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家风问题 离休干部 于锡湖 一、要重视家风建设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它是每一个家庭成员价值观养成的首要环境,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风可以很小,小到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家风也可以很大,大到“家风兴,国风正”。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多年的文明史中,家风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时代密码,它的建设、传承,既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也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现状和未来,乃至一个民族的传统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几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二、历代家风状况 在古代,作为规训家族后人言行举止的价值准则,家风的关键词基本都离不开“五常八德”——“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孔子时代,至今已传承2500多年,它所规范的不仅是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以及同辈之间的礼仪,还要求每个人在与家族之外的人打交道时展现良好的家教。 离我们更近一些的家风家训如:实事求是;吃亏是福;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诚实做人,诚信待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安分做人,勤劳为本,宽以待人;吃饭不吧唧嘴;正襟危坐不抖腿;筷子不插在饭上;老人不动筷不允许先吃。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12日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的家风家训是: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 对于现在的多数中国人来讲,家训是没有的。但都有家风。随着时代的变迁,事事都在变化,家风也在变。在今天的青年一代,他们从小在家里被长辈家长告知的那些优良家风,在现实中正屡屡遭遇挑战,比如说老人跌倒了要不要扶,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三、带头搞好家风 如何让每个人成为一个正大光明、知书达理、生活严谨、宽厚善良、理想崇高的人,成为一个有情怀、有情操的人,并构建美好家庭,进而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当下中国面临的庄严追求。 家风是责任。我们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谁也不能做社会责任的“逃兵”。 家风正是国风正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一个人的成长有没有受到好的家风熏陶,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 2015年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200余名学员进行座谈时曾指出:“身边人害我们这些为官者的不在少数,被老婆‘拉下水’、被孩子‘拉下水’、被身边秘书和身边其他人如七大姑八大姨‘拉下水’。由此可见,家风败坏是干事创业的负资产,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我们一直说,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国风。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从家风开始,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改善,这在方向和策略上都是正确的。从去年起开始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第八条明确要求,“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