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帮您看清保健品

2013-5-28 14:42|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27708| 评论: 4|来自: 《老干部之家》

摘要: 现在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80年代吃饱,90年代吃好,新世纪吃出健康长寿人不老”。的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保健的意识也日益提高。同时,在这种内在的需求爆发出来后,保健品行业似乎也一夜之间,异军 ...

    现在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80年代吃饱,90年代吃好,新世纪吃出健康长寿人不老”。的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保健的意识也日益提高。同时,在这种内在的需求爆发出来后,保健品行业似乎也一夜之间,异军突起,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其中,特别是那些“以吃为主”的保健品最为凶猛:虫草、蜂胶、灵芝粉、胶原蛋白、螺旋藻……名目繁多的保健产品排山倒海似的向我们涌来。其功效也被越吹越神奇。

    而这些保健品,面向的对象,又基本上都瞄准了我国保健品市场的消费主力——老年群体。看看各保健品企业的宣讲课堂上,一眼望去,全是一波波的银发;大街上,保健品广告宣传页,也基本都只往老年人的手里送;广播中,各种所谓的“保健优惠”活动里,也都是老年人的询问之声。与此同时,门店体验、电话推销、社区宣讲、酒店讲座、旅游联谊等销售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令老年人眼花缭乱。

通过对“家”人的调查,我们发现,老年人对保健品的态度大致分为这么几类,大约有10%的老年人非常依赖保健品,宁可少吃饭也不能少吃了保健品;另有10%的老年人完全抵制保健品,认为那是在无谓地花钱;而更多的老年人对保健品存在着迷茫与困惑:保健品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作用有多大?究竟该不该吃?为什么会被炒得这么热、这么贵?上当受骗了该找谁?为什么一些人视之如命,一些人又对其深恶痛绝?对此,我们带着“家”人们的困惑采访了营养师、医生和保健品协会等相关人员,力图为广大“家”人还原一个真实的保健品全貌,也为“家”人们能正确认识保健品提供借鉴。但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专家们对保健品的看法也存有争议,甚至可以分为“支持派”和“反对派”。

支持派”:

保健品有它特有的好处

杜慧真: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营养科主任,山东省临床营养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副秘书长,山东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临床营养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济南市营养学会副会长,山东卫生保健协会理事。

对保健品,

人们需要重新再认识——

杜慧真从专业的角度告诉记者,保健品是保健品食品的通俗说法。

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大体可以分为一般保健食品、保健化妆品、保健用品等。

保健食品具有食品性质,有营养性作用,如氨基酸口服液、大豆蛋白粉、阿胶蜜枣等;保健化妆品具有化妆品的性质,不仅有局部小修饰作用,且可透皮吸收,如保健香水、霜膏、漱口水等;保健用品具有日常生活用品的性质,如健身器、按摩器、磁水器、健香袋、衣服鞋帽、垫毯等。

我们讨论的主要是保健食品。根据我国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第3.1条规定: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我国《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的则更加详细一些: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保健食品不是单纯的营养品或食品,而是针对特定人群使用的。我们都知道,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均衡、全面地摄入营养,才能维持人体健康。但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条件、活动规律以及膳食习惯千差万别,所以很容易出现缺少某一种或多种营养素的现象,再加上年龄的增长、消化吸收机能下降,就容易出现某方面的健康问题。而保健食品正是针对这种情况,供应特定的营养素,以达到调节人体机能的目的。

比如有的人饮食习惯十分固定,但他的饮食习惯并不科学,一经查体发现某种微量元素缺乏已经很多,改变他几十年固定的饮食习惯让他通过食补恐怕很难,但可以通过保健品的形式来补充。还有人老了之后都会出现骨质疏松,仅靠食补难以改变现状,就可以吃钙片来补充。另外对于有失眠、潮热、情绪不稳等更年期症状的女性,可补充些植物雌激素,像大豆异黄酮也是不错的选择等等。

杜慧真认为,“缺什么补什么。”很多人吃保健食品“人云亦云”,这是个很大的误区。保健食品现在有27项保健功能,不能抓到篮子里都是菜。食用保健食品不能根据别人的经验跟风吃。因为即使是保健食品,也应该对症食用,并非一种保健食品对所有的人都适用。尤其要注意的是:保健食品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很多疾病都由亚健康发展而来,将疾病前期的亚健康调理到健康状态,便达到了预防疾病的目的。这是治疗疾病的最高层次,对亚健康状态的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调理过程。

