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的“家”人多了,《家》刊发现,不少“家”人在和《家》刊编辑聊天的过程中表示出对两代间关系的不满或者无奈,而恰好,《家》刊编辑多是70后、80后的年轻人,在倾听“家”人时,《家》刊编辑有急于为年轻一代辩解的冲动,也有了对父辈更深的了解。《家》刊编辑发现,原来不仅夫妻间存在“七年之痒”,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存在“痒”的,而这个“痒”,在已经长大成人的70后、80后与父母间尤为突出。于是,便有了我们这期的专题《天伦之痒:70后、80后与父母间的情感地图》。我们希望看完这个专题,两代人可以顺着这个地图走向同一个终点:相互理解,相互取暖。 天伦之痒——来自70后、80后的调查报告 70后、80后标签:如今的70后和80后,已经陆续成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甚至一些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结了婚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的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经历了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习惯于以城市为中心看待一切;他们的学历普遍较高,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普遍较大。 《家》刊面向70后和80后发放的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答卷300多份,为了更深入地了解70后、80后对父辈的情感,《家》刊组织座谈会一次。根据反馈回来的问卷和座谈会的讨论,《家》刊得出调查报告如下。 割舍不下,却又亲近不起来 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受访者家在外地,其中65%的人一年只能回家与父母团聚一次。在回答和父母团聚次数少的原因时,除了工作繁忙、路途较远这些客观因素以外,不少受访者道出了埋在心里的主观原因:割舍不下,却又亲近不起来。 不少受访者承认他们与父母之间存在交流障碍,或者说缺乏爱的能力。受访者小娟说,有了家庭特别是孩子以后,越发感到应该好好孝顺父母,可自己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孝顺。每次给父母打电话通常不超过2分钟,除了吃了吗?身体怎么样?双方再无他话,每次都让彼此觉得非常尴尬。所以她干脆不再打电话,改成隔几天发条短信,可短信内容更是单调,以至后来,她开始害怕和父母交流,害怕交流时那不可避免的可怕的沉寂。受访者张磊说,他每次回家都感到是责任使然,每次从家里回到自己生活的城市,都有种终于逃离的解脱感。不是他不爱自己的父母,看到父母一天天变老,他心里总是酸酸的,但回家除了吃饭、睡觉、打游戏,他每天和父母说的话不会超过5句,偶尔对父母表示一下关心,自己都觉得有点假,在父母看来他回到家就好,而在他看来在家的每一天都无聊透顶。 不愿做父母生活中唯一的“信仰” 调查结果显示,有69%的受访者曾经和父母有过矛盾;有8%的受访者经常和父母发生冲突。在回答矛盾和冲突的原因时,不少受访者表示父母的“过度关心”常常是他们之间矛盾的导火索。 受访者小丁告诉我们说,作为家里的独子,父母自认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对他已经不能再好了。可在小丁看来,这种“好”让他心里厌烦,嘴里还没法说。背地里他经常用“催命”两个字来形容父母,上学时催学习,上班后催结婚,结婚后又催要孩子,什么时候能放过我呢?受访者吕楠说,她和母亲的关系还算融洽,不过也时不时地会有矛盾,而这矛盾的原因大都是母亲太过“护犊子”。只要看到自己洗碗或者洗衣服,母亲就会埋怨,你们都要上班赚钱,为什么是你洗不是他洗?相同的情况也同样在老公身上发生过。在她和老公看来,这都是不值一提自然而然的事,可在把他们当做生活重心的父母看来,却是使自己孩子受委屈的天大的事。 父母和我们之间隔着一个时代 调查结果显示,8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和父母的生活习惯不同;78%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和父母的价值观不同;9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与父母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隔阂。 在座谈会上讨论70后、80后与父母存在的隔阂问题时,与会的李刚说了一句引发大家一阵哄笑和深思的话:我有时和父母交流,感觉好像是一个21世纪的人和一个封建王朝的人在交流。李刚是指他所不能理解的父母的一些生活习惯,比如早晨起来不能讲梦,比如晚上不能剪指甲,比如正月不能剪头发等等。与会的其他70后和80后对李刚的话表示赞同,大多数人认为,他们与父母间隔着的更像是一个时代,他们一直跟着时代跑,而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生活习惯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 不是我不孝,我真的没有能力照顾父母 调查结果显示83%的受访者是父母完全或部分出资帮其买房,仅17%的受访者是靠自己买房;另外,74%的受访者表示生活工作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50%的受访者表示生活在两地,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90%的受访者表示遇到过父母向其隐瞒自己病史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