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退志 退岗不褪色 海阳中医药职业学校老干部党支部书记 我叫王辅民,今年67岁,2005年退休,退休前是烟台市海阳中医职专校长、支部书记,主任中医师。我退休以来做了两件事:一是潜心研究中医理论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二是造林十年,绿了一座荒山。 潜心研究中医理论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 从我15岁学徒开始,50年来都是忙于学医行医,说白了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勤奋实践的过程。后来参加了一些教学医疗科研的管理工作,特别是担任了海阳卫生专业学校校长,更是历经艰辛、竭诚而为,忙忙碌碌地14年过去了,不知不觉到了退休的年龄。 退休时,我刚过50(正值当年),难道退休了就可以停止医疗实践吗?我这样问自己。据有关调查统计,中医成才在50岁左右,要有自己的感悟,明了医学之道,大约要有30万人次的治疗经验。我深知那些来之不易的经验和感悟,除了自己的不懈努力外,更多是患者为我提供的,所以我应当回报社会。为此,退休后我开办了一个诊所。每天早晨6、7点钟就有人敲门求诊,到9、10点钟才能吃上早饭。一下来5、6个病号,家里就显得十分拥挤。为了长远计,我把儿子的一个旧厂房改为门诊,地址在海阳市方圆大厦身北,远离了市中心,也远离了县城的喧闹,这里就成为我老有所为的理想之地。 中医药学是我们的国宝,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展。比如说恶性疟疾,西药疗效不好,而中药青蒿可以治这个病,《本草纲目》就有记载。最近,我治疗的一个新生儿黄疸(出生三个多月),这是个八个月的早产儿,托在手上像只小猫,全身暗黄、腹大如鼓、腹壁菲薄,在本地和青岛治疗三个月,黄疸就是不退。小孩他爸 “闻名而来”,我改用中药温补剂,每副药不足20克,几元钱当水喝,三剂黄疸见退,用了十几副药黄疸就全退了、腹胀也消了。 为了更多地获取这些知识,这些年来我坚持订阅杂志、报刊、期刊等,每年都不下十三、四份。通过阅读学习,使我对医学发展的前沿状况、中西医学的长短、中药能治到什么程度等,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诊治病人。由于每天上午要接诊,少则四五十、多则七八十个病号;下午要上山植树护林,所以我只能在晚上和夜间看书学习。每天山上山下地跑比较劳累,也为了多睡点觉,所以我没有晨练和晚遛的习惯,也尽量不赴宴,扑克麻将更是从不沾边,为的就是不浪费时间。我觉得人生七、八十年太短暂,一点也不能浪费,就是大年初一晚上我也没停止过学习。 行医不光要有精益求精的技艺,还必须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那就是诚信。我觉得天下事唯有信任是最辜负不了的。曾有一名下肢顽固性湿疹18年的患者,治愈后送来了一面锦旗,我对他说:是你自己把病治好了,在治疗的四个月里,他的病有时轻有时重,最后全身暴发了,连头部、面部都红肿得面目全非了,我说你再坚持一下,不用抗过敏和激素类药,又治半个月后痊愈了。还有一例,20年前就肝硬化腹水的晚期肝病女教师,经我治疗已没有了任何不适症状,肝功能完全正常了。她激动地说:“王大夫,我的命是你给的。”出院时还当众给我跪下了,我赶紧拉她起来,说“是你对我的信任病才好的。”这些年里,我治疗的病人不少是家庭经济困难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讲“上不起大医院”,对这样的病人,我尽量给予照顾,5年来为此减免的医药费不下七、八万元。 我在勤学中医古典的同时,也注重学习新的知识,解决一些新发病。如一位30岁的妇女,患疲劳症一年多,就是懒得厉害,打心眼里就不想动弹,求治过多家医院。