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执行:刘 畅 一年一度的暑假即将拉开帷幕,对于孩子来说,自然是欢天喜地地迎接暑假,但不少老年人一边期待天伦之乐,一边却显出一丝焦虑。“家”人快乐驿站一提起暑假带娃就发愁:“说实话,快放暑假了,真有点害怕。每年暑假都为孙子闹心。去这辅导班那特长班吧,觉得作用不大又费钱,还不如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家辅导效果好。不去辅导班吧,实在是操心。闹心事有四,一是担心安全,二是担心学习无保障,三是伺候吃喝拉撒操心大,四是网络游戏难制止最头疼。”如今,对于一部分爷爷奶奶来说,暑假已然成为《围城》里的围墙,“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网络上有机构针对退休老人发起了一项微调查:“暑假你怎么过?”这项微调查向10000位退休老人派发了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200余份。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0% 的老人表示,这个暑假要帮忙照顾孙辈。这部分老人中,又有六成老人对暑期带娃这项任务感到忧心忡忡,认为它是一份“不小的压力”“很大的责任”。甚至有爷爷奶奶遭遇“暑期焦虑”,发出这样的感慨:“暑假快点结束吧”“快找个人替替我”。 让我们先听听爷爷奶奶们怎么说吧: “孙子感冒,奶奶自责导致失眠” 张阿姨退休在家,每到暑假,她就会到儿子儿媳家里帮忙照顾孩子。所有家务活和照顾孩子的任务,都落在了张阿姨一个人身上。另外,因为晚上与孩子睡在一个房间里,张阿姨总是睡不踏实,长期下来,睡眠严重不足。 有一天早上起来,张阿姨发现孙子感冒了,后来发展成支气管炎。看着孙子咳得难受,张阿姨很自责。半个月后,孙子康复了,可张阿姨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之后,她总是吃不下饭,半年下来,体重轻了约4公斤,时常还会觉得胸闷,动不动就烦躁,想骂人。见老妈胃口不好,儿子就带她去做了胃镜检查。医生说是胃炎,得长期吃药。后来,张阿姨又查出患上了高血压。她觉得自己很没用,孙子没带好,自己反而落得一身病。儿子把老妈的事跟周围有孩子的朋友一说,大家都说,会不会根源出在心理上?一番了解后,张阿姨果然被查出得了焦虑症,幸亏情况还不算严重。 “只有看电视、玩iPad时,孩子才能安静会儿” 天天的奶奶生活中是个“潮老太”,智能机早就买了,微信、QQ都玩得转。为了过暑假,天天奶奶特意买了一台iPad。天天刚一放暑假,奶奶就每天带着天天一起玩,祖孙俩都特兴奋。不玩iPad的时候,爷爷、奶奶就放动画片给他看,要不就跟着奶奶一起看电视剧。总之,奶奶这招绝对是“杀手锏”,天天只要看到屏幕亮了,立马乖乖的。为这事儿,天天的妈妈跟婆婆关系突然紧张起来。天天奶奶很委屈:帮你带娃还招来各种不满意。天气太热的时候,不敢带着孩子出去玩,在家不干这些还能做什么呢?再说,玩iPad也都是给天天下载的益智游戏,对孩子开发智力也很有好处的呀。 “从争着带到推着带” “亲家母,你们什么时候旅游回来,妞妞可想你们了。”在连着带了一个月外孙女妞妞之后,妞妞的姥姥、姥爷感觉有点疲惫了,说好的换班因为亲家出去旅游了而一拖再拖。不得已,姥姥只好给爷爷奶奶打电话,请他们能早点回来换换手。 妞妞爸妈都是独生子女,从妞妞出生就是两边老人的宝贝疙瘩,双方为了多看看孩子还曾经争来争去。周末也是想尽办法做好吃的,让孩子回来。可是幼儿园一放暑假,妞妞全天在家,刚开始,妞妞的姥姥和姥爷还比较开心,但小孩精力充沛,光是每天在外面骑车玩,老人得连跑带颠地才能跟上。 “孩子是真喜欢,可一连带一个假期,也真受不了。”妞妞姥姥说,本来伏天老人身体就容易疲倦,再帮着带孩子,就更感觉难受了,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亲家能赶快换班。 