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执行:刘培龙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游历百城,终归田园。在中华文化的传统里,“告老还乡”、退休回归田园历来为国人所向往和推崇,也被认为是人生暮年最圆满的归宿。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环境不断恶化,污染加剧、交通拥堵,城市的居住体验不断下降,不少退了休的老同志选择远离城市的喧嚣,到郊区甚至农村去寻求田园式的晚年生活。 在我们的“家”人中,此类选择者甚众。他们有些人回到了农村或搬到了城郊,觅一处小院,守半亩田地,种菜种花,养鸡养鹅,融入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开启了理想的晚年田园生活;也有一些人,在城乡短暂的生活切换中,却感叹退休归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诸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比如城乡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异,比如医疗、居住、风俗等方面的不适与不便,最终让他们匆匆逃离。 当然,不管退归田园成功与否,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之所以向往田园,除了基于退休生活品质改善的考量,可能更源于内心那份故乡的情结和落叶归根的情怀。但即便真正实现了退归田园的梦想,人生的暮年,除了诗酒花茶,还有没有一种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同时,还能继续最大化自我价值、利国利民的新路? 2016年初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全国两会曾提出一个很热的词——“新乡贤文化”,并指出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对解决当下农村“空心化”积弊,意义重大。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退休归田,已不仅仅是个养老问题。在不久的将来,老同志作为“新乡贤”这个群体中很重要的一支力量,或许还担负着助力新农村建设的社会重任。 退休归田,你想过吗?应该怎么看待和理解退休归田这种现象?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希望也能给你的晚年提供一些借鉴! 退休归田园,你向往吗? 大半辈子工作在城市,退休后回归田园去过截然不同的生活,应该是很多人向往的。但向往归向往,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下定决心改变过惯了的生活方式?对于退休归田,在老同志中有着多大的期许?对此,《家》刊在“家”人当中做了一项专门调查,不同的人对退归田园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赞成派: 我退居农村已27年,之所以退居乡里而不去城市,首先是我热爱农村,热爱家乡,家乡有骨肉至亲、父母兄弟姊妹、儿时的伙伴和乡亲族人。我觉得每一寸土地,每一个面孔都是熟悉的、可爱的。其次是农村环境舒适,田园生活犹如世外桃源,种菜养花,其乐无穷。而城镇楼高人多,嘈杂喧闹不安静,人老了上楼下楼不方便,住套房好像关进鸟笼子。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空气不新鲜。第三是农村人厚道,乡亲乡邻友爱互助。我不喜欢城市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习惯;还有,家乡是人生的归宿,在外工作了一辈子,老要老在家里。当然我的认识也有局限性,但我在农村二十多年来,一点也不感到寂寞。 ——asg234 我向往乡村,那里宁静、恬淡而优美。阳光明媚,星月璀璨,百鸟齐鸣。湖水纯洁透明,山林茂密翠绿。在田园里,种菜、生火、做饭,享受一片安静,寻觅生命真谛,洞察自然,感悟人生。久居城市,厌倦了经久的喧嚣与浮躁,心里总是渴望着归隐田园! ——于柏荣 我虽然离开了农村近五十年,但每年都要回家住上几个月,因为我喜欢那里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高楼大厦;更喜欢有着自然的山水草木、鸟虫蝉鸣,有着春华秋实、淳朴的农村乡邻;还喜欢那里夜晚的寂静,晚上除了几声狗叫,很少听到其他的噪杂声;那里的夜晚月亮是那么亮,星星也比城市的多、亮。人毕竟来源于自然,是自然之子,崇尚自然之情尚存,或许这就是我向往归隐山林的缘故吧。 ——笠翁立仁 反对派: 我所居住的县城,1976年以前,基本上就是一个大村,而现在已经发展成有2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小城市。现在的居民中,基本上都来自农村。把家搬到县城的人,退休后极少有回到农村的。这其中有居住环境、经济条件、个人爱好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常回老家走亲访友,但从来没有回农村居住的想法。主要还是觉得那里各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在衣食住行、医疗卫生、人文交流、自我实现等需求方面没有在城市优越。 ——嘉言懿行 无论过去和现在,所谓归隐田园,都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首先得有可靠的经济来源,田园得有好山好水,不能是穷乡僻壤,而且身体要好、没有拖累。