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独家报道 查看内容

中国进入“肥胖时代”?

2017-4-6 10:42| 发布者: 家网编辑15| 查看: 3217| 评论: 0

摘要: 策划执行:刘培龙 丰衣足食,曾是几辈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生活目标,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促使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快速提高。到如今,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穿暖吃饱已经不再是问题。国人也一改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的形 ...

策划执行:刘培龙

丰衣足食,曾是几辈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生活目标,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促使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快速提高。到如今,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穿暖吃饱已经不再是问题。国人也一改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的形象,身宽体胖的男人和粗腰肥臀的女人在城市大街上已随处可见——富起来的中国人也胖了起来。

英国的著名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早在2016年上半年发表的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就显示,中国的肥胖人口总数已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中国的“肥胖时代”已全面来临。

对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不久的国人来说,胖点也没什么不好,但这种象征温饱和生活富足的胖却接着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难题和困惑——今天的世界,脂肪已是全民公敌。因肥胖而带来的诸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病、不孕不育、各种癌症等健康危机;因肥胖而造成的社会保障负担、经济负担,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在早先发达起来的西方国家中,肥胖就已不折不扣地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乃至于政治问题。比如美国,每三个人中有两个人是肥胖者,政府投入到治疗肥胖的钱,占到医疗保障的12% 以上,同时美国人并没有显示任何瘦下来的迹象。

可怕的是,这些端倪也已在全面进入肥胖时代的中国逐渐显现开来,各种因肥胖而导致的疾病开始密集出现。青少年肥胖和老龄化加剧形势下老年人肥胖等带来相关问题,更将严重影响当前及未来数代人的健康状况,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富态:腰围改变中国》的作者保罗·弗伦奇就在书中提醒我们:富起来的中国人不要重蹈西方覆辙,在肥胖上付出沉重代价。

那么,中国式的肥胖问题究竟有多严峻?是什么造就了中国的肥胖时代?如果中国人继续胖下去,会有什么问题,我们又该怎么办?

本期,我们一起关注!

未富先胖,跑步进入肥胖大国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成人做出的超重和肥胖定义,身体质量指数等于或大于25时为超重,身体质量指数等于或大于30时为肥胖。身体质量指数(BMI)是指身高体重的简便指数,通常用于对成人进行超重和肥胖分类。其定义为按公斤计算的体重除以按米计算的身高的平方(kg/m 2 )。

当然,各国对肥胖的临床定义不尽相同,不过一般将体质指数超过30视为肥胖,超过35为严重肥胖,小于18.5为体重不足。那么按照这样的标准,我国目前的肥胖人口有多少呢?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超重者高达2亿名,仅肥胖者就已近9000万名,这其中肥胖男性有4320多万名,肥胖女性约有4640多万名。专家预测,未来十年我国肥胖人数将会超过2亿。而此前我国的肥胖人口一直居全球第二,美国是第一。如今我国的肥胖人口已挤掉美国上升至世界首位,美国则以4170万肥胖男性和4610万肥胖女性位列第二。

要知道,在二三十年前,我国几乎没有人体重超重,但仅在2005年至2011年之间,我国体重超重人数就增加了4倍,有近15%的人口体重超标,儿童肥胖在15年里更是增加了28倍。这可谓是爆炸性增长或者说是跑步进入了肥胖大国。

数量之所以这么多,当然也与人口基数大有关。我国人口有13亿多,而美国人口仅3亿多,将这个数据放入国家中来看,美国肥胖人口比例应该是比中国要高。此外,严重肥胖人口的数量,美国还是排在世界首位。

但不管怎样,肥胖问题的确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肥胖带来的肥胖病与老年病的叠加,更是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2011年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的结果显示:2010年,老年人的超重率为39.8%,比2005年增长了4.2个百分点;老年人的肥胖率为13.0%,比2005年增长了1.7个百分点。自2000年以来,我国老年人超重率与肥胖率持续增长。

国家卫计委20156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也承认,中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凸显。不论成人还是青少年,中国的超重肥胖增长幅度都高于发达国家。

所以,发展速度很快,但我们的发展水平其实并没有赶上发达国家,而这种胖也就成了典型的未富先胖。

“中国式肥胖”,胖得很个性

我国的肥胖问题不光在数量上拔得头筹,还胖得很有“中国特色”。

首先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人的肥胖主要是中心型的苹果型肥胖,脂肪堆积在腰部,内脏周围脂肪多,更容易患各种慢性病。而西方人的肥胖多为梨型肥胖,脂肪主要堆积在大腿和臀部,患慢性疾病概率低。这是基因的问题。要以腰围来判断肥不肥,一般来说成年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成年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就是中心型肥胖。

