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生活必需 倡导全民阅读,建立书香社会是推动个人文明、家庭文明和国家文明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个人素养、家庭文明程度和国家文明形象的“必需”和“自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12月27日向社会公布《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出台,从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基础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全国各地规范科学指导全民阅读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全民阅读搭建了更宽、更广、更大的平台,必将开启全民阅读的新纪元。 阅读现状 不容乐观 2016年2月19日中国新闻网刊文《中国“全民阅读”现状:大家对自己的阅读状况也不满》提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综合阅读率为78.6%。对此,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徐升国表示,这意味着78.6%的人有阅读行为,包括阅读图书、期刊、报纸、手机、网络在线等,同时反映了21.4%的人什么都不读。从2005年至2014年,中国的人均阅读量基本维持在4.5~4.7本之间,2014年国人的年均阅读量是4.56本,远低于发达国家的阅读量。“大家对自己的阅读状况其实也不满意。”徐升国说,在调查中超过50%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不够,只有两成的人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满意。 2016年5月10日《中国青年报》推出的一篇报道《图书馆异化成“大型自习室”》指出,如今的图书馆在很多大学生心目中就是一个大型自习室,其原有的功能渐渐被遗忘了。西南某高校图书馆的一位副馆长说:“我们学校这两年书籍是越来越丰富了,可真正来图书馆借书、阅读的人却越来越少,更多的同学只把这里当成自习室了。”对此,有媒体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忙于学习,阅读的图书大多都是教材教辅类,“只读有用的”已成为不少大学生的阅读信条。 2016年4月27日中国新闻网刊文《如何破解阅读危机》称,年轻人本应是阅读的主体,但他们中的更多人放弃了传统阅读,更习惯于通过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来阅读,其阅读形态变得电子化、碎片化和快餐化。 网络和各种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爆炸冲击着人们的视听,致使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读书,以阅读为精神家园的人群比例愈加减少,这种大的文化环境造成了人们阅读生活的式微及“阅读人口”的下降。 在社会上,功利主义的思想也侵蚀着人们的阅读生活。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各种成功学、厚黑学、制胜术、财富术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图书,以及各类养生图书等,在市场上颇为走俏盛行。其实,这也折射了国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即国人的功利主义阅读的特征越来越突出,使本应为得到精神交流和心灵共鸣的阅读,背离了阅读本身的意义,彻底和实用主义联系在一起,变为谋取现实利益的工具。 阅读的现实表明,当前的阅读的确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阅读观念的挑战和冲击。如何破解“阅读危机”,已不只是作家、书评家及读者所关心和讨论的读书话题,更是关乎民族阅读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话题了。 化解之道 多管齐下 2016年1月15日人民网的文章《化解“阅读危机”绝非一时一事之功》认为,在强调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走向和谐文明的今天,全民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却是,拥有悠久文明史、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人,早已经陷入“阅读危机”。 阅读时间危机。国人为什么“不读书”?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工作忙”“没时间”。调查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占全天的13.15%。而在这3个多小时里,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通过娱乐活动来放松身心,也就没有时间能够留给阅读。 阅读习惯危机。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阅读、电子阅读器、移动阅读等阅读终端迅猛发展,国人可以随时随地以这些终端为载体进行阅读。然而,这些载体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是从本质上讲,它们只是一种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浅阅读”,容易导致国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 阅读氛围危机。当浅层化、碎片化、功利性阅读占据主导,虽然阅读量在增加,整个社会却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心变得浮躁;升学和就业下的国民教育追求,造成功利化的阅读导向;生活压力大,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再去思考书中的要义,也很难有兴致去探索哲学的命题。 化解国人阅读危机,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不是一时一事之功。阅读立法固然不可或缺,与此同时,还需要各种积极力量的共同努力、长期推进,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我要读书”的良好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公民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优先于其他选择的选择。 2016年7月6日光明网的文章《全民阅读的路还很漫长》指出,我国的全民阅读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全民阅读的软硬件与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这将成为制约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提升的瓶颈。 一是阅读公共资源亟须增加。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3112个,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5本,这同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人均1.5~2.5本图书馆藏书量等标准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二是重点人群阅读亟须保障。我国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的阅读资源及阅读习惯地域性差距较大,加上全国共有2.9亿进城务工人员、6100余万农村留守儿童和8900万残疾人(其中视障残疾人为1200万人),公共阅读设施现有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三是社会阅读氛围亟须引领。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潮依旧蔓延,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虽便捷普及,但内容良莠不齐。一些书店面临人力、房租等经营压力而生存艰难,城市阅读生态堪忧。 四是全民阅读体制机制建设亟须加强。全民阅读工作涉及面广,但中央层面还没有建立全民阅读协调机制,无法形成合力,长期、持续深入开展的动力明显不足。相当多的省市,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缺乏财税政策支持,甚至没有全民阅读工作经费,无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书香社会 未来可期 2016年12月29日中国文明网刊文《推进全民阅读要善用“路线图”》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