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禹城市89岁老党员张星南,年轻时被错打成“反革命”,蒙冤26年,却对党的信念矢志不渝。在离休后的30多年里,每天坚持义务清扫街道、捡拾垃圾;她家徒四壁、生活节俭,却化名“服奉乐”、“共产党员”累计捐款20多万元,去世后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存折上仅剩下22.43元。她用一生的经历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信仰,树立起了一座共产党员的精神丰碑。
“某人问我那时离开两个孩子,怎么过来的。我说:‘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坚信共产党。’‘党就是母亲,母亲打错了孩子,不能抓住不放,就抱怨母亲。我一直对母亲是热爱的,而且永远爱。’”——选自1997年3月22日日记 张星南,原名张玉芳,1923年出生在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彭桥乡张家庄。 1947年,张星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数理系。1948年她毅然放弃学业来到苏北解放区,改名张星南。 1949年5月,张星南参加了接收上海的工作。不久,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年底,张星南响应组织“知识分子到三个解放区”的号召来到禹城团县委工作。 正当张星南意气风发、准备干一番事业时,1953年,一封诬告信把她打入万丈深渊,她被错划成国民党“三青团”骨干分子,遣送回河南老家改造。“离开禹城的那天晚上,正值农历八月十五,丈夫偷偷送我去火车站。”张星南日记里回忆:“上车前,丈夫把两个孩子抱到我面前,我含着眼泪把孩子抱了又抱,亲了又亲。” 从1954年到1980年,张星南最美好的岁月在艰辛中度过。但她始终坚信,党会给自己一个清白。她对儿女们说:“妈的问题迟早会解决,这辈子你们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啥时候都不能改变。” 1980年12月24日,中共禹城县委为张星南作出平反决定,办理退休;并为其在农村的孩子办理了农转非,安排了工作。1986年4月16日,63岁的张星南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距她写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已经整整过去了37个春秋。 “不知为什么,我为公家干这个活,却被人家说成不该干。有人说我光干不休息,也不知累,也不知疼。说不累,那不现实,但我有我的理想,我有我的追求。人生在世界上,如无理想和追求就等于没灵魂,我的理想即共产主义。”——选自1997年4月11日日记 张星南对党充满了无限感激。她觉得,此时最迫切的是要把失去的岁月追回来,为党和人民多做些事。 一门心思为党工作的张星南,总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1983年禹城新建了行政大街和南北大路,张星南自费买来扫帚、铁锨,每天早晨4点起床,把两条大街清扫一遍,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连大年初一,也未曾停下。 张星南的孙女王坚锐告诉记者,近30年来,每天早晨奶奶都去扫街,为不耽误工作,就把不满周岁的她绑在床上。醒来不见大人,王坚锐急得哇哇大哭,连哭了十几天,后来就习惯了。“一想到自己为党工作,也就舍得了,心也就硬起来了。”老人在日记里写到。等王坚锐稍大点,老人就把她放到垃圾车里去扫街。 1986年3月16日,禹城成立了城区绿化队。张星南每天扫完大街再到绿化队义务栽培花草苗木,为学习栽培技术她还自费参加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花卉专业函授班。 “这么多年每次她都来得最早,别人休息了,老人还在那干。为节省经费,老人经常到临街单位厕所挑大粪沤制肥料。”禹城市城管局园林处工作人员庞永花说。 “我记忆中老人唯一一次迟到,是2008年冬天,下大雾,九点多老人才到。雾太大看不清路,老人骑车骑过了。”庞永花告诉记者。 有人给老人算了一笔账:这么多年,她义务为城市保洁道路1万多公里,培育苗木30多万株,开垦绿地1万余平方米,为市里节约开支15万多元。 “把钱放在银行里,钱是死的,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把钱花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钱才是活的,才有价值,在帮助他人的同时,给自己带来快乐,何乐而不为。我体会到,施比受快乐。”——选自2009年1月11日日记 “儿啊!妈托你三件事:一把我的遗体捐献给国家;二是我走后,要继续资助东明县那个孩子;三是想法找找东明县的领导,把孩子户口解决了,没户口就没法考大学,这辈子就耽误了!” 这是张星南的临终嘱托。2012年9月13日22时30分,老人安详地合上了眼睛。“老人是目前年龄最大的遗体捐献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办公室李岚说。 以下是老人的部分日记: 2008年5月19日上午到农行提钱,到园林处党支部交1500元特殊党费,向灾区捐了3260元,今又交1500元,打算8—10天后工资来了,再交1500元。都是为了抗震救灾,我心中感到踏实。全天除草、挖地,浇水。 2009年5月7日上午6:50到苗圃移来树苗,8:40去银行提1000元,交到林业局治美国白蛾,这件事情早就该办。上次提了6000元,妇联、团委各1500元,到民政局捐了2000元。还有1000元要交到林业局治美国白蛾。但下午去看病,回来路上把钱掉了,一直到今天才实现。 捐款,是老人生活的一部分。党的生日、重大纪念日,她捐;抗洪、地震,她捐;春蕾女童、希望工程,她还捐。就在去世前一天,她还专门让小女儿取出3700元捐给了慈善部门。 “家里太寒酸了,客厅一张老式八仙桌,破旧的沙发一坐一个坑,水泥地面坑坑洼洼,屋里冷得跟冰窖似的。”禹城市妇联主席杨欣说,有一年春节,她带两名受捐助的孩子去看老人,出门后,俩孩子哇哇大哭:“没想到奶奶家这么穷。” 这是老人最后一篇日记:2012年4月8日我现在不能为党为人民工作,只能尽力多少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再者我的离休金是人民给的,这钱取之于民,要用之于民。我个人不能乱用,一定要用好人民给我的这些钱。 “早上上班时,遇见一位老局长,对我一片真心,劝我找领导给儿子调调工作。可我总不愿再给领导添麻烦,我想领导对我一家人照顾够好了,我很知足,报答不完的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也没有我这一家人,更没有我的今天。”——选自2008年8月2日日记 张星南对别人极其“大方”,对自己和家人却极端“吝啬”。 “每次看她捐款,再看她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我都无法理解。”王坚锐很是心疼:“本来有稳定的离休金,完全可以把生活安排得很好。可三餐不过一碗粥、一碟咸菜、一个馒头,为省钱有时还到菜市场捡别人扔的菜叶。” “一次爷爷病了,奶奶每天中午买一小碗水饺给爷爷,她再吃自己从家带的硬馒头,连咸菜也没有。”正好看到这一幕的王坚锐急出了泪,她大声责备老人:“又不是没钱,干嘛这么省?”老人回答:“吃好吃孬吃饱就行,咱把钱省下来,帮助那些困难的人。” 从小到大,奶奶没给王坚锐买过一件衣服,甚至是一个头花。在她到园林处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老人破天荒地花十块钱给孙女买了把铁锨,郑重交到她手上:“好好工作,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老人讲党性。小儿子王国卫是一名下岗职工,1992年因公残疾,2008年公司破产时,他想让母亲找领导说说情,老人坚决不同意:“咱可不能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你自己的困难自己克服吧,现在的社会,只要人不懒,就饿不着!”现在,王国卫是一名送水工。 这个曾经感动温暖了一座城市的老人,走了,只留下一缕白发和一副眼镜。她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无数人心灵的大门。她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她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共产党人,何为信仰。让我们永远记住她的名字,党的好女儿——张星南!(记者 李占江 通讯员 孙清阳 王 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