老年人热衷保健品,一方面是对健康的渴求,更深层次的也是对关爱的渴求。相关研究发现,患者的心理对疗效有决定性的影响,患者的心理可以影响治疗的效果和自身免疫机能的强弱。保健品业务员会热情地关怀患者的健康,满怀信心地介绍产品的功效,介绍产品口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厌其烦地告诉患者怎么样增加运动,控制饮食等。这些“亲情服务”对治愈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医护人员却不见得像业务员这样周到。这种独有的心理治疗功能也是保健食品的功效显著的原因之一。

“保健品虽然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但在我国还是一个起步阶段。随着人们健康知识的普及与扩展,对保健品的态度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这需要一个过程。”杜慧真对此表示乐观。

中老年人该怎样选择保健品——

中老年人在选择保健品的时候,杜慧真建议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购买。首先要避免两个误区:

1.不是越多越好,什么都吃,那就成了储物罐了;

2.不是越贵越好,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如果身体有多种疾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需咨询主治医生的意见。身体没有疾病的,想保健的,根据不同年龄,选择相应的保健品食用。

1.40岁以上的,男性可以选择预调节血压和血脂类的保健品,例如:螺旋藻,沙棘油胶囊,深海鱼油胶囊等。人到中年开始发福,说的是人到了中年开始容易发胖,中年人运动量开始减少,身体发胖,容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同时,这个年龄段的人,是在事业、家庭和孩子三方面操心最多的时候,压力也是最大的时期,需要辅助减缓压力,可以用些减缓压力的,像多种植物萃取物,B族维生素等。女性开始进入更年期,可以选择更年期类保健食品,羊胎素,卵巢呵护素胶囊等。

2.5060岁是高危年龄段,由于高血压、高血脂引起的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突发性疾病,多发生在这个年龄段,这个年龄的人群可以选择调节血压类和血脂类,可以用纳豆红曲,银杏提取物,沙棘油等胶囊。高血脂的人可以补一些深海鱼油,眼睛老花了可以吃些叶黄素类的保健品。

3.70岁以上的,应该选择延缓衰老类、补脑类和调节血压类的,钙也是这个年龄段需要补充的。70岁的身体衰老加剧很明显,脑萎缩加速(脑萎缩导致老人记忆力下降,严重的导致老年痴呆症),骨质开始变得疏松,易骨折、股骨头坏死等,这个年龄段的老人食用保健品主要应从这几方面考虑。这个年龄段的,可以吃些卵磷脂、健脑素、钙片、羊胎素、蜂胶等保健食品。

“反对派”:

保健品没有想象中那么神奇

    保健品往往与体弱多病的人联系在一起,这就和治病靠得很近,仿佛成了一种辅助治疗,很多人更是习惯于将保健品使用的决定权交给医生。或许是人们对保健品往往持有治病的心理诉求。但在我们采访的所有医院的医生,对保健品几乎都持不赞同的态度。

保健品姓“食”不姓“药”——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保健科心内二科主任刘志福

保健品并不是毫无副作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路广晁

保健品不能随便乱吃——山东省省立医院保健呼吸科主任王静

选购保健食品的第一个误区就是容易把保健食品当做药品,迷信其“能治病”,很多保健食品宣传也正是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进行误导,实际上,保健食品和药品有本质性区别,保健食品并不要求治疗功能,把保健食品当药品,很容易延误治疗时间,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保健食品和药品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两者的功能不同。药品存在的目的在于有效治疗某种疾病,因此药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条件,都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并通过药理、毒理、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的严格检查,经有关部门鉴定批准后,方可投入市场。而保健食品不是药,不能治病,用中医的话说只能帮助人进行调理。

由此可见,将保健食品当做药品是绝对不可行的,有病了,还是应该上医院。

1996年至今,政府审批批准的保健食品约11000种,其中增强免疫力的就有一两千种。调整过程中,保健食品的抗癌功能和抗突变功能都被取消,因为这些疾病在医学界还是世界难题,没有被完全攻克。而抗衰老功能现在也被调整为抗氧化功能。一些具有辅助降压、降脂、降糖功能的保健食品只有降低疾病风险的辅助保健作用,对于患者来说,绝不能以保健食品代替药品使用,以免延误病情。

