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让生活更美好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共享经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下,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共享单车已经在国内各大城市遍地开花,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就在人们享用着共享单车的便利时,这一新的出行方式却遭遇了乱象纷扰。共享单车需要创新思维,更需要规则和文明意识,唯有如此,共享经济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蓬勃发展 2月10日新华网刊发文章《共享单车:发展共享经济 推动绿色出行》提到:近期,大量黄色和橘色的自行车忽然遍布国内多个城市街头,枢纽地铁站和公交站周边更是成为集散地。这些自行车面向大众、按需使用、服务短距离出行,被称为共享单车。共享单车的雏形是政府为倡导绿色出行推广的公共自行车。公共自行车依赖财政资金的支持,受限于停车桩布局,未能大规模普及。而共享单车模式凭借移动互联网技术,不仅摆脱了传统停车桩的束缚,同时也解决了计费和支付难题。 便利性的提升,促使共享单车在短期内快速兴起。社会资本的热捧,则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公共自行车基础上,共享单车通过提升硬件配置、创新运营方式,发展更趋成熟。共享单车采取B2C运营模式,通过短时间、大批量投放单车,迅速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了品牌知名度和运营效率;能实现任意地点还车,支持异地还车,提高了单车的使用效率和便捷性;通过扫码计时,支持支付宝、一卡通等移动支付手段。 共享单车在我国已经发展酝酿多年,直到2016年下半年才大规模爆发,这是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及移动支付快速普及、智能硬件水平持续提升,共享单车通过精准定位、扫码解锁等技术手段,摆脱了传统公共自行车赖以存在的停车桩,一举解决了系统设备复杂、维护成本高企、租借归还不便等问题,迸发出巨大活力。 1月5日《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共享经济”让自行车“潮”起来》称: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共享单车虽是新生事物,却也似曾相识。自行车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拉开经济发展的大幕,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更加舒适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在中国逐渐落寞。与之相对应的是,过去30年里,汽车成为最受中国人欢迎的交通工具。然而,人们未曾想到的是,过去10年,汽车数量的大幅增长造成了新的危机,比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对未来环境的忧虑让中国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出行方式。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自行车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共享经济”的追随者相信,共享单车将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及空气问题的可持续方案,它可以与公共交通相配合,从而成为短途通行的优先选项。 问题凸显 2月27日人民网刊文《共享单车屡遭破坏 文明出行仍需合力》说,近日,关于共享单车的新闻屡屡刷新人们的感观。有硕士学历的年轻父亲擅自把共享单车改装成送孩子的车,有十几辆共享单车被烧毁,还有时时曝光的被扎车胎、刮牌子、拆轮胎、拆座位……不一而足,人们不禁感叹:共享单车还能继续吗?共享单车的初衷是利用互联网的共享思维,低碳出行、方便大家,但是种种事件却表明:共享单车,问题不少。事前预防机制不完善,事后管理能力跟不上,造成了共享单车虽然市场火爆却也问题频发的现状。有人说共享单车是国民素质的照妖镜,是人性的试金石。在我国,共享单车尚在试验和探索阶段,出现乱象是必然的。一味地苛责国人素质,而不全面分析原因,并不能破解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和惨遭破坏的困局。 2月23日《南方周末》刊发文章《莫让共享单车成公地悲剧》提醒,共享单车乱象频发,对其的讨论也转向了,很多报道和评论的标题已经变成了“考验一个国家的文明”“中国人的人性考题”等。把一种新经济现象的早期问题推给人性或者国民性,还未免有些偷懒。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单车悲剧当然不是中国人特有的。经济学上早有著名的“公地悲剧”理论。首先,公地悲剧的确是人性的演化,其演化的关键在于,一项资源本身是有限的,对这项资源,每个人都有使用权,却没有权利阻止他人使用,这里的核心是产权不清晰,而每个人对这一资源都倾向于过度使用,同时这种过度使用完全得不到惩罚,这里的核心是缺乏公共监管,最后造成资源枯竭,每个人都没有得到好处。共享单车乱象符合这两个演化逻辑。虽然共享单车的产权很清晰,但是它的使用并不仅仅是车辆的孤立使用,同时包括了道路资源,更重要的是,数百万辆单车虽然有产权,但它不像汽车那样,人们非法攫取它和破坏它的边际成本极低,产权处于弱保护状态。其次,共享单车总体处于无秩序状态,关于停车区域的划分,关于破坏行为的惩罚,目前没有形成有效管制。两种原因,造成了类似的公地悲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就不能好好共享”是个伪命题。 2月27日《法制日报》发表文章《当共享单车遭遇“私”文化》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不过短短30多年时间,再加上曾经的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虽然经济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中得到了激活和发展,从而在“看得见”的领域如基础设施、硬件设备、科学技术包括互联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相对那些“不容易看见”的领域,比如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却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可以说,社会民众受农业经济时代分蛋糕式的零和博弈思维影响较重,在市场经济特别是“互联网+”时代通过社会共同体把蛋糕做大从而实现共赢共享的思维还很不足。共享单车要实现共享,社会民众必须从家庭思维、零和博弈思维中走出来,珍视市场所带来的自治空间,有意识地维护社会共同体及其自治规则,从而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自治之福利。 法制护航 2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共享单车“停好”才能挺好》建议,想要共享单车用得好,前提是“停”得好。政府完善配套服务是治本之策。当好“服务员”,政府大有文章可做。停好车的前提是有地方停,这就要做好加减法。机动车占道,要做“减法”:交通、城管等工作人员加强巡逻频次,加大处罚力度,定时定点“清障”;自行车停放区不够的问题,要做“加法”:规划、城建、交通等部门,做好顶层设计,编制车道规划,完善停放导则,从总量上增加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停放区的供给数量。想要停得好,还要管得好。维护好共享单车的停车秩序,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对行业内恶性竞争、暴力破坏行为,对某些人公共意识缺乏、任意折腾单车的行为, 最新评论相关分类
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