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献中盛放的夕阳之花 ——记潍坊市通用机械厂退休干部郎丰振 郎丰振,潍坊市通用机械厂退休干部。退休20多年来,他没有在家安享清福,而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无私奉献、回报社会的道路。他用微薄的收入,无私救助了41名农村贫困学生;他将自己多年积攒准备做手术的8500元钱捐给了远隔千里的上海青年工人;在国内发生自然灾害时,他和老伴仅留下少许生活费,将当月的退休金无私捐献给了灾区同胞;他关心家乡的经济发展,关心父老乡亲,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有一位退休干部,他像一支燃烧的红烛,把爱的光芒播洒到每一个能够触及的地方;他像一只不倦的春蚕,生命不息,奉献不止。他在无私的奉献中,把自己升华为一朵盛放的夕阳之花!他就是潍坊市通用机械厂退休干部、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郎丰振。 奔走二十载 捐资助学忙 从1986年开始,郎丰振开始关心帮助贫困学生。当时他全家有7口人,全靠他和老伴134元的工资艰难度日。可当他看到正在读大学的王英姿、王英才兄弟失去了父亲,学业难以为继,于是节衣缩食,每月挤出40元帮助他们,从此之后,郎丰振便一发不可收。二十多年来,他共资助潍城、坊子、安丘等县市区14个乡镇的41名农村贫困高中生考上大学,其中有孤儿8人、单亲12人、贫困生21人。为帮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他自己省吃俭用,硬是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了6万多元,当自己力不从心时,他就动员儿女“接力”,还拖着疲倦的双腿,四处奔波求援。同时,借助新闻媒体,为贫困学子呼吁呐喊,多年来共募得社会资金16万多元。郎丰振不仅在物质上帮助贫困学生,还十分注重在精神上鼓励和教育他们,凡是单位或个人捐款,他都让学生亲自去领取,并要求他们写感谢信,定期汇报学习情况,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对考入大学的学生,他经常给他们写信、打电话,激励他们要立志成才,刻苦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丰厚的回报,郎丰振多年救助的贫困学生中,已有14人大学毕业,他们中有博士、硕士、军官、医生、公务员、外轮翻译等,都成为了国家的有用人才。 枯木助青苗 秋来硕果香 2005年1月8日晚,郎丰振从电视上看到上海一企业年仅19岁的工人肖根华,为了保护集体财产而被烈火烧成重度伤残,他所在的企业在拿出60多万元后难以再负担医疗费用。看到这个消息后,他被小伙子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立即与老伴商量要将自己准备动手术的8500元钱捐给肖根华。可是,郎丰振1997年就患上了前列腺肿大的疾病,当时病情已恶化,不得不天天使用尿布。而且这8500元钱是从他每月为数不多的退休金里积攒下的救命钱。一向善良的老伴开始不赞成,但最终拗不过他。就这样,经辗转联系之后,郎丰振将8500元钱汇到了肖根华所在单位的账户上。 很快,上海的《文汇报》报道了郎丰振的事迹,山东老人的义举感动了上海滩,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宝钢医院主动联系郎丰振,表示愿意免费为老人检查和治疗。此后,上海、山东多家医院也纷纷要求免费为他治疗,最终潍坊市中医院抢得“爱心接力棒”,成功为他实施了手术。在郎丰振住院期间,潍坊市委、安丘市委的领导多次到医院探望,称赞他“为创建和谐社会带了个好头”。《文汇报》、《齐鲁晚报》、《潍坊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跟踪报道,许多权威网站、报纸进行了转载,在鲁沪两地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成就了一段“鲁沪爱心大传递”的佳话。 爱心献灾区 古道热心肠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郎丰振心急如焚。不仅是因为看到灾情严重而心急,更是因为他想去捐款而腿脚不便。原来,3月10日他到潍坊学院看望贫困学生刘晓静时,不幸被汽车撞伤,住院治疗两个月,现在还未痊愈。等到16日,他再也忍不住了,一大早就把他和老伴当月的退休金拿出来,留下水电费、买面粉和蔬菜的钱,把其余的1664.50元钱用信封一装,匆匆忙忙、一瘸一拐地赶到了安丘老干部局一位工作人员家中,委托他把这笔钱捐给灾区。这位工作人员得知他还未痊愈,劝他留下点钱买点补品,可他激动地说:“灾情这么重,我着急啊!我再困难也没有灾区人民困难,我老了,不能去救灾,只好捐这点钱表示对灾区人民的一点心意”。 2009年8月,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湾地区,当郎丰振从电视上看到台湾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爆发严重泥石流,整个村瞬间被掩埋的情景时,心里非常难过,他一刻也坐不住,马上打电话给安丘民政局、慈善总会咨询,但当时还未开通捐款渠道。他又托一位在银行工作的朋友帮助打听,终于找到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详细地址。8月15日,郎丰振把当月退休金1296.40元取出来,与老伴商量着留下少许生活费,余下的1080元直接汇到了国台办,请他们转交给台湾灾区。国台办在给他的复函中说: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同根同族,骨肉相连。在此次台湾同胞遭受“莫拉克”台风侵袭之际,先生感同身受,无私捐献,令人感佩! 2010年,国内相继发生了玉树7.1级强烈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灾难,郎丰振又跑到安丘市慈善协会,把当月退休金除留下微薄的生活费外,其余全部捐给了灾区。这些年来,他先后八次共捐款12675元。每次救灾,他都要动员鼓励儿女尽可能的多捐款多捐物。而且每次捐款捐物时,一定要儿女们带上自己的孩子亲自到捐款现场去看看,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心中装着大家,树立爱党爱国的思想。 淡泊以明志 勤俭以养德 郎丰振为社会、为他人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但对自己却十分“苛刻”。每逢有记者采访,他总是说:“我只是做了点小事,不值得宣传”。他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仅限于“食能裹腹,衣能蔽体,舍能挡雨”,几十年来他一直住在两间旧平房里,旧电视、旧沙发、破自行车,吱呀作响的桌椅条凳,都是从孩子们那儿捡来的。他的衣服五花八门,红条绿格的衬衣,大反领的夹克衫,也是儿子们穿过时了“孝敬”他的;一双东北大头皮鞋穿了整整23年,补了又补舍不得扔;一件风雪大衣、一床狗皮褥子,先后让9个贫困生用过并考上了大学,成了激励孩子们立志成才的传家宝。郎丰振和老伴去菜市场,总是拣那些“丑八怪”买,黄瓜是弯成圈的,辣椒是烂了尖的,土豆是小头小脸论堆卖的。身边有人取笑他是“老财迷”、“废品公司大老板”,他总是乐呵呵的回答:“名符其实的大老板”。也有好心人劝他说,你都七老八十的人了,该享点清福了,郎丰振总是说:“我是苦孩子出身,早就习惯了”。 二十多年来,郎丰振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座右铭,时刻激励着自己,做的善事、好事数不胜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慈善老人”、“爱心老人”。2005年6月,他被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8年5月,潍坊市文明委授予他“潍坊市十大道德模范”荣誉称号,11月被评为“山东省离休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0年3月,在潍坊市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会上,他被评为潍坊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