五个让爷爷奶奶“恐惧”暑假的理由: 生怕孩子生病或受伤 有针对老人假期带孙辈的调查显示,怕孙辈生病或受伤,是老年人带娃时最大的担心。现在的孩子娇贵得很,吃、穿、玩都得细心照料,不能有半点儿马虎,否则孙辈磕了碰了或是病了,就算儿子媳妇不怪罪,老人自己也会又心疼又自责。更别说,如果稍有疏忽,孙辈丢了或者出重大意外了,老人这后半辈子就要在子女的指责、内心的愧疚中度过了。 所以,与西方鼓励孩子探索不同,中国家长对儿童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年龄小一些的孩子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其原因就在于怕孩子“磕着碰着”。很多爷爷奶奶把“不受伤、吃得饱”视为养育孩子的不二法则。 吃力不讨好 王阿姨说,小孙女还没出生时她就常常跟朋友讨教带娃方法。可王阿姨的用心并没减少她与儿子儿媳之间在育儿上的矛盾。“孩子一岁多的时候,不知道哪里听说来的宝宝脾虚不能吃水果,儿子儿媳妇就一点都不让孩子吃。我觉得很不合理,有时会忍不住给宝宝喂些。但儿子儿媳妇看到了特别不高兴。”王阿姨说,自己的孩子想怎么带就怎么带,可带孙女却是要格外小心。因为在育儿观念上意见不一,王阿姨没少和儿子儿媳妇发生摩擦。时间长了,她愈加感到压力很大,甚至有时觉得自己在这个家显得有些多余。现在幼儿园放暑假了,自己得跟小孙女长时间相处,难免又会出现与儿子儿媳养育习惯和观念不一致的情况。 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相对较差,往往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在育儿方面也是如此。老年人尽心尽力照顾孙辈,但有时候会吃力不讨好。“教育观念落后”“太溺爱孩子”“对孩子约束多”“饮食不科学”等,一些老年人会受到儿子儿媳这样的“提醒”或者埋怨。本来可以在家里享清福,费心费力照顾孙辈却被埋怨,这让不少老人很是委屈,所以一到暑假,不仅担心在照看期间孩子的安全问题,还要担心与儿女关系面临挑战,担心平时不显现的矛盾激化。 体力精力跟不上 自从外孙放了暑假,62岁的老郑就当起了临时保姆:每天5点半起床赶车去市里的女儿家给外孙做好早饭,8点半带小家伙挤公交车去兴趣班,11点半顶着烈日带外孙赶回家吃午饭……在炎热的夏天,她每天重复着照顾和接送外孙的生活。“虽然生了两个孩子,以前都是自己带大,也没觉得什么。但现在确实年纪大了,没有年轻时的好体力好精力,真是累。”老郑无奈地说。然而,老郑的任务不止当保姆。老伴儿前年做了心脏手术,长期一个人在老家她也不放心。可女儿婆家又不放心保姆照顾孩子,不愿意让女儿请人。孩子虽然懂事,但每天老家、市区来回跑,累得不行。她苦笑说,一直减不下肥的她,一个暑假肯定瘦10斤。 失去自由 退休医生李英平时的日程是这样的:早起晨练,上午看报纸和电视,中午午睡,下午和朋友聚会打牌,晚上跳广场舞,有时还会约上朋友去周边旅行。这样逍遥的日子,随着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放暑假而被彻底打乱。“买菜、煮饭,下午送孙子上兴趣班。孩子的作息和老年人不同,晚上不早睡,早上爱晚起,我和老伴儿的作息时间都得改。”说起自己现在的生活,李英很苦恼。“作息被打乱,晚上睡不好,白天还得提心吊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不是很好。”李英还说,“现在就盼着暑假能快点结束,孙子能早点开学。这样,我就能恢复正常的作息时间。” 开销陡增 既然是养育孩子,就离不开玩具、游乐设施和零食这三大件。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是不能缺的,鸡鸭鱼肉、粗茶淡饭搭配着吃才营养均衡。出趟门,小家伙闹着吃冰糕、巧克力,不能不满足吧?偶然带孩子去趟肯德基、麦当劳改善一下伙食,也是一笔支出。同时,大部分城市都开设有室内外儿童游乐场或游乐设施,入场费一次动辄几十元。