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为农服务 创先争优永葆青春 ——记寿光市农业局老干部党支部 近年来,寿光市农业局老干部党支部坚持以组织建设为载体,搭建教育活动平台,引导老干部、老党员发挥专业优势、利用现代网络开展为农服务,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央电视台、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中央、省、市媒体的关注,得到原农业部部长孙政才的充分肯定;农业局老干部党支部先后多次被评为“潍坊市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寿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个组织一面旗,搞好服务解难题 寿光市农业局老干部党支部成立于2001年,现有离退休干部党员43人。老干部较多,思想活跃,服务管理难度大。为此,支部确立了“强组织、抓活动,搞服务”的总体思路,努力做到让每一名党员永葆先进。一是建强组织,实现老有党管。按照寿光市离退休干部党工委提出“五好”支部标准,建立健全了老干部党支部各项制度,专设了老干部党支部活动室。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每月一次集中学习,并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设备,组织老党员上网学习,多方面了解信息,既保证了老党员及时把握上级政策精神,又满足了老党员相互交流、舒畅身心的需要。二是寓教于乐,实现老有所学。注意从老干部的身心实际出发,组织简便易行、重点突出、时间紧凑的活动。近年来,支部每年都组织老党员到牛头镇抗日起义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在菜博会、重阳节期间组织老干部市内考察学习,让大家了解和感受全市经济社会事业的新变化、新面貌,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努力使老党员做到“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三是结对帮扶,实现老有所助。支部书记丁金水在党员会上对大家说:“在群众眼里,每位党员的形象都代表党的形象。人退休了,党性不能退,先进性不能退。”近年来,党支部坚持“老管老、老教老、老帮老”,组织老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为体弱多病的老干部排忧解难,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许多老干部感动地说:“老党员是我们的贴心人,老干部党支部就是我们的家。” 一个党员一盏灯,科技推广当先锋 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蔬菜面积达80多万亩,科技服务、技术推广的任务十分繁重。寿光市农业局老同志半数以上是农业技术人员,具有精深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群众中享有盛名,退休后,大家仍有“余热生辉”的强烈愿望和继续工作的思想要求。为此,党支部在寿光市离退休干部党工委的指导下,积极搭建老有所为载体,组建了22人的“老干部技术服务队”,组织党员参与科技推广。一是开展“五下乡”活动。“五下乡”即:农业科技下乡、放心农资下乡、农产品检测下乡、农业普法下乡和结对扶贫下乡。老党员和在职党员干部一起拱大棚,进农田,手把手向农民传授技术,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老干部魏风采有一次在进农户大棚时被角铁刮破了头皮,鲜血直流,但他稍作处理后,又继续指导,一直坚持到活动结束。三年来,“老干部技术服务队”先后深入14个镇(街道)、500多个村为农民服务,赶科技大集100余场次,现场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1100多个。二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农民。“老干部技术服务队”积极参加农业局党委组织的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他们不顾年迈,不辞辛苦,和年轻人一道利用晚上时间到各村为菜农讲课,有时连续几个月不歇。去年9月份,70多岁的高级农艺师朱振华到田柳镇常家庄讲课,讲着讲着下起雨来了,面对几百名慕名而来的农民渴求的目光,老人家冒雨坚持,一口气讲了50多分钟。在场的群众和同去的年轻干部动情地说:“朱老专家不仅给我们讲了一堂技术课,更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现在,支部的农业专家团每到一村,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老干部技术服务队”还先后应邀到宁夏、辽宁、河南、安徽、陕西等省区,为群众授课。几年来,“老干部技术服务队”共参与粮食、果品、蔬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等各类技术短训班80余期,参与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知识培训班50余期,义务讲课1500多次,进行技术服务咨询30多万人次。 一个网站万民通,老有所为网上行 看到老党员们不辞辛苦地风里来雨里去,农业局领导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积极搭建为农服务的科技平台,投资30多万元建设了寿光农业信息网,开通了网络视频服务系统和“12316”农业服务热线,并依托镇村农资经营点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建立了360多个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优选了14名专家级技术人员,通过网络视频“面对面”为农民解答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寿光市离退休干部党工委专门给支部配备了近万元的活动设备,为上了年纪、腿脚不便的老专家们发挥作用铺就了“高速路”。信息化让这些“老农业”迸发出了新能量。“老干部技术服务队”的朱振华、王中春等6名老专家在网上开起了免费“专家门诊”,每天2人,轮流坐诊,义务进行蔬菜病虫害诊疗和农业技术指导。他们以高昂的热情积极投入工作,不懂网络操作就粘着年轻人教,很快就成了“网络通”,成了网上“蔬菜医院”最受欢迎的坐诊医生。在蔬菜生产旺季,每个老专家每天要解答群众咨询上百次,在视频室一待就是半天,最多的时候,一天接诊150例。三年下来,每册50页,每页12条的咨询记录簿记了60多册,为群众解决生产技术问题5万多个。视频指导大大提高了老专家们的工作效率,安丘临浯镇有个开农资店的老客户周长升,以前遇上难题,就骑摩托车来寿光找朱振华,来回500里地。现在,他在自己超市里上视频医院,就可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眼下,老专家们的网络视频服务已覆盖全市600多个村,并延伸到周边十余个县市区,辐射全国10多个省、30多个市县,被农民们形象地称为“科技眼”、“神医网”。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实效,党支部还组织老专家编写技术教材。有的技术教材被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定为专业教材,部分科普书籍被农业部作为技术资料在全国推广。仅朱振华一人就先后编写了《寿光冬暖大棚蔬菜高效栽培新技术》丛书、《寿光棚室蔬菜生产实用新技术》、《寿光冬暖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大全》等近200万字技术书籍。就是这样一群“老专家”,老有所为,发挥优势,无私奉献,为民服务,把农民最需要的技术送到家门口,有利于的推动了寿光蔬菜产业的做大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