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节”别丢了传统文化
圣诞大餐,情人节巧克力,这些外国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当代青年的重视,而中秋、端午等传统文化节日就逐渐被人们冷落,甚至打入冷宫。我们不得不对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如何处理中西文化节日的关系进行深思。 群体性的崇洋媚外,只重视西方节日而忽略中国传统节日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每逢新年来临之际,繁华闹市中的每一个倒数广场上,总是集聚了许许多多的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人们似乎以参加每年的新年倒数为时尚。而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呢?恐怕收看的人就少得可怜了吧。究其原因,人们就会说,春晚太传统,太不吸引人,太过时了。其实,这种当代年轻人崇洋媚外忽视传统文化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也没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社会生活现象只是表象,在现象的背后则是文化价值取向的深层本质。 不少国家重视文化节日,人们也懂得保护文化节日。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一事引起了世人的议论。不少中国人为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这是模仿、窃取中国的文化传统节日端午节。我认为,为此事感到愤慨是应该的,但在愤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的确,江陵端午祭是来源于我国传统端午节,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重视自己的传统端午节,把它作为文化遗产来保护呢?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我们近水楼台却不得月,反被他人捷足先登,岂不悲哉?所以,他国重视文化节日甚至学习模仿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社会现象,应当引起我们思考。 中国人终于在保护传统文化节日上有所觉醒了,开始学会重视传统文化节日了。教育部禁止学生参加西方节日群体活动的通知,以及将一系列传统文化节日作为法定假期的决定就是最好的体现。国人的觉醒,证明了我们懂得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节日,证明了我们懂得该如何处理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在保护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然后加以创新应用。 合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辩证地对待中外文化关系,是二者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