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若 85岁的山东籍老兵尹吉先是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的大红人。每天一打开电脑,他就会遇到网友提的各种问题。 “中枪是什么感觉?” 尹吉先用一根手指戳着键盘:“击中了要害部位就死,就没有感觉了。在战争中没有击中要害就高兴,嗨,我还没有死。” “影视剧里的战争跟真实的打仗差多少?” 尹吉先答:“差得很远,剧里有喝酒的、有搞对象的,有男、女兵混杂在一起,在战场上抢救伤员非常生动热闹。实际上朝鲜战场上都没有这些,我知道军队就不准喝酒。而且只知道这一个小时我活着,下一个小时就不保险,哪里有心思搞对象。” “战争有多残酷?”“战场上有人装死吗?”“中国没有统一普通话的时候军队交流困难吗?”…… 作为一个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的老兵,尹吉先在知乎上用亲身经历回答各种关于战争的提问。如今,他在知乎上被12万多人关注,获得了25万多个“赞”。在知乎这个不断为中文互联网贡献新话题、新现象、新内容的平台上,拥有一万人以上的关注就是“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了,尹吉先的成绩足以羡煞绝大多数试图通过网络成为“意见领袖”或“自媒体”的年轻人。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尹吉先是一名“网红”。 “能影响一个是一个” 79岁时,尹吉先在孩子的引领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看到网上一些人对战争和历史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甚至去诋毁、抹黑,却引来许多人的追捧和点赞,尹吉先坐不住了。于是,只零零碎碎念了两三年小学的尹吉先铆着劲学起了拼音。 他看着孙子的语文课本、幼儿园拼音招贴画,把字符抄在本上、手上,走路背,坐车背,有时忘了下车。小孙子每次来,他都会抓紧机会问这问那。但他嫌小孙子不耐心,又不常来,就自己用鼠标点来点去,摸索着学习电脑操作,试着在电脑上打字。 尹吉先从一个字打到一个句子,后来试着想到哪就用拼音打出来,硬是学会了用博客写回忆录。尹吉先不会指法,就只用一个手指在键盘上慢慢敲。他的文笔算不上好,有时语言都不通顺,但他的阅历是他独一无二的财富。网友“浮生未半”在网上注意到了尹吉先的博客,把这个“堪比大熊猫”的老兵请到了知乎。 比起博客,知乎更加年轻化。而作为一个“社区”,知乎的社交属性也更强。在这里,尹吉先接触到了更多的年轻人,也有了更多与年轻人直接交流碰撞的机会。 知乎上关于战争的问题和回答很多,但来自战争亲历者的“现身说法”,尹吉先目前是独一份,他很快就得到了关注。 尹吉先回答的问题多是关于抗美援朝、军事战略、时事政治和国际形势。他旗帜鲜明地拥护党、政府和国家。有人问:“强迫自己吃不喜欢吃的食物有什么后果?”他说:“若对国家人民有利,不喜欢吃也得吃。”他最受不了的,是有网友不爱国。“有的网友说,国家强大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就很生气。”尹吉先说,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国家贫穷就要挨饿挨打”的道理,“我小时候,中国人穷,饿死的人多,日本鬼子糟蹋中国,解放后,中国人站起来了,现在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有目共睹了。我要给青年人补补这堂课。” 树大招风,尹吉先的“爆红”引来了许多质疑者,有人觉得一个80多岁老人还在网上看帖、答题,难以置信,便问“老兵尹吉先到底是不是营销号?”尹吉先随即晒出了自己的预备役军官证、1949年解放上海的照片,还有1959年离开军队前的戎装照。“我不说谎话,我的网名是真的名字,我的博客叫春生也是真的,那是我的乳名。我写的东西也都是真实的,没有任何夸大,就是为了让下一代有个正确认识、正确分析、正确判断。” 在网上,也有一些人对尹吉先出言不逊,甚至是人身攻击。但尹吉先并不想退缩:“希望让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历史、关注国家命运,也希望通过我年轻时的参战经历,告诉他们战争有多残酷,和平有多可贵,能多影响一个人就是一个人。” “人活在世上就是遭罪的,但是遭罪也不想死” 除了与战争、历史有关的内容,尹吉先也会回答些有关养生、人生感悟的内容。这些内容让他只有“赞”而不招“喷”。比如这个问题:“人活着就该很苦吗?”他答:“是的,人活在世上就是遭罪的,但是遭罪也不想死。” 有人觉得,以尹吉先“老兵”的身份,讲述的历史未必真实可信。事实上,尹吉先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一帆风顺的人生,他的人生伴随着新中国的探索之路,一路坎坷,风雨而行。 尹吉先15岁时从老家山东参了军,用他的话说,参军是“因为贫穷”。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他常常看着身边的战友瞬间就没了,在他对战场的描述中“趴下不一定活,冲锋不一定死”。所幸,尹吉先活下来了。 1958年,尹吉先被派到军校学习深造。在入学之前,他回了一趟老家,看到了农村“大跃进”中的种种怪象。开学后,尹吉先在班会上坦率地讲出了他的见闻,书记员让他在发言记录上签字时,他一点都没有犹豫。半个月之后学校里牵起绳索,密密麻麻地挂上了大字报,其中二十多张指控尹吉先是“右派”。 军官前程没了,他带着不良记录被分配到邮局押运邮件,干苦力30年。“人家三年自然灾害,我家30年!”尹吉先吃过掉进尿盆的菜团子,吃过喂猪的泔水缸里捞的稠渣,也吃过掩埋了的病死猪的下水。 在那样艰难的年月里,尹吉先的老伴儿先后为他生下了五个儿子。很长一段时间里,尹吉先老两口带着五个儿子,住在邮政局的一处营业厅改的小房间里。每一个儿子结婚,尹吉先就从小房间里分出一小块,打上隔断,权作小两口的新房。等到屋里全部给儿子们分完了,尹吉先就在屋外又搭了一个三平方米的小棚子,和老伴儿两个人,一住又是许多年。 1990年,尹吉先退休了。老伴儿没有工作,尹吉先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让他们安享晚年。年届六旬的尹吉先只能选择出去打工补贴家用,做起了焊工。上百公斤重的炉箅子,尹吉先负责焊接,另有两个工友搬运。工作很累,但古道热肠的他更见不得别人受累。一个负责搬运的工友累了,尹吉先便去搭把手,却在放置炉箅子时一个失误,上百公斤的炉箅子直砸在尹吉先的右手食指上,那历经枪林弹雨依旧忠于职守的手指,在生活的重压下应声而断。 在网络上,尹吉先不讳言新中国成立后所吃过的这些苦,但他也说,那些年虽苦,但新中国成立之前要比这苦得多。“要分主流和支流,国家发展的方向是好的。”“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我都支持,都拥护。” 在历史的激流中,尹吉先始终以真诚与勇气去体验、观察、记录、讲述,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今天,随着孩子们成家立业与国家政策的落实,尹吉先的生活已经大大改善了。如今的尹吉先已经成了一个标准的网民,每天上网长达六个小时,上午两小时,下午两小时,晚上两小时。他还去报了老年大学,学会了处理照片,学会了做视频,只为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去告诉更多年轻人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