对于“保健品是否有副作用”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相信其宣传的“纯天然提取”“绿色无副作用”等字眼。其实不然,身体内的各种微量元素有一个“平衡状态”,过少和过多都会导致免疫能力的削弱。并且无论是营养补药还是保健品,同样要经肝脏解毒、肾脏排泄。当服食剂量太大或服用期过长时,都会像药物一样,对身体产生药物作用,同样也可能增加肝、肾的负担,甚至带来严重的毒副作用。

各种各样声称自己“包治百病、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打着“祖传秘方、宫廷秘方、高科技”的头衔以广告的形式登在大众媒体上,搞得人们眼花缭乱,在医学专家眼里这些广告只不过是生硬捏造出来的胡言乱语。靠保健品保险健康是一种偏见。要找真正的无毒无副作用的“保健品”,医生们还是那句老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在两种声音中,《家》刊记者也陷入困惑,但是经过分析后发现,二者并不矛盾。“支持派”是从保健品本身对人体的作用来看,而“反对派”则是在保健品是否可以替代药品的前提下来发表意见的。双方只是视角不同而已,而对于“家”人来说,最重要的则是对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有个正确的认识,在肯定其作用的同时,认清其背后的猫腻,明了怎样选择保健品及什么样的保健品更适合自己。

保健品行业背后的

那些猫腻

 

 揭开保健品夸张包装的面纱——

国家药监局表示,之所以有很多消费者将保健食品当药品食用,原因在于保健食品经营者拼命承诺产品功效,宣传疗效,虚假、夸大的宣传误导了消费者。

招数之一:假冒大牌弄噱头。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打着某某权威健康组织等实际不存在的组织名义推荐其所销售的产品,导致很多老年消费者上当受骗。有些商家在国外注册一个公司,再以该公司的名义在国内生产一种普通保健品,冠以“美国最新科技”“国外最新成果”等噱头,大肆在国内行骗。

招数之二:炒作概念推产品。据悉,某台湾保健品公司将产品某功能形容成“干细胞终极疗法”,包治百病,而实际上它只是维生素D3和胡萝卜素合成的一种极为普通的保健品,与干细胞并无关系。但该公司却将世界各国医学界研究干细胞的新闻报道拿来宣传该产品。对此专家表示,干细胞的医学作用还处于研究阶段,社会上所谓“干细胞能抗衰老”的说法完全是骗人的。

招数之三:包装宣讲会烘托气氛。据一位保健品行业的知情人透露,宣讲会的气氛对产品的销售十分重要,许多商家为了烘托现场气氛,用的方法可谓荒唐至极。比如在布置会场时,会在现场四周的墙上挂满宣传展板,内容主要是各“大牌专家”的介绍以及患者的“真实感言”等,有时还会挂满所谓患者送来的锦旗,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些锦旗都基本完全一样的,都是商家自己做的,但在场的老人却很少会注意到这些。开讲前,商家会隆重欢迎专家入场,许多老人就被这阵势给唬住了。“我经历过最荒唐的是,竟然在开讲前齐唱国歌。”

招数之四:假借国学断章取义。有些保健品的销售者用所谓的“国学”“中医”一包装,帮您看清保健品就延伸出来了其不具备的功能。还有的商家喜欢打擦边球,利用《本草纲目》《中国药典》等名著内容断章取义,称保健品中的某种原料具有的疗效来暗示该产品的疗效,误导老年人消费。

招数之五:产品精打细造做包装。为了让自己的保健品迅速打入市场,商家还需要将产品本身进行包装,为其制造出一个通俗易懂的科学机理,通过对保健品成分的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占有分析、病因病症分析等,制造出一个很容易理解的科学机理,简单说就是吃了该保健品,就能迅速药到病除,而其他治疗方法都有副作用。然后在产品的宣传语上,创造出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利益诉求,老年人患者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就是产品的利益诉求。比如骨关节病是一种顽症,病痛总是复发,患者对此非常痛苦,那么“根除痛根”就成了能打动老年患者的最有力的宣传语。

看穿保健品虚假推广的伎俩——

一位曾经担任过保健品“宣讲专家”、也参加过多次宣讲会的吴先生告诉记者,商家为了把保健品推广出去,可以说是费尽心思,为抓住人们的心理,什么招数都用上了。有些行为事后想起来十分可笑,但在当时现场根本就不会想到。甚至有的产品不仅虚假宣传,最可气的是往里面添西药、淀粉等成分,成本很低的东西一下子就卖到了几千元,骗的都是中老年人。