如果买月卡或季卡,入场费倒可以便宜很多,但一次就得花销几百元,甚至还有几千元的年卡。除此之外,市场上五花八门的玩具更是应有尽有,仅男孩爱玩的汽车模型,就多达上千种,价格也从几元到几千元不等。总之,带孩子出趟门,“一百元顷刻就没了。” 为什么老人和孩子在暑期不能双赢呢? “玩什么?吃什么?渴了吗?饿了吗?困了吗?作业写了吗?”两个月的假期时光,这应该是围绕在祖孙之间的主要话题了,而这些话题的背后也许是祖父母们疲于应付的身影。对于祖父母而言,恐怕直到假期结束,世界才能彻底安静。本应乐享的天伦,怎么就会变成了疲惫?难道没有可以双赢的办法吗?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载:“论曰: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计授皆不称心,视听不稳,多退少进,日月不等,万事零落,心无聊赖,健忘嗔怒,情性变异,食饮无妙,寝处不安……”一段话生动地论述了人在年老过程中的记忆、视觉、听觉、味觉以及性格、情绪状态等一系列生理状态的变化。可见,祖父母的生活状态是越来越慢的。而自古至今对孩童的描写大多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抑或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般顽皮。当日趋衰退的中老年人遭遇精力充沛、好奇顽皮的孩童时,在体力方面已然不战而败了。在认知方面,“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如何与尚不及“十岁不愁”的黄口小儿产生共同话题呢? 对于个人而言,知行合一是一种宝贵的处事智慧,这样的人往往受到尊重。那么,如果把这个词用在两个人的相处上呢?从字面意思上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身体素质、认知水平相近的人,才能“玩到一块去”。您看,于身于心,老年人和小孩子都是不合拍的。然而,中老年人从潜意识里希望看到活力,那么,作为生命的延续、梦想的寄托,小孩子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就像初升的太阳。活力四射的孩子们鼓励着祖父母们,也强迫着祖父母们能够增加运动量,接触新鲜事物,以锻炼大脑,从而延缓衰老。 既然带孩子的好处多多,那么,对暑假感到疲惫、畏惧的爷爷奶奶们不如换个思路,找些方法,以孩子的视角接纳新的事物,与孩子一起长大吧。 陪伴过暑假,明确目标最重要 究其根本,爷爷奶奶们对于暑假带娃的畏惧多源自目标不清。只有将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增强亲子关系、开阔眼界见识、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作为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看电视,可以吗?可以!方奶奶今年60岁,5岁的小孙女多多喜欢看动画片。一放暑假,小家伙可以一连几个小时坐在电视前不动。为了改掉多多的这个习惯,方奶奶和孙女一起扮演动画片的角色,一个演“喜羊羊”,一个演“灰太狼”,成功地把多多从电视机前拉了起来。对于大一点的孩子,爷爷奶奶们可以与其一起看纪录片、电影,并规定好观看时间,之后结合自己或孩子父母小时候的趣事与孩子交流。 与孩子分离,适当休息?可以!鼓励、指导孩子接触家务劳动,并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某项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几乎所有孩子都喜欢玩水,当爷爷奶奶需要休息的时候,不妨为孩子提供一个玩水的环境:接一盆水,教给孩子洗碗、洗小件衣服的过程和注意事项,让小家伙在愉快的心情下体验家务劳动。