19932011年中国9省区成年人腰围分布变化趋势》科研报告显示:在18年间里,1865岁的成年人中,腰围均值男性从76.5厘米增至84厘米,女性从75.3厘米增至80.6厘米,并且在2006年男性中心型肥胖率为22.5%,女性中心型肥胖率为21.7%,男性中心型肥胖率开始超过女性。事实证明,腰围确实已在改变中国。

其次,我国的中青年成人中,男性比女性胖。调查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肥胖存在性别差异。发达国家是成年男性一直比女性胖,发展中国家则是成年女性始终比男性胖。为什么呢?因为在发展中国家,妇女既要劳作又需要照顾家,没有时间去管理体重。而在发达国家就相反,那里的男性会花更长的时间在电脑上久坐不动。中国却不同,在前二十年,一直都是发展中国家的走势,但是到了近几年,女性肥胖率突然被男性反超了,这说明富起来的中国女性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形体和健康。

再就是青少年儿童超重、肥胖率高,且不再局限于大城市。教育部牵头,官方每隔五年就会有一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根据此数据,1985201025年间,我国儿童肥胖检出率从几乎为零,到近年来的全面蔓延,经历了迅猛发展的过程。而2012年,国际肥胖研究协会《肥胖综述》月刊公布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12%的儿童超重,在不满17岁的青少年儿童中,有1/3的孩子至少出现了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国12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相当于美国同龄人(0.5%)的四倍。这项研究还发现12.1%的中国青少年炎症发病率高,这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而在美国只有8.5%的青少年存在这种情况。可见超重、肥胖对于中国青少年影响之恶劣。

而且,我国青少年的肥胖已不单单是“城市病”,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根据官方权威数据的研究发现,大中城市、富裕乡村是我国重要超重、肥胖流行区,以往认为“中国儿童肥胖主要在城市流行”的结论已过时。20052010年,肥胖在城市、富裕乡村全面流行。沿海大城市进入重度流行水平,其他大中城市和富裕乡村进入中度流行水平。内地中小城市及乡村将成为新的超重、肥胖增长点。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肥胖者北方比南方多。我国的肥胖人群分布,由北向南呈逐步收紧趋势,北方肥胖者偏多,南方较少,尤其东北地区,更是成为中国肥胖者的重灾区。地域气候、饮食习惯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

这一系列因素都让跑步进入肥胖大国的中国胖得与众不同。

是什么造就了“肥胖中国”?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中国胖”呢?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我们过去几十年不太协调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示范效应。有种说法说肥胖症其实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种流行病,这不无道理。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当中,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需要面对紧张、快节奏的工作。于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消费模式被改变。

城市上班族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运动减少,出门坐汽车,进门乘电梯,我们吃的多了消耗的少了,致使肚子越来越大;城市居民的蔬菜、米饭与面食的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各样的甜点、肉制品与鱼虾海鲜。这虽然是生活质量的提升,但这些高蛋白、高糖分、高热量的食品,也是催生肥胖的一大助推力。此外,国人吃加工过的食品越来越多,这些食品充满了添加剂、油脂、高盐、高糖,还有洋快餐诸如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市场上的大获成功,也都对国人的腰围和肚子负有责任。

可以说,我国的高速发展,本质上来说是一场城市化运动。而众多肥胖者的催生,则是城市化运动的副产品。当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的时候,肥胖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将会不断升高。这绝非危言耸听,美国的肥胖人口,从25%提升至65%,只用了30年时间,照此速度计算,中国到2040年,就将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胖国。

其次,国人的肥胖其实还有一定的观念因素。在我国,身体肥胖与财富和社会权力往往被划等号。普通百姓也有一种来自贫困的惯性思维,站在社会顶端的是一群胖子,而底部则是广大贫穷的瘦子们。把社会财富与腰围联系到一起,不见得是绝对真理,但确实是部分事实。所以,过去的几十年,从贫穷到温饱的我们,并不会太在意腰围的变化。

对于青少年的肥胖,有“六兜效应”,基本的意思就是说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孩子将更受宠溺,来自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六个人每人一兜的零食往往喂肥了孩子。调查也证明,隔代抚养的孩子肥胖者占比更重。

当然,这些还只是最主要的几方面,我们的“胖”因还有很多其他,难以列完。

一胖毁所有,肥胖毁掉了什么?

