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二十年 ——记昌邑市文山诗书社党支部书记、名誉社长李泽帧 今年82岁的李泽帧,1991年离休,离休前曾任县委副书记、人大主任等职。离休后,他团结带领广大离退休干部一起创办了昌邑市文山诗书社,为昌邑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文山诗书社多次被省委、省政府,潍坊市委、市政府和昌邑市委、市政府授予“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他本人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文山诗书社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称号。 克服困与难,老骥谱新篇 1992年11月10日,文山诗书社成立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第一难是精神有压力。有的人看惯了平庸,劝他:“已经离休了,好好歇歇算了,还折腾什么?”有的人怀疑:“一帮老家伙,能作诗填词吗?我看这个社三天就得黄摊。”老伴劝他:“你干了一辈子,还没干够,还要去自讨苦吃?快70岁的人了,该休息休息了。”面对压力,他攒着一股劲,一定要让人们看看:我们老同志能不能有所作为,能不能为社会再做新贡献!第二难是资金无来源。诗书社成立之时,一无所有。他掏出自己的2000元钱购买了基本的办公用品。十几个老同志在因陋就简的办公室里,喝水自己烧,茶叶自己带,自筹取暖费,来回自行车。甚至脸盆架也是从李泽帧家拿的。为了筹集创刊经费,1993年春节前夕,他组织诗书社的老同志给部分单位写对联、作书画,得到了一些赞助。凭着微薄的资金,春节后,出版了第一期《文山诗词》,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向诗书社捐款的逐渐多了起来,缓解了资金紧张状况。第三难是业务不熟练。老同志们对办诗词刊物知之不多,诗词功底不够扎实。他与大家刻苦学习,遍访诗友,虚心求教。既到外地取经,也请名家授课。从平仄开始,到如何对仗、提炼主题,边学边练,一丝不苟。在较短时间内,使老同志们的诗词功力等得到了很大进步,提高了社刊的可读性和艺术品位,增强了吸引力。 理想变现实,绽放诗词花 为使诗词创作更持久、更全面地在全市开展起来,他于1999年提出了创建“诗词之乡”的设想。这个想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诗书社开展了让诗词走进中小学校,农家大院的试点工作。与教育局联合在市实验中学和奎聚中心小学进行了诗词朗诵、诗词演唱、点背古诗等诗教试点活动。2000年冬,在全市中小学学生中启动了诗词朗诵工程。他和老同志们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指导创作、组织活动、辅导学生、办学习班等。《文山诗词》还开辟了“诗海初航”专栏。同时,在围子、卜庄两镇进行了让诗词走进农家大院的试点。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4月,中华诗词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命名了五个“诗词之乡”。昌邑市是长江以北唯一的“诗词之乡”。 笔映夕阳红,挥洒大文章 20年来,文山诗书社成了昌邑市联结海内外的一个重要窗口。对外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诗人、学者和专家建立了很好的联系。对内与中华诗词学会等20多个文艺团体建立了联谊关系,被山东诗词学会吸收为团体会员。20年来,李泽帧写诗1000余首,在《中华诗词》和省市级刊物发表诗词100多首,并出版了个人诗词专集《文山风》、《潍滨吟》和《文山缘》。目前,诗书社社员从建社初期的8人,发展到1400多人。《文山诗词》出版了58期,共印刷10万多册。诗书社举办诗书画展180余次,展出作品2万多幅。举办各种诗词讲座、研讨会、交流会、朗诵会150多次。编篡了《昌邑当代诗词选编》、《昌邑当代书画选编》和百首吟书法长卷等,并有130多名社员出版了个人诗书集。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建成了一座集学习、培训、文体活动、诗书展览、诗词收藏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昌邑诗词馆”,为“诗词之乡”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他还与同志们站在历史的高度,积极抢救地方文化遗产。组织力量走遍城乡,查访搜集、拓印拍照,认真筛选、仔细校对、精心编篡、印刷成册。相继出版了《昌邑古今诗词》、《昌邑古县志集》、《昌邑古今书画集》、《昌邑历史人物》等历史专著。填补了昌邑历史文化空白,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全市人民的高度赞扬。 文山诗书社成立党支部后,他担任了书记。在工作中,坚持从诗书社实际出发,积极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大力发扬“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文山精神,积极组织老党员开展学习、活动,保持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文山诗词》所刊登的作品,皆以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改革开放、歌颂昌邑的大好形势为主要题材。党支部由于成绩突出,多次被潍坊市和昌邑市评为先进党支部,2004年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