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而不休铸师魂 老当益壮颂党恩
——齐河县第四中学退休教师阿丁先进事迹材料
阿丁,本名庞锡泰,1929年10月出生,原籍徐州市睢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中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会员,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员。
三尺讲台,辛勤耕耘40个春秋,芬芳桃李,见证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已是耄耋之年,他却退而不休,仍固守自己的使命和追求,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师心绵延,他用坚守和执著延伸讲台;爱心博大,他用挚诚和智慧放飞希望;红心向党,他用无私和忠贞诠释赤诚。正如阿丁同志所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一息尚存,就不会停止工作。
师心绵延——用执著和坚守延伸讲台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师爱,人世间堪比亲情的大爱。40载教学生涯,逝去的是青春,留下的是永恒;挥洒的是汗水,播种的是希望。“老师”这一称号融入了血液,“育人”已不仅仅是职责,早已化为人生道路上永不停歇的脚步。
阿丁同志退休前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潜心钻研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是他最关心的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摸索出了 “四步三为阅读教学法”,归纳应用了“写作教学五大要领”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方式,并在全县推广。对这些方法,他在课堂上运用的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成效极为显著。对前来学习者,他悉心指教,毫不保留。
作为语文老师,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是最核心的工作。为此,在1986年11月7日,阿丁老师组织创建了“创造文学社”。文学社成立初期,缺乏资金和设备,人手不足,他带着师生自己动手,刻版油印,之后又将印制好的2000份《创造报》邮寄到全国200多个兄弟文学社,还分发给县直单位、县各中学、乡镇小学。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文学讲座、阅读展示、诗文朗诵、应征作文、调查访问等活动相继展开,文学社很快发展成为学校师生交流创作心得、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
退休后,阿丁同志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和指导文学社的发展。20多年来,尽管工作很多,但对于文学社的各类活动,他都尽力参加,几乎从未缺席。为让社员能接受名家指点,他邀请省城的知名教授、编辑、专家开设讲座。《济南日报》文体部主任宋曰信、《当代小说》副主编杨建、《山东文学》主任编辑朱多锦、《现代教育导报》主编李思德等多位名家都曾亲临指导。
不辞辛苦地指导社员修改作文,是退休后的阿丁老师为文学社做的最多的事情。1994年,在为“中华第二届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准备参赛作品时,阿丁老师连续七个昼夜审读了500篇作文,从中筛选出6篇作为重点辅导的参赛篇目。在他的指导下,社员张丽萍的作文《第一次负罪》,经过大改3次,小改15次,最终获得大赛二等奖。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的亲切接见,这项殊荣对张丽萍以及她的同学们影响非常大。
不懈的努力换来累累硕果。创造社自成立以来,已培养社员2400多名,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报刊发表作品240余篇,获奖作品近200篇。许多社员在文学道路上不断进步,成长为专家、记者、编辑、主持人,还有的留学海外。在美国讲学的王文祥在给母校的信中说:“久在异国他乡,非常思念母校,想念阿丁老师,怀念在创造文学社的日子。”创造社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先后被民政部、全国文学研究会等授予“优秀文学社”、“全国百家文学社团”、“全国校园文学社团百面旗”等荣誉称号。
常年超负荷的工作,已经严重侵蚀了阿丁的健康。1988年,在带领社员出席承德文学夏令营途中,他突发尿潴留,不得不做了膀胱造瘘手术。但病情略有好转,他便腰缠尿带,强忍病痛,拄着拐杖坚持指导文学社工作。1997年,他突发心肌梗塞,医院已下了病危通知,险些失去生命,但稍有好转仍系心学生的文学创作。同事和朋友实在不忍心见他这般年纪还忍着病痛日夜操劳,纷纷劝他多休息。老校长甚至在他养病期间对他“约法三章”:不再给社员讲一句话,不再给学生写一个字,不再进学校大门一次。但任何伤病和困难都无法阻止他对文学和学生的热爱,他依然像往常一样坚持工作,没有多休息一分钟,没有少做一件事,没有耽误一个活动。
爱心博大——用挚诚和智慧放飞希望
作为教师,阿丁同志是称职的,他对得起他的学生,然而他的爱绝不仅限于此。退休之后的他,敞开博大的胸襟,将爱洒向更多需要关怀的青少年,用挚诚和智慧放飞希望。
身为齐河县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五老之一,阿丁编写了《怎样做个现代人》、《和小朋友谈学习》等材料,到全县机关共青团干部培训班、县第一实验小学等进行义务宣传,教育年轻一代认真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之才。