英国有句谚语:腰增一寸,寿减一年。所以,肥胖是万恶之源,这不是危言耸听,它所带来的危害,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就是一胖毁所有。

毫无疑问,肥胖考验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健康,还有医学及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超重是导致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哮喘和某些癌症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本就处于多种老年病并发风险当中的老年人来说,这更为可怕。这些疾病比率的提高,也将使本来就不堪重负的医疗保障体系雪上加霜。

一项权威调查称,目前中国人口中有四分之三心血管状况不佳,近10年来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更是翻了一番多。有专家称中国即将出现心脏病和糖尿病患者显著增长的情形,在60岁以上老年人当中尤甚。而世界肥胖联盟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中国人未来会更加肥胖,到2025年,在年龄5岁到17.9岁的人群当中,中国超重者数量会达4850万,超过西班牙的人口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马吉德·伊扎蒂:肥胖问题将给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重度肥胖危机正步步逼近,高脂、高糖饮食导致的疾病将越来越多。对高胆固醇、高血压,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然而,对于肥胖导致的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其他疾病,我们还没有有效治疗手段。

《富态:腰围改变中国》的作者保罗·弗伦奇:肥胖对国民经济造成的负担,中国在未来十年内(假设物价水平不变),每年平均要增加6.7% 的医疗保障支出,才刚刚能够支付得了肥胖人口相关疾病的医疗费用增长。

更糟糕的是肥胖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减肥业已成中国医患纠纷最为高发的地带之一。虽然各种各样的药物减肥方法被创造了出来,但总的来说,它们的功效到底如何,却始终是一个疑问,反倒是药物将会产生副作用是确凿无疑的。在就业问题上,中国各行各业也在遭遇着肥胖的挑战。肥胖者因就业受到歧视而将公司告上法庭的案例时有发生,这其实是比较表面的现象。而更多隐晦地歧视肥胖的行为,却没有被摆上台面,比如在两位能力相当的求职者中间,一位中等身材,另一位是肥胖者,主管会选哪一位?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肥胖者李丹丹:我曾到一个公园玩充气城堡,一位工作人员凶巴巴地喊我下来,唯恐我把设备搞塌。那年我才十几岁,体重已达60多公斤。虽然如今我已成功瘦下来,但肥胖带来的尴尬令我终生难忘。而环顾周围,当今“肥胖”正日益成为一种“新常态”。

减肥达人吴岳萍:现在身边人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我要减肥”。我只听到过别人勉强安慰我说我不胖,但从没有人说我瘦。10年前,别人说你胖还是一种恭维,或者至少是中性的评价,但如今胖已经与一系列的负面暗示联系在一起。“你胖了”这句话,甚至被认为是一种侮辱。

“减肥”已不再仅仅是个健康问题

然而,中国的肥胖现象只不过是全球的一个缩影。《柳叶刀》发布的大型调查表示,最近40年来,全球的肥胖人数呈迅速增加的趋势,从1975年的1.05亿增加到2014年的6.41亿。这意味着全球将近73亿人口当中,有6亿多人肥胖。而且研究人员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到2025年肥胖水平不超过2010年的全球目标是无法实现的。实际上,如果肥胖率的增长保持当前的速度,到时候全球每四个成年人中就会有一人肥胖。

所以,今天的世界,脂肪已是全民公敌。肥胖已不单单是个医学问题、健康问题,而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难题。那么,这些严重后果的问题已不可避免,我们能做些什么让危害最小化或者来的更慢一些呢?

有句话说,胖子就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这很有道理,对于肥胖者个人来说,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你变胖,一定是吃得多,动得少,摄入大于消耗,这几乎也是医学界的通识。减肥就要管住嘴、迈开腿,这些听起来很简单的道理,但做起来很难,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节食、运动减肥失败的人呢?所以要减肥成功首先就是个人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改变,而不是和很多年轻人那样,一边标榜减肥,一边又吃着零食玩着手机而半步不愿挪出屋子。

从医学的角度看,如今我们知道,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物质进入我们的细胞,加入一个复杂的生化代谢网络,基因里面有着代谢调节的“钥匙”。如果能找到基因里存在哪些代谢风险,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运动和营养补充剂的摄入,这种通过基因精准定制的减肥方案将会是未来中国人减肥的大趋势!

在顶层设计层面有专家表示,国人的肥胖不仅和饮食摄入有关,还与公共环境、社会价值观直接相关。在倡导健康饮食、增加锻炼的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相应措施来对肥胖进行早期预防与控制。有必要在学校增加旨在帮助人们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并传授健康生活方式的课目,在全国范围内更多地开展公共营养学方面的社会和健康项目。同时,还应严控非健康食品销售,对高热量休闲食品赋以重税。

前不久,国家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表示:中国将以规范方式向中国消费者提供食品营养信息,并对食品包装上的标签作出具体要求,旨在使中国在健康方面回到正轨。它计划到2020年将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将近一岁,到2030年再提高一岁多。

我们期望所有这些形成的合力,能真正让富起来的国人避免在肥胖上付出沉重的代价。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