有几人能办到? ——赤霞叟 我觉得这又是一种“围城”现象,去农村也不会是“归隐”,古代那种田园生活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不赞成去乡村生活! ——子豪启荣 农村不是以前的农村了。前年,我老家“中老年”重症病人倍增,经防疫部门化验机井水各项指标严重超标,只好封井。要知道早些年我们都是到河边沙滩取水喝,村里也都有井,后来又有手压井,都属浅水层。可现在河水、井水都不能喝了,自来水也几乎不能喝了。农民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农药,薄膜遍地。再加沿河工业造成河水严重污染,农村买水喝的农民越来越多,近年已成普遍现象,所以,很多农村也没有了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xinshan1945 中立派: 田园条件好尚可归隐,但是条件太差即不可。看那些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实比城里好,当然宜居;可那种环境恶劣条件差的田园,交通卫生医疗生活都那么不便,并不怎么令人向往。父亲退休后与母亲曾在城里居住15年,可是父亲说树叶要往树底下落,非要回老家不可。但是10年后他还是又想在城里居住了。也是为了便于照顾,前几年我们姊妹兄弟几个又集资给他们在城里买了新楼房。目前情况下,毕竟农村总体上还远落后于城市,有待真正缩小城乡差别。归隐田园,仍需努力改造建设新农村! ——梦多 退休后去哪里生活,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想去农村住,没有条件的也白想。目前,有条件的朋友城市农村都有房,来回轮流住的比较多。 ——吕京蝈1949 我一直住在农村,也就习惯了农村。儿子在地级市工作,在那里看了几年孙子,我也喜欢城里的生活,确实方便、丰富,孙子大了我就又回到农村。农村也有农村的好,清净空气好,自给自足。我喜欢写农村的风土人情,地方历史,近几年发表不少文章,如果住在城里肯定写不出来的。现在我还走得动,还是喜欢这种自由,生活得也很快乐。等到不能动了,我会选择向适宜养老的地方靠拢。但目前来说,无论城乡,快乐就好,全凭个人! ——桃园愤青 退休归田园,美好又不那么容易 今天我们为何向往田园?从《家》刊的调查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很多人首先是基于养老质量的考量,回农村养老无非是因为以下几点:田园生活平静安逸不吵不闹,空气清新无污染,不拥挤不堵车,慢节奏的生活给人充足的自由感;没事可以种种花花草草,养养鸡鸭鹅犬;素日还可诗酒花茶,约友叙旧;而且乡村一般民风淳朴,生活成本较低,凭着退休工资足可以过上相对富足悠闲的晚年。其次,就是源于骨子里那份割不掉的故乡情结或落叶归根的情怀。 终于明白父亲退休后为何非要回农村 温柔一刀 退休后的父亲,不愿跟我们住在城里,就像当年爷爷奶奶也不愿意跟他回城一样,他花钱在农村建了房子,住了起来,父亲老说我们是农村人! 前不久父亲病了,我不得不把他接回城里做手术。今天是父亲手术后半个月,我们回到了农村,一下午来看望父亲的人一拨接一拨,他精神非常好。我总以为手术多少影响了他的面部神经,以至于在城里这么多天他没有表情,更没有笑过,我问医生,医生说可能心情不好。今天回到农村,他笑得像花一样灿烂!和那些大爷大妈有说有笑,说话居然还挺幽默!来的人有的提着牛奶,有的拿着煮熟的玉米,有的拿的馒头,有的拿的菜,真是周到,想着家里没吃的。有个七十多的大爷,低保户,颤巍巍的,竟然给父亲50块钱,我以为父亲会拒绝,但他竟然欣然收下,事后父亲说这就是乡情!父亲在院子里种的菜,在他住院的这段时间里,都有人给浇水!院墙很低,院子里就有水井,有人会翻墙进去给菜和花浇水!他一一听着,声声道谢,反倒衬得我像是个外人。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退休后的父亲为何非要回农村,这是他的家、他的世界、他的根,他的生活我想走进却已经走不进了,我走得太远了!
凡事有利必有弊,回农村养老确实也有着诸多现实的矛盾与无奈,对于很多人来说,退归田园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美好,好多问题也都是意想不到的。 比如住宅问题,当前的《土地管理法》规定,禁止批准城镇居民占用农村及其经济组织的土地建住宅。简单说就是城市老人返乡对于老宅能住但不能推倒重建。而农村的老宅子大多都已经变成老旧危宅,那么城市户口的老人回到农村最基本的住房都无法保证。 再就是,我们怀念的农村或许已不再是那个农村,回农村养老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一种情怀。但是,离开农村已久,还能适应农村的生活吗?一个过惯了便利城市生活的人,对于农村的不便利是否能够适应。以前一起长大的玩伴现在老了还能有当初的那份感情吗?聊惯了地理政治、股票财经,是否还能聊得上家长里短,种麦子犁地。要不然回了农村你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孤独,并不会有归属感。 退归田园,并不都那么美好 董百川 面临即将退休生活的我,始终有个打算,退休后到农村去过陶渊明那样的田园生活。甚至已在农村修建了小院。 但一位朋友告诉我,“对我们来讲当一天农民就像是一次郊游,农民的辛苦和辛酸可不是一天能体会到的,农民的坚忍、朴实、勤劳或许我们一生都学不到!”确实,也许我们可以学到坚忍、勤劳,可是朴实呢?我不太相信有什么人可以学会朴实。朴实应该是与生俱来的,生于斯长于斯,世代的延续才能造就出这样的灵魂。 朴实地活着,多好!其实农民比我们懂得生活。这几年我也尝试着回到农村住一段时间,可是没有多久那种新鲜感却没有了。农村没有自来水,不能安装热水器,每天的洗澡问题很难解决,只能拿一个盆子烧点热水擦擦身子。冬天没有暖气,只能装个空调,可到了冬天,北方的天气寒风刺骨,空调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 我的家乡在黄河边上,春天风沙满天飞舞,夏天蚊子成群,秋天苍蝇成片,总感到没有让人舒心的时候。还有医疗条件十分简陋,如果真的生了大病那只能是死路一条了。 