来后,我仔细地阅读了她的病历资料,B超、心肝脾胃肾都无异常,血糖不低,血压不高,既不贫血,也没有甲状腺机能减退。我想:一个年轻人饮食正常,没有什么慢性病,并不是虚弱疲劳,那可能是因为情绪不好,心理上的毛病,属于气机不畅、郁滞为病,如果气血调达、气机活跃,不就好了吗?想得不错,但服药后却不见效果。后来,我想她应该是滥用感冒药、风寒病毒没能清除而郁遏气机。于是改用透表发汗的药,只服了12剂就好了。 造林十年,绿了一座荒山 我为什么会去绿化荒山呢?这要从2000年前说起,那时华北地区曾有八年降雨稀少,1999年海阳干的小麦都种不上。为什么气候异常?从我多年订阅的中国环境报可以得出答案,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更少。我深知,改善生态环境首先要从植树造林做起。 1999年,经多次考察,我选择了邻近县城、靠大道不远的一座荒山—地北头村东山。这座山土层特别薄,当地农民说它什么也不长。我不信,认为有土就长树,结果是下雨就冲,雨过就干。当时的另一个想法就是不与农民争地,只要是荒山就行。2000年冬天我与地北头村签订了合同,承包50年,村支书说:“你来植树是好事,不给钱也行。”我每年交付1000元的承包费,只是为了买下植树权。万事开头难,要坚持下来更难,现在想起来真不知道是怎么走过来的。第一,没有资金;第二,家人反对;第三,年纪大了,又要买树苗,又要雇工栽上,浇水、保活、维护,有时真有力不从心之感。第一年买了3万棵黑松苗,不足20公分高,每棵2毛钱,花了8000多元,雇工每人每天20元,还要向山顶扬水、浇水。头3年把全部工资都用到了山上,家庭生活费用全靠家属的工资。身为医生,有病人来了就得赶紧往山下跑,为了节省时间,我特地买了一辆嘉陵摩托,结果不过3年多就报废了,又买了第二辆也报废了。为了省钱植树,从2001年起我就买种子自己育苗降低成本,就这样一步步地坚持了十几年,累计植树12万棵。因为只栽不伐,也就没有收入,至今已投入20万元,荒山终于变成了绿洲。 栽树难,护林更难。栽树有它的季节性,每当春天来临,那是最紧张的时候。有一年急于向山上扬水,拉水管时,我的脚底被树杈扎破了,虽然知道有感染的危险,但为了抢时间根本就顾不得包扎,晚上回家一脱一鞋筒子的血水,想起来真是不容易!更可怕的是山火,10年3起大火。第一次从前坡烧到山顶,烧了1万多棵树,那真是叫天不应,欲哭无泪。火过之后,有的农民开车上山,砍伐过火的树木,其实火烧过了只要根没死、皮没干,就能够发芽、重生。看着这个场面,我哭了。另外,周边一公里内就有四个村子,10年多的松树、柞树经常被盗;山坡的近千棵香椿每到春天冒出嫩芽时,就有人来剥,把树都憋死了;槐花开了,摘擼槐花的人也多了,树枝也断了。所有这一切,10多年来我规劝着、忍受着,真希望人们的观念转变过来,对大自然不能只是索取,更应该多回报。十年来除去资金投入外,光铁镐就磨损了上百把,每年都得磨破几双球鞋。 “德不孤,必有邻。”在我承包之初,村民们不理解,说我是为了发财。后来,他们看我就是为了植树,也不种经济树,他们又说我傻。但是渐渐地他们理解了、也支持我了。比如子女、家属以及亲朋好友、学生、教师还有当地驻军等,都在这座山上流过汗。李旅长曾连续两年每年派两个连上山帮我植树;还有凤城海军雷达连也多次派人帮助植树,教委徐主任今年“五一”带着儿子、午饭一连干了5天,还有很多素不相识的人,我永远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大力支持。 在我工作的几十年里,勤勤恳恳、尽力而为,得到了组织上的关怀和培养,也给了我许多的荣誉,如烟台市十佳校长、海阳市十佳医生、环保先进人物;还曾获奖励两级工资,获得五一奖章、记大功、烟台市名中医等荣誉和奖励。现在让我倍感自豪的是:从前那座荒芜的地北头东山,已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辅民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