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枣庄山亭区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鲁办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指示精神,结合《“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围绕“立足社区、发挥功能、政治引领、突出主干、点面结合、拓展提高、涵养身心、服务大众”的32方针,全力打造山亭文化养老新品牌,让老年人安享富足时尚、愉悦快乐、彰显个性、健康向上的晚年。 立足社区、发挥功能。本着“立足社区、统筹兼顾、发挥功能”的原则,社区文化养老工作坚持做到“三个融入”。一是融入城乡建设规划。区委区政府结合城乡老年人口分布、养老服务需求,将有关内容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置。先后投资1.2亿元,在社区集中的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了12万平方米,集文化、休闲、体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育中心,作为全区文化养老的中心阵地。引资8.7亿元,在城区东部建设了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集老年公寓、医疗保健院、老年大学为一体的福源健康养老中心,满足5000余名老年人医养学需求。扶持徐庄镇建设了集旅游观光、文化娱乐、弘扬正能量为一体的葫芦套文化产业园,作为全区五老发挥作用的示范基地。二是融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针对城乡及区域养老体系建设不均衡、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效益不高的实际,区委区政府通过财政拨款补贴、专项资金扶持、吸纳民间资本进入、监管开发企业按要求配套等方式整体上完成了新建城区、新建城乡社区、居民小区的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逐步推进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并委托区民政部门强化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管理团队和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社区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或低偿交由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团队运营,最大限度发挥养老服务设施功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三是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区委区政府结合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支持镇街依托城乡公共场所、空置场所,建设了92处(街道社区22处、农村社区70处)集老年学校、文体活动室、健身广场等为一体的社区文化大院,广泛开展老年人健身体育活动。同时,鼓励公共和民办体育设施向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多渠道满足老年人学习、娱乐活动的需要。 政治引领、突出主干。建立社区党团组织,培植社区文化养老中坚力量,强化对社区文化养老的政治引领和骨干带动。一是建立社区老干部党支部。区老干部党工委出台了《关于建立社区老干部党支部的实施意见》,并在柴林社区和长乐社区先行试点,目前已在全区推开。每年的年初或重大节日前,由老干部党支部设计好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文化养老主题,以老干部党员喜闻乐见、务实管用的形式,组织老干部开展活动,让老干部先行一步融入文化养老,实践文化养老,达到以文化育活动、以活动促党建、以党建促活力的整体目标。二是设立社区老年社团。立足社区,分类组建以“五老”人员为主体的老年社团,切实发挥“五老”人员群众基础好、联系广泛、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吸纳更多的老年人参与文化养老。区老年大学先后依托村居老年学校成立了书画艺术、摄影协会,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依托社区活动室成立了麻将、扑克、象棋、台球、乒乓球协会,区老年体协依托文化广场站点成立了广场舞、秧歌、腰鼓、扇子舞协会。这些老年社团都制定了章程、组建了班子,并在居民小区、景区建立了联系点,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三是培植社区文化养老骨干。结合离退休干部到村居任职工作的深入推进,通过组织推荐的方式,把部分年龄相对较小、党性强、觉悟高、热心社区事业的老干部党员选进社区党组织班子,或聘任为社区的参事员、资治员,参与社区文化养老规划制定,主导社区文化养老工作的开展。 点面结合、拓展提高。按照“涉老单位牵头、涉及部门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点面结合,建立文化站点,推进文化养老。一是打造社区中心点。区委老干部局、区老年体协在城市中心广场、镇街驻地、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村等条件相对较好、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相对齐备的社区先行设立文体活动中心站点,组建以老干部为主或有老干部参与的文体活动团队,设计、编排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好学易会的文体节目,多场合、多方式进行展演,集中宣传,定向带动。二是“中心点+支点”链接成线。各中心站点的文体活动团队,在城乡社区、居民小区、景点设立活动支点,采取“中心点选派+支点培训”的方式,培植骨干,组建分队,送文体活动到门,从而达到逐步吸纳,广泛带动的目的。三是“线+线”覆盖成面。区各涉老单位在年初召开联席会议,根据形势任务和发展需要,制定全年文化养老规划,指导全区文化养老工作的开展。各社区党组织、社区老干部党支部、老年社团根据文化养老规划,认真策划具有时代特点、展示老年人风采的活动,各文化站点积极打造老年活动精品项目,在组织好日常活动的基础上,重点组织老年人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开展和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和文体比赛,做到活动经常有、比赛月月办,在潜移默化中,把文化养老的理念悄然传入千家万户。同时,强化对老年文体骨干的培训,不断提升表演水平。 涵养身心、服务大众。搭建平台,因势利导,组织“五老”人员、尤其是老干部开展多种活动,涵养身心、服务大众。一是开展“我为红色旅游添彩”活动。全区已有的“八路军一一五师纪念园”、“王家湾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十余处红色教育旅游基地,都建立了“红色旅游添彩站”,200余名“五老”人员轮流上岗向游人、向青少年儿童宣讲红色历史、宣扬红色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二是开展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区镇村三级加大对西集镇伏里土陶、凫城镇红山峪民俗项目的扶持力度,树立品牌效应,鼓励更多的老干部、老艺人参与到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注重结合旅游小镇建设,挖掘、修复柳编、剪纸等未进行开发的民俗项目,打造非遗旅游产品,助推旅游业发展,带领群众增收。三是开展传扬传统文化活动。花鼓、腰鼓、秧歌、踩高跷等具有鲁南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在山亭有广泛的传承基础,由爱好者自发组建的表演团队较多,项目本身对表演场地标准要求低、群众接受度高、又简单易学。区镇村三级通过资金扶持、提供演练场所等方式,鼓励引导3000余名“五老”人员主动融入,把它发展成全区尤其是老年人广泛参与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四是开展“和谐社会建设我参与”活动。区委老干部局牵头建立了老干部信息库和老干部人才信息库,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五老”人员尤其是老干部到一线、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如,山城街道老干部党支部累计推荐27名老干部党员担当参事员、宣传员、调解员,为街道党工委出谋划策,为群众排忧解难。凫城镇老干部党支部推荐100余名“五老”人员担任“群众资治员”,参与镇村决策,为群众代言。水泉镇老干部党支部引导19名老干部到鲁南网商谷创业园提供网络经济一站式志愿服务,力促“互联网+”大众创业。区机关老干部党支部在省市开展的“党日活动”中,启动了“关爱‘三留群体’,助推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志愿服务行动。组建了“法律援助、教育辅导、农业送技、结亲帮扶、老友互助”等5支志愿服务队,结对对‘三留群体’进行帮扶。目前,共有20名老干部党员与50余名留守儿童结对,担当“代理爷爷”、“代理奶奶”;有15名离退休干部与15名留守妇女结对,帮扶创业;有19名离退休干部与30余名老人结对互助。该活动得到了各级党组织的充分肯定,先后被授予“全省离退休党组织优秀活动”、“全市离退休党组织优秀活动”的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