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专题 相关链接 查看内容

洋节日成正房,传统节日变小妾了?

2011-6-2 15:22|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190| 评论: 0

摘要: 洋节日成正房,传统节日变小妾了?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端午挂香符赛龙舟,重阳登高插茱萸……这些传统习俗已离我们越来越远。更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传统节日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了。圣诞节、情人节、母 ...

洋节日成正房,传统节日变小妾了?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端午挂香符赛龙舟,重阳登高插茱萸……这些传统习俗已离我们越来越远。更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传统节日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了。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洋节”的风光,已渐渐赶超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传统节日。到了圣诞节,到处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商铺的出现圣诞门贴、圣诞树、圣诞挂饰更是销售火爆等;到了情人节,情侣们送玫瑰,送巧克力等。

对此,不少民俗文化专家指出,不能让流传千年的中华传统节日“失传”,一定要捍卫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我们是中国人,不能丢失中国文化的根。

  我国的传统节日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像春节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等,元宵节看元宵灯会,清明节祭祀祖先为主,端午节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除夕之夜守岁、吃年夜饭等,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向孩子们传授相关知识和常识,让其基本了解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纪念日期、纪念活动、食品。而要想让民族文化资源鲜活永恒,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础上,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加强国家层面的国民教育和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国民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而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化的因子拥有了潜入百姓日常生活,进而“润物细无声”的通道。能在个人心灵生根发芽的文化资源,才是强大的、不随时间推移而摇摆的“神圣体”。

  误区

  传统节日更多地注入了商业内容

  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有53.6%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喜欢洋节的;超过50%的年轻人甚至并不知道洋节是怎样的来历。对于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有何区别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水平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的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如今过节,商业炒作越来越火,节日本身的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遗忘。春节成了吃喝节五一十一是购物节、旅游节,传统文化内涵被掏空了,注入了商业内容,节日的文化氛围日益稀释,传统节日在人们眼中也变得单薄苍白。

 

 

相关阅读

相关分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