我离开农村已经四十年了。生活在城市而经历过喧嚣的人总是向往着田园,其实那也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梦。真正放弃拥有的一切,是我所不愿做的。更进一步说,即便我愿意,事实上也做不到,你放弃的总是外在的东西,而你无法放弃掉你已经成长的灵魂。你追求了浮华,就再也难以回到朴实。 退休后我暂且这么待在这个城市吧,因为这个城市已接纳了我,我也适应了这个城市。 退休归田园,已不仅仅是个养老问题 其实,不管是基于更高质量的养老,还是源于内心那份故乡田园情怀的追求,抑或成功退归田园找到了暮年归宿也好,久梦难圆或匆匆逃离也罢,在今天,退归田园却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养老问题,它已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并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2016年初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全国两会提出了“新乡贤”的概念,并指出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对解决当下农村“空心化”积弊,意义重大。很显然,在这个“新乡贤”当中,我们离退休干部占了很大的比重。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的传统。在当下,虽然我国早已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但“鼓励退休干部告老还乡”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城市居民回原籍定居、官员告老还乡对促进乡村文明与发展作用也很显著。国家应积极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城市居民和官员回原籍定居,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避免农村“空心化”。 事实上,在“新乡贤”这个词被提出之前,在城市退休,告别政坛,选择回归田园的官员大有人在。比如山西晋城市阳城县财政局原副局长孙金柱退休回到老家阳城县南部的河北镇孤堆底村,建起了民俗文化园,并指导乡亲们开办农家乐。比如湖北黄石市工商局原副局长张友山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回到属于省级贫困村的家乡田垅村担任村支书带领村民致富。比如江苏省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赵亚夫退休后,在江苏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驻点,带动农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组织农民成立有机农业合作社。比如河南省平顶山74岁退休干部张振华到新城区阳 镇韩寨村当支书,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等等。即使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比如“告老还乡”并以一己之力助力新农村建设的代表——朱乐春。 “愚公”蓄水 朱乐春是建行广州第三支行的一名退休干部,2006年回山东章丘老家探亲,目睹了老家东张村地区,因特殊地貌很难存住水,方圆几十里,也因缺水制约了发展、困扰了生活的现状后,朱乐春非常心痛,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决定,要回乡帮乡亲修建水库,把水存住,把荒地变良田。之后他远离老妻家人,孑然一身回到章丘,开启蓄水造田的传奇。 开始,所有人都觉得他是章丘第一大傻,退休不在大城市享受生活,这么远回来修水库,这个年龄吃得消吗?而且修水库需要资金,即使退休金全搭进去也是杯水车薪。但有着20多年军旅生涯的朱乐春有股子倔脾气,认定的事一定要办到。他用在部队掌握的军事地形学知识,用一个月的时间亲自勘测地形、设计出了蓝图以及工程施工表。2008年,水库正式动工,从办理施工手续到联系工人,60多岁的朱乐春直接住在了工地上,既当了设计师、调度员、指挥员,又是具体参与劳动的工人。 水库基建工程完工时,朱乐春整整瘦了30斤,以至于他乘飞机回广州和家人团聚,因身份证与相貌不符被拒绝登机。在当地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2011年,朱乐春的水库硬是在实难存水的荒滩上最终建成并投入使用,蓄水高达15000立方米,朱乐春给它取名月亮湾。月亮湾水库不仅起到了蓄水保泉的作用,更直接解决了下游村民浇地难的问题。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朱公蓄水。朱乐春说:“作为一个老兵、一名老党员、一名老干部,我应该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一直要干到死。” 实践证明,凭借着“跳出农村看农村”的优势,较高的文化层次、丰富的从政阅历使“新乡贤”们在观察和解决“三农”问题时视野更宽、办法更多。同时,这个群体在退休后也找到了一条延伸价值、发挥余热、大有可为的新出路,开启了人生第二季。伴随着“新乡贤”文化的流行,也许随之会带来资金、观念、文化、秩序等一系列公共资源向乡村的回流,未来打通城乡之间的壁垒或指日可待。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老同志作为“新乡贤”这个群体中很重要的一支力量,也能够真正担负起助力新农村建设的社会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