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抚养 别“隔”了教育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许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为了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中,而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隔代抚养成了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隔代抚养弊端多多,认为隔代抚养只能是不得已的选择。如果这是不得已的选择,作为家长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隔代抚养成普遍现象 日前,记者在市人民小学、市五堰小学等学校采访时发现,前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中,大部分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一般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等祖辈。 对于隔代抚养现象,记者采访了市育苗幼儿园保教主任余荣华,他告诉记者,当下作为父辈的年轻一代竞争压力大,工作繁忙,而孩子的祖辈一般退休在家,时间充裕,隔代抚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他粗略估计,目前在幼儿园阶段,完全或基本由祖辈隔代抚养的家庭所占比例高达95%以上。 2月24日,在市人民小学门口,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前来接孙子的张大爷,他表示,儿子和儿媳工作都比较忙,平常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他们也很少过问,每天送孩子上学、接孩子回家,陪孩子一起做作业、外出玩耍等都是他和老伴在操心。其实,像这样的隔代抚养现象在我们身边非常普遍。 隔代抚养孩子被溺爱 余荣华表示,对孩子溺爱是隔代抚养孩子家庭较为常见的现象,不少祖辈心疼孩子,在一些问题上会毫无原则地顺从他们。他曾接触过这样一个家庭:一个平时就很娇气的宝宝,与其他小朋友打了一架,孩子没受伤但哭闹着不想上幼儿园了,爷爷、奶奶很心疼就答应了。于是,这个宝宝一直待在家里,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上幼儿园的时间连20天都不到。他说,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之间发生了摩擦,家长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到了该上幼儿园的时间却待在家里,这样显然是不正常的。 对此,家住燕林小区的吴女士也深有感触。比如:她以前不准孩子睡觉前吃零食,但今年过年回老家后,女儿每次睡觉前想吃零食,就说要跟爷爷、奶奶一起睡,而一到床上就不停地说肚子饿。虽然自己和丈夫一再反对,可公公、婆婆还是拿来饼干等零食给孩子吃,而且孩子的这种“小伎俩”每次都能得逞。吴女士觉得公公、婆婆这样做不对,但又不好说什么…… 观念不同孩子有差异 由于经常跟家长打交道,余荣华表示,他最大的感触就是年轻家长和祖辈在孩子的教育观念上有很大的不同。余荣华告诉记者:“我注意到一个最常见的细节就是,来幼儿园接孩子的祖辈,一般看到孩子后第一句话首先是问‘宝宝在幼儿园里吃饱没’,或者‘穿的暖不暖和’,而年轻父母一般都会问‘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在对“成长”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就可以看出,年轻父母更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年长的一辈更注重吃饱、穿暖等生活细节。” 采访中,记者发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隔代抚养这种方式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孩子能得到全天候的照顾;年轻一辈可以安心工作;还有,祖辈们一般都很有耐心,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 但是,从长远来看,隔代抚养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来说是弊大于利。据业内人士介绍,对比两代人带孩子的差异,祖辈带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差,他们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问题,使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而年轻父母单独带的孩子一般适应能力比较好,由于年轻父母更注意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这些孩子在语言表达能力和礼貌性等方面更具有优势;此外,一般年轻父母带的孩子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相对于祖辈不愿意尝试的心态,年轻父母在这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从事幼教工作十多年的业内人士赵景丽告诉记者,0—6岁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抚养方式不同产生的这些差异,会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产生巨大影响。 培养亲子关系很重要 在2011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爱我就抱抱我》这一儿童歌舞节目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也折射出现如今年轻父母因工作忙碌无暇照顾孩子和儿童对亲情的渴求。对于普遍存在的隔代抚养现象,赵景丽建议,“年轻父母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当‘甩手掌柜’肯定是不妥的。年轻的父母,至少有一方应该经常和孩子待在一起,这样才不至于使亲子关系过于疏远。与此同时,既然不少家庭中的祖辈已经担当起照顾孙辈的重任,那么祖辈们就应该花更多时间去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及时更新。两代人照顾孩子的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赵景丽介绍,两代人对孩子的教育尤其要注意“家庭一致性”原则,比如:孩子做错事时,父辈与祖辈不要“扮红黑脸”,而是一致持批评态度,这样才更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两代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发生冲突时,可以通过家庭会议等形式进行探讨,商量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而年轻父母更应该积极与祖辈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