阿丁同志不仅对本校本县的青年学生热心辅导,耐心帮助,对外地青少年也是有求必应,有信必复。湖南省祁东县青年肖新民酷爱文学,但因家境贫困而不得不辍学,前途迷茫之际给阿丁写信求助。阿丁多次去信鼓励他乐观面对生活,在谋生计的之余,坚持自己的文学爱好。在他的鼓励下,肖新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家乡当了会计,日子过得美满,业余时间搞点文学创作,工作学习均有起色。威海二中学生刘玲燕经常来信提出一些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阿丁都一一回信解答,在阿丁老师的热情鼓励下,2005年刘玲燕出版了小说集《三月三》。湖南省高中学生小雪,因考试成绩不佳而想自杀,收到来信后,阿丁连夜写信劝告,帮助她断绝此念,此事登在2000年第七期《中国青年》杂志上。通过书信往来,受过他帮助和指导的青少年近200人。
红心向党——用无私和忠贞诠释赤诚
阿丁是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是优秀的词作家,是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在众多身份中,最令他自豪的是,他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用忠贞不渝的誓言和无私无畏的行动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和眷恋。
从教40年,阿丁同志始终扎根基层,一直奋斗在教育一线。他服从党的安排,听从人民的召唤,不怕苦,不怕累,将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崇高的使命。他先后在山东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冠县师范、齐河二中、齐河三中、齐河十二中、晏城镇中学工作,但无论在哪里,不管条件多艰苦,他都毫无怨言,兢兢业业。
阿丁同志惜时如金,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不管是任教期间还是退休后,他每天坚持工作13小时以上,一年365天,天天如此,从未间断。即使在生病无法工作时,他心里想的依然是学生,思考的依然是工作。更让一般人难以置信的是,像周末和节假日这种“法定休息日”,他也从未休息。如此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激励着每一个人。
阿丁同志对农村教育事业、对农民的孩子有着深厚的感情。1985年,德州教师进修学校、德州师范专科学校的领导先后邀请他去任教,对他来说,这也是改善生活条件,谋求个人更大发展的绝好机会,周围的人都非常羡慕。然而,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他婉言谢绝了这两份邀请。他离不开农村的三尺讲台,离不开朝夕相处的这群孩子。他说,城里有很多好老师,有没有我关系不大,而这些农村娃更需要我,这里的群众更需要我,这也是党对我最大的期望。
阿丁还是一位优秀的词作家。1951年,受全国著名作曲家王健的影响,他开始尝试创作歌词,期间曾系统学习歌词理论,又经马可、邬大为、铁源等名家悉心指点,他用歌词见证了时代的发展。60年来,他创作歌词近千首。很多歌词经谱曲后被演唱家传唱,像《你啊,来到咱农家》(夏宝森曲,二炮文工团张华敏首唱)、《我的中国》(沈菁曲,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沈菁首唱)等;很多作品获国家级奖励,像歌曲《团团圆圆》、《新世纪少先队进行曲》、《我们爱福娃》、《咱农民唱起来》等。很多作品在报刊、电视、广播上发表,《歌曲杂志》、《词刊》、《上海广播》、《军营文化天地》等30多个知名杂志都曾经发表过他的作品。他的启蒙老师王健在给他的信中写道:“我们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你一直在从事歌词创作,你的固守让我钦佩,你的坚持值得我学习。”
他创作歌词并不仅仅是一种爱好,同时也体现了一名党员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和担当。艺术来源于生活,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最丰富的宝库。为了创作歌词,他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寻常百姓,那些普通劳动者更是他关注的对象。印尼归国华侨饶曼妮在济南从事修脚师工作,引起社会上很多人的不解和非议。他从报纸上得知此事后,为饶曼妮的精神所感动,决定创作一首《我是修脚工》歌词。为写好这首歌词,他多次去济南寻找饶曼妮,虽没能见面,但从饶曼妮徒弟那里了解了很多修脚工真实的生活和思想。他还专门学习修脚知识和技术,并多次深入公共澡堂、浴室亲身体验修脚工的工作环境。历经8年时间,最终完成这首《我是修脚工》歌词,这首歌词经山东工人作家姚玉青作曲后,在《湖南工人日报》上发表。
他的很多作品都能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主旋律,富有教育和启迪意义。他曾为雷锋、王杰、时传祥、徐洪刚、丛飞等英模人物创作歌词,为“舍己救人模范军官孟祥斌”创作歌词十多首。2011年,他创作歌词17首献给党的九十华诞,表达了一名普通党员对党的祝福。
师爱无边,堪为楷模;忠诚无限,老当益壮。阿丁同志耄耋之龄,依然用爱心哺育后人,用歌词颂扬党恩,孜孜不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他的崇高品格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嘱托,无愧于时代的呼唤。

阿丁所获部分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