不仅能解放自己,还能满足孩子玩水的乐趣。 有点危险,可以吗?可以!4岁的妞妞性格文静,快放暑假的时候,外婆胡女士就买了许多包括剪子、刀片等手工制作的材料,准备在家里和孙女一起DIY。胡女士说,做手工能锻炼孩子左右脑开发,培养动手能力,她每天会花上一二小时陪外孙女DIY一些“小玩意儿”。粘土毛毛虫、缩微小花园、自制环保服装……看到这些DIY成果,胡女士笑言自己变成了“全能外婆”。当然,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来说,爷爷奶奶可提前与孩子父母沟通,只要危险性不太大,同时做好保护措施,不妨鼓励孩子多尝试些略带危险的活动。 陪孩子运动,可以吗?可以!送回老家体验农村生活、带孩子外出旅游都是运动的好途径。孩子离开熟悉的环境,一般来说都有新鲜感,会兴奋一段时间,可以适当调节一下学习的紧张情绪。王女士的女儿今年9岁,今年暑假的生活也同往常一样由外公外婆帮忙照顾。到了8月下旬,两位老人打算带着外孙女回龙岩老家住上一阵子,王女士同意了。她说:“老家在农村,能让孩子亲近大自然,不少亲戚家的小孩也会回来,女儿就有了玩伴。照顾孩子要担负孩子的健康、教育和安全等各项职责,责任很大,完全推给老人,老人太辛苦。” 暑假带娃,心理要“减负” 蓝天心理科学普及中心主任刘夏说,“有些老人情感空虚,利用子孙填补自己的情感空间。但小孩子也会一天天长大,然后可能会离开老人,去读书、工作,这样老人又会感到情感空虚。这都需要老人去调整自己的心理。”面对老人带娃压力大这个问题,她建议,老人应学会减负、适当调整自己的心理。 减轻他负:不想带孩子,应和子女沟通。首先,老人要学会减轻他负,即他人给予的负担。如子女将孩子硬塞给老人带,觉得放心,比请保姆安心。老人可以不去主动承担照顾孙辈的责任,而是鼓励子女主动承担带孩子的责任,并表明在有需要的时候如子女外出公干、旅游等情况下,可以给予帮助。有时候如果老人把照顾小孩的事情全部揽下来了,不仅没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做得不符合年轻人想法的时候,还容易导致吃力不讨好。另外,老人如果因为身体状况等其他原因不能带孩子的,要向子女明确提出来,让子女知道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可以通过沟通适当地去减轻他人给予自己的负担,不要将带孩子这件事变成一种道德绑架。 减轻自负:把后辈的事情留给后辈做,不要自己给自己加重负担。有些老人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同时喜欢“管事”,本来可以不管的事情,偏要去管,甚至动怒,导致伤身体。“建议老人有时候要做到‘难得糊涂’,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把后辈的事情留给后辈做,懂得放手,减轻自己的烦恼。”刘夏建议,老人在帮忙照顾孙辈时也要注意一个尺度问题,让自己的身心承受达到平衡,并学会自我减压、减负。 增加自重:爷爷奶奶们应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李奶奶是一名退休教师,为了带好家里的小宝贝,她开启了“学霸模式”。她每个星期都逛逛各大育儿网站,浏览网友分享的育儿经验,看自己能否借鉴,“上了年纪的人不学就该out了”。在李奶奶的智能手机里,有十余个育儿APP,占了她手机应用的一大半。邓先生孙子一岁半,出门得靠大人抱,“一手抱着孙子,一手拦的士,非常不方便”。今年年初,在儿子指导下,从来没用过智能手机的邓先生学会了使用打车软件,出行变得方便了。邓先生说:“如今带孩子,会用手机软件打车也成了一项必备技能。”
结语:孩子放假,老人开学。种种困难固然存在,但只要调整好心态,改进育儿方法,那么老少搭档的暑假也是很值得期待的。淡忘了自己的第一次童年,错过了子女的第二次童年,咱们就珍惜与小家伙们一起享受第三次童年的机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