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若 最近,北盘江大桥火了,这座刚建成通车的桥全长1341.4米,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这是世界最高的大桥。对此,国内外网络上一片惊叹之声。同时,有人“惊奇”发现,世界上最高的十座桥梁中,有八座都来自中国。对此,有些网友评论说:“中国桥梁工程啥时候这么厉害的,我怎么不知道?” 其实,这些网友的评论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没有给中国工业“正眼相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内刮起一股撰写吹捧西方更具备“工匠精神”的分析文章之风。比如去年南方水灾时,吹捧国外的“抗洪神器”;比如称德国扳手秒杀一切工具等等,类似的例子多到数不胜数。而有些网友在夸奖国外发达的工业技术,夸奖国外追求完美时,总会不忘将自己的祖国喷得一无是处。中国工业和制造业被各路人马贬损为“缺乏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德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所拥有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从来不缺少“工匠精神”。 古代我们有鲁班,近代我们有很多的老字号,如同仁堂、云南白药、茅台酒,现代我们有中国高铁、华为等世界著名品牌。这些都是人们普遍认可的。 另外,在很多人们“看不到”的领域,我们也不乏“工匠精神”:德国人垄断生产、单价高昂的单项阀,卖的单价是180多万,使用寿命只有1~3小时。我们自主研发之后,价格只有德国人的九分之一,不到20万,而使用时间却大大延长。轮胎、防弹装备、润滑油等都需要的石墨烯,以前是高端材料,国际市场上5000元1克。2013年,宁波建成了年生产能力300万吨的生产线,石墨烯成本价格降为3元1克。通信行业的交换机的一块板,15年前,国外卖20万,10年前,国内企业开始生产,5年后,价格降到1万,欧美厂商大多倒闭关门。水泥厂的磨机用减速机,当年国外生产的卖1000万一台,国产化之后价格只要300万,国外的大型减速机厂商玩完…… 通过上述情况,大家能看出什么?中国人不会做之前,这些东西都是天价,一旦我们能够生产后,这些东西都成了白菜价。这不仅仅是因为技术进步,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打破了垄断。而中国能做到,是依靠着一代又一代工业人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强。 到德国买设备、到瑞士买手表、到日本抢马桶盖……很多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大把大把的钱都花在了买外国人的产品和设备上。我们技不如人?确实,很多方面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但同时,大家是不是该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过分“看低”了中国工业和制造业了呢?是不是潜意识里把“中国制造”等同于没有“工匠精神”了呢? “工匠精神”在我国有深厚的传统基因,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民族气质,恰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中国的产业技术人才不是不伟大,不是没有“工匠精神”,也不是没有技术水平,而是我们欠他们一个“正眼相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