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源县城南10公里处,有一个斜卧在半山腰的小山村。这里,漫山遍野的果树扎根石缝之中,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排排红瓦房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树丛中似鲜花点点;村内道路硬化,环境整洁优美;空气清爽,池水涟涟,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国水土保持千佳村”、“山东省文明村庄”、“山东省精神文明村”“淄博市造林绿化十佳村”、“沂源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行带头村”——双泉村。谈起双泉村,不能不提党支部书记刘宝吉。是他多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才使双泉村由原来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今天人均纯收入15000多元的省、市、县级先进村。他用30年的不懈努力,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模范的实践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他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1990年,被省政府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2002年,光荣当选山东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村民尊敬地称他为“愚公支书”。 “认准了的事就得克服一切困难干到底” 双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从字面上让人似乎看到“清泉石上流”的田园美景,但这只是双泉人的美好愿望。 双泉村地处大山腹地,三面环山,境内山高坡陡、水源奇缺、土地瘠薄,自然条件恶劣。“东西担五庄,南北挑两乡”、“山多石头多,出门就是坡”、“只要提到双泉村,姑娘吓得腿转筋”,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1975年冬,有着四年军营经历的刘宝吉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着乡亲们期盼的目光,血气方刚的刘宝吉心里揪的慌,但几百亩的薄地,上千亩的荒山,又怎么能改变贫穷的面貌? 苦苦的思索,在走东家、串西家中有了答案。开山整地,向土地要效益,是当时的双泉村摆脱“穷根”的唯一出路。 炮声隆隆,彩旗飘飘。在他的带领下,上至七旬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孩子,手搬背驮,挑石运土,挥镢锨,舞镐头,人与自然的较量有了结果。 山高坡陡,所有的石头和土,全靠肩挑背驮。刘宝吉不断地给大伙鼓劲,“昔日愚公能移山,如今咱也能造地”。他处处带头,扁担、箩筐用坏了一大堆,脚板和肩膀上磨出了铜钱厚的茧层。 “吃了年夜饭,背着干粮就上山”。冬去春来,三年寒暑,凭着不认输的硬骨头精神,全体村民硬是用心血和汗水整成了近800亩土层厚、 堰头高、能排能灌的倒流水梯田。 双泉缺水是当地人的常识,刘宝吉偏不信这个邪。水源在哪里?他带领大伙漫山遍野寻找水源,走遍了村子周围的山山岭岭上,连续打了20几眼井,最好的一眼每小时才出3方水,其余的都是干井,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自己打不出水来,何不到其他地方引水?刘宝吉大胆地制定了从离村子十几里地的白马河引水的方案:先修一条200米长的引水渠道,然后通过三级电灌将水送到垂直高度168米的山上。需要投工25万个,建机房3座,铺管道350米,建渠道6.5公里,尤其是整个渠道都在半山腰的35度青石板上,对一个仅有300名劳力的小村来说,这样一项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认准了的事就得克服一切困难干到底”。寒风凛冽,滴水成冰。河滩里的两眼井刚出水时,由于泥沙太多,需要下水挖掘。望着结了一层冰的泥水,大伙你看我,我看你,刘宝吉二话没说,把裤腿一挽,第一个跳进了冰水中,好几次还摔倒在冰水中。村民至今还说:“俺当时就想,有这样的好书记带头,就是头拱地,豁出命也要把上水工程完成”。 2003年,刘宝吉又聘请水利专家,将三级提水改建为一级提水。在此基础上,2006年,完成了8000余米管道铺设及节水灌溉等配套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全村的用水条件,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今天,自来水已经实现了“户户通”,刘书记带领大家伙打通水动脉,引得清泉润山村。 “当干部,得替乡亲们多打算” 有了地,有了水,刘宝吉还想着要带领乡亲们过富裕日子。双泉村山多地少,靠传统农业只能解决温饱,要想富就必须因地制宜,靠山吃山,发展经济林作物,刘宝吉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可乡亲们不接受,“才过了几年不挨饿的日子,还是老老实实的知足吧”。 “认准了路就要克服一切困难走下去”。他苦口婆心地向群众讲道理,跑细了腿,磨破了嘴,多次组织村民到烟台等地参观,长期封闭在小山村地农民开阔了眼界,逐渐消除了顾虑。现在的双泉村,已是全县有名的林果专业村。大田发展红富士、大樱桃,山坡地栽花椒,荒山荒坡嫁接柿子,全村统一规划、统一品种。 “当干部,不能图个四平八稳,得替乡亲们多打算。”双泉的林果小有名气,但由于进村路崎岖难行,果品价格受影响。1997年,刘宝吉决定投资100万元,把7里多长的山间小路硬化成7米宽的水泥路。早已受够了土里来泥里去之苦的村民们纷纷表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修好进村路。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更坚定了刘宝吉的信心。经过全体村民两年半的艰苦努力,一条高标准“裕泉路”,于2000年初在偏僻的山岭上落成。2002年,刘宝吉又对村内2.5公里街道进行了全部硬化,大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山绿了,路通了,村民也富了。双泉村现已发展经济林近3000亩。村民的收入四季不竭:从春天的香椿芽到初夏的樱桃,从盛夏的花椒到金秋的苹果、柿子,每一季都忙忙碌碌,每一季都有每一季的惊喜。