招数之一:大打亲情牌。据很多老人反映,保健品销售店的工作人员对每一位到店体验的老人都非常热情,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叫个不停,嘘寒问暖,十分关心。“最近睡得好吗?”“阿姨您的腿疼好些了吗?”有的工作人员甚至直接开口就叫爸妈,让人真是感到非常亲切。这些商家利用老年人渴望亲情的心理,搞感情促销,嘘寒问暖,有的还天天上门陪老人说话,帮忙做家务,等取得老人信任以后就开始推销那些保健产品。

招数之二:免费体检、组团旅游。商家经常会在保健品店设置一些体检的仪器,免费帮老年人做各种检查。一方面获取老年人的联系方式,以便日后联系;另一方面,有些商家会通过撰写错误数据,告诉老年人身体隐藏着各种疾病和问题,借机推销保健产品。有的商家会在社区发布免费组团旅游的信息,开车将老年人带至某个会场或宣讲会,强迫老人听讲座和买产品。

招数之三:放长线、钓大鱼。有些商家抓住了有些老年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用一些小恩小惠吸引老人前来。比如讲座前车接车送,如果是在早上还有“送早餐”,到场后还会送毛巾、送肥皂等生活用品,让老人觉得赚到了。有些商家还会送保健产品的试用装,但只有几天的量,若想达到一个疗程还需自行购买。

招数之四:慢性病挖“大坑”。很多老年人身患慢性疾病,难以根治,容易病急乱投医,一些商家会利用他们关注健康、疏于防范的心理,给老年人“挖坑”,谎称自己的保健产品要按疗程服用,半年或一年后才能见效,从而诱骗老年人一次多买。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这些保健品的进价通常不超过100元,而消费者按疗程购买最少需要花费上千元。表面上单价不贵的保健品,一按疗程服用就成了“大坑”。

招数之五:利用媒体大肆宣传。商家常常会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上买下大幅版面,用冲击性的标题和图片,配上“某权威医院”“某权威专家”的名号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将医学权威的形象转嫁到该保健产品上,使读者对其深信不疑。再通过夸大产品的研发过程来强化品质。与国际最新技术接轨、前后历时数年、经几代专家研制、具有划时代意义等字眼屡见不鲜,目的无非就是夸大产品的神奇疗效。有的商家干脆请来重量级明星做代言,增强产品美誉度和可信度,或者直接请来一些老年用户,声情并茂地讲述使用该保健产品之后带来的神奇疗效。

挑选正规的保健品

有技巧

面对种种乱象,消费者往往就“乱花渐欲迷人眼”,不是花钱买健康,而是花钱买了冤枉。因此,怎么挑选保健品就显得十分重要。山东省医药行业协会总结出购买保健食品中有“五看”: 

一看保健食品批号 

现在,市场上经过批准的保健食品存在两种批号,一种是卫食健字号,是由卫生部在2004年之前审批的保健食品批号;一种是国食健字号,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以后批准的,卫食健字号将逐步由国食健字号取代,消费者购买时要注意。 

二看外包装 

在购买保健食品时,要仔细观察其外包装,应该有专门的保健食品标识,其下方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还有保健食品的名称、生产单位、主要原料、功效成分、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注意事项、日期标识等,这些都必须完整,而且包装印刷清晰,不能有模糊,不能有破损等。 

三看保健功能 

目前,我国允许生产具有免疫功能、调节血糖、调节血脂、改善视力、改善记忆、延缓衰老、减肥、美挑选正规的保健品有技巧容、抗疲劳、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生长发育等的保健食品,而且同一配方的保健食品一般功能不超过两个,要注意辨认。 

四看广告宣传 

有一些保健食品喜欢扩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把保健食品说成是有治疗作用的,这是不可相信的。另外,如果一种保健食品同时宣传有多种保健功能的,这种保健食品的宣传也是有问题的,消费者应该注意仔细区别。 

五看保健食品的成分 

一般保健食品是不允许有药品成分的,如果有就应该当心,除了现在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草药外,一般是不宜加入药品成分的。药食同源的品种有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

结 语:

在追求健康的路上,保健品具有其独特的功效,但显然不是必需品和唯一选择,真正的健康有赖于心情、运动、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您说呢?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德慧双修 2013-6-16 13:56
要理智的选择。

查看全部评论(4)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