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庄村的老年人现如今有了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拉呱大院”。乡里乡亲越拉越融洽,村风民情越来越和谐。最近,“拉呱大院”还拓展了功能,成为手工编制加工扶贫点——— 1月18日,莱城区高庄街道邵家庄村委南的院子里,一群老年人正坐在太阳地里打扑克。屋里,施工人员正在挨间屋地安装由省慈善总会捐赠的电暖气片。“安上暖气片后,俺们可就更享福了。”村民王翠花打心眼里高兴。 去年,高庄街道办开始筹划在村里建“拉呱大院”,邵家庄村是首批落成者。现在,“拉呱大院”成了村里老年人公认的“第二个家”,每天来这里玩的老人多则二十来人,少则七八人。 驻镇札记之四 75岁的王翠花是村里的独居老人,两个儿子在城里工作。考虑到老人年纪大,身体不好,儿子们不止一次要接老人到城里一起去住。但王翠花说什么也不愿去儿子家里住,“俺可住不惯城里的楼房,孩子们一上班,把俺自己关在屋里,也没个说话的。出了门又找不到家,哪里也不敢去,不如在自己家里熨帖。”话虽如此,可真自己一个人在家,王翠花还是感到了孤独。“现在村里给俺们建了这个拉呱大院后,我在家吃完饭,五六分钟就溜达过来了。有热茶免费喝,有人陪着拉拉呱,离着卫生室近便,可好了。”王翠花老人满意地说。“有了拉呱大院,我们这群老头子可有玩的地方了。”70多岁的王迎昌老人说。虽然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了,可精神生活却很单调,没有可以玩的地方,更没有可以玩的活动。“智能手机不会使,广场舞倒是很流行,可都是妇女们在跳,你见过有几个老爷们跟着跳的?”有很多次,王迎昌老人也想加入村里广场舞的行列,却碍于面子,远远看看就走开了。 拉呱大院充实了村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慢慢地还成为了村民们对外炫耀的资本。方圆三里地,没有哪个村不知道邵家庄建了一个标准高的拉呱大院。村民们去临近的岔河口村走亲戚,去谭家楼村赶集,看到那些村里的老头、老太太站在大路两边晒太阳,都忍不住谝谝村里的“拉呱大院”,让邻村的村民羡慕一番。 看着拉呱大院这么受村民欢迎,村党支部书记秦继瑞由衷地高兴。去年6月份,村里接到高庄街道办下发的“拉呱大院”建设实施方案通知后,就开始筹划建立拉呱大院的工作,“这种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村里肯定得带头干。” 可拉呱大院建到哪里?秦继瑞一下子想到了村里废弃了30年之久的老面粉厂。这个老面粉厂紧挨村委大院,向阳靠街,地处村里的黄金位置。30年来,一批又一批人去找村支书,想把院子承包过来,建个小厂子干点小买卖。村书记换了一届又一届,可没有一届村书记为了眼前的利益把这个院子承包出去。“现在终于等到了机遇。”秦继瑞在跟村委成员商量后,一致同意将这个院子用在建设拉呱大院上。 街道办给协调了资金,村“两委”成员带头干活,场平地面、重修屋顶、安窗户、粉刷墙壁,绿化院落,村民们也主动要求参与进来。拉呱大院规划标准高,连卫生间都在屋子里,即使刮风下雨,老年人也都不用担心了。 拉呱大院里,家长里短拉一拉,矛盾就说开了,问题就扯开了,村民之间的关系越拉越融洽。村委给老百姓建成了拉呱大院,增加了老百姓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度,见面说好的多了,背后找茬的少了。秦继瑞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记者看到,邵家庄村的拉呱大院大门口还加挂了两块新牌子,“手工艺户外家具精准扶贫点”和“农村幸福院”。村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在拉呱大院里从事户外编制工作。村里和口镇一家企业签订合同,来料加工,加工好的成品企业全部回收,贫困户计件获得报酬。人气火爆的时候,院子里有20多人从事加工工作。在大院的一间屋子里,还有10张单人床依次排列,被褥床单都是新的,不愿意回家的老年人中午可以在这里休息。“把老年人伺候好了,年轻人没了后顾之忧,都放心地出去打拼挣钱,村里还愁治不好吗?”秦继瑞说。《莱芜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