大伙都说:“双泉人发了”。 “得替老百姓打好长远的发展谱” 光阴荏苒,时事变迁。往日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小山村,如今已是村富民强,成为了山区农村致富奔小康的榜样。而刘宝吉,这位年过七旬的“老愚公”思想却能够紧紧跟随时代的脉搏,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了然于胸。“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咱们当干部的不能图个眼前利益,得替老百姓打好长远的发展谱。”在大山里土生土长的刘宝吉用朴实憨厚的语言和脚踏实地的行动诠释着科学发展观。 “只有走在前面,才会有钱可赚”。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双泉人对刘宝吉无比信任,“刘书记让我们干啥,我们就干啥,错不了”。他积极引进优质大樱桃淘汰老化品种,在短短的一年的时间,双泉村沟沟岔岔里便连片发展了300亩,现在大樱桃已经成为双泉人又一增收支柱产业,每亩收益近2万元。 “城里人想吃啥,咱们就发展啥”。平时注意读书看报的刘宝吉随时掌握着市场信息,这不,他又瞄上了有机果品。说干就干,老刘做事从不含糊,聘请技术员全程指导,从药物到施肥全程监管。70好几的刘宝吉还对“高科技”情有独钟,很快101盏频振式杀虫灯便覆盖了全村的经济林,一到晚上,星星点点煞是漂亮。“这东西可不是光为了好看,你看,这么一个灯一年能逮好几万只害虫”,刘宝吉总是非常自豪的炫耀。 只要用心干,就会有收获。2008年,双泉村200亩红富士苹果、100亩大樱桃生产基地顺利通过了欧盟和美国有机食品国际质量认证,获得了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从过去的土里刨食到结构调整,从粗放型管理到标准化生产,双泉村每家每户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走在前面”带来的好处。 “人老心不老”的刘宝吉总有一些让人“捉摸不透”的新理念。随着燕崖镇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刘宝吉便打起了分“一杯羹”的主意。双泉村山顶叫九顶莲花山,光照充足、地势平坦,有一片近千亩的荒山,但由于周围全是悬崖峭壁,人徒手都很难攀登,使得山顶成为农业发展的“禁地”。 当刘宝吉下决定要开发“禁地”的消息一传出,得到了以“生态旅游”定位的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但老伴首先埋怨,“都70多岁的老头子了,浑身是病,这些年你折腾的还不够,你干活还上瘾了”,向来敢啃“硬骨头”的双泉村村民这时在心里也打起了鼓。 “只要干一天,我就必须干好”,刘宝吉还真干上了瘾,愈老弥坚的刘宝吉总是不断创造奇迹,给人一惊喜…… 2008年下半年,短短半年的时间,双泉村便沿着经济林新修硬化经济路7条,达12000多米,通开了到山顶的经济路4000米,开发荒山300余亩,架设线路2000多米,修建了10个100方以上的蓄水池,2012年依托牛郎织女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一条条环山公路蜿蜒而上。刘宝吉自然有自己的谱气:九顶莲花山的开发,可以建休闲度假村,发展休闲农业,种植有机小杂粮和有机果品,发展养野猪、养野鸡、养蚂蚱等特色养殖…… 2006年,双泉村被沂源县确定为新农村建设带头村,刘宝吉敏锐的感觉到这是双泉村加快发展的又一契机。刘宝吉适时的在全村掀起了以生态村庄建设为主的“绿色”革命。 首先在“一池三改”建设上找突破口,沼气池建设在双泉村一直有优良的传统,但相应配套改厨、改厕、改圈的没有几户。刘宝吉在加大宣传和发动力度的同时,用扶持政策鼓励村民发展“一池三改”,目前,全村发展建设沼气池300个,沼气入户率达100%。 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双泉村早已是“园在山中,村在园中,人在绿中”。双泉人从未放弃对“绿”的向往,多年来,刘宝吉带领村民植树造林、建绿化带,发展庭院经济,房前屋后,植绿造荫,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干部带好头,群众才会有奔头” 刘宝吉常说:“在农村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带出一个好班子,建成一个好支部,只有干部带好头,群众才会有奔头。”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有一次他外出办事,回来时已赶不上车,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刘宝吉没住旅店,连旅店一晚两块钱的被子也没舍得租一床,找了个旮旯蹲了一晚上。谈起这件事,刘宝吉的话很简单,“村集体本来就没多少钱,不省着花怎么办事”。 群雁高飞关雁领。刘宝吉从上任那天起,就以身作则,对村干部严格要求,村务、财务定期公开,保证了工作的透明度和开放度,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村民有解不开的疙瘩都愿找干部谈谈,有过不去的难关就想找干部帮帮。 刘宝吉的几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家里经济树也不少,农忙时节,村民们经常看到腰都不大好他和老伴提着马扎去地里干活,很让人心疼。村民们说,不是他们不去帮刘书记干活,而是谁帮刘书记干活,刘书记一定要按时价付给谁工钱,弄的他们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对此,刘宝吉总是笑笑。 双泉村的人都知道刘书记有个“爱好”——在村喇叭里拉家常,从国家大事到村里那家那户的小事,有时一拉就是大半天。村民习惯了,也爱听,因为刘书记讲得实在。而刘宝吉自然也有他的想法,他说,在村这一级,光发展经济还不行,精神文明建设并不是个摆设,两者要一起抓,还要常抓不放。刘宝吉与村支部商定建文化大院,目的让村民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广泛了解社会信息,促使双泉村朝着又好又快的目标发展。 “心系双泉,一心为公”是刘宝吉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支书的高风亮节;“足智多谋,与时俱进”是他连任三十多年村支书的法宝;他“吃苦耐劳,甘为当代新愚公”的创业精神,不正是时下许多人所欠缺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