时所说“特供酒”真假难辨的身份不同,中国真正的特供酒并非平头百姓所能常见。或者说,真正的特供商品从来就不用高调彰显,生怕你不知道,而是低调潜行,绝不需公开入市。它交易的“标的”也不仅是钞票,还有权力和权益。据称茅台、五粮液的地下酒窖中有大批酒桶贴着“某军特供”“某部特供”“某总特供”的标签……我们毫不怀疑这就是名酒运营的特殊机制。若非如此,几万一瓶的高档年份酒在平民超市里又岂能“走货”、被消费得起?“特供”在中国是一种寻常的市场行为吗?无论如何改革,“特供”有可能变成公开透明的商品交易堂皇上市吗?当然不是、也根本不能。所以,我们更加明白,中央此次断然出手,欲将“特供”打回原形的深刻用意。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