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灿宇 春节前,一首名为《春节自救指南》的神曲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这首号称“春节回家、舌战群戚、自我救赎、必备良药”的歌曲,被不少春节恐归年轻人誉为应对“父母逼婚、亲戚八卦”、七大姑八大婆“春节审判”的法宝。神曲在网上推出不到半天时间,阅读量就已突破十万,刷爆年轻人的朋友圈,俨然成了节前主旋律。 不过是一首网络歌曲,为何会受到年轻人如此追捧?那是因为它里面的内容直击了时下年轻人最切身的情感重负:过年回家,父母长辈、亲朋好友各种“关心”和“为你好”,各种“善意”言辞背后的精神碾轧。表现形式上,这首曲子跟主流文艺热衷营造过年回家的各种团圆戏码和温情话语相比,用冷观、戏谑和嘲讽的调子,挑破了走亲访友互相攀比的势利风气,用白描手法,让奉“庸俗成功学”为圭臬的长辈们“穷形尽相”“丑态百出”。过年,这出一年一度备受吟咏和赞美的家庭剧,也在彩虹合唱团年轻团员惟妙惟肖活色生香的演绎下,成了苦苦打拼一年,回到家被折磨得不行的年轻人主演的灾难大片。在年轻人看来,这很“解气解恨”,故而能引发他们的共鸣。 可这首歌曲中年轻人所吐槽的这些泪点与愤懑,做长辈的能理解吗?那可不一定。不少为人长辈的人士听完这首歌都表示:“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你们好,一年到头不在家,好容易回来,就想关心下你们的终身大事,指导下你们的未来人生,没想到你们是这种感受。”——典型的“好心当成驴肝肺”的感觉。 其实,年轻人的吐槽和长辈们的不解,都没错。毕竟嘲讽容易,说服很难。之所以逼与被逼,念跟被念互不理解,根本上是因为两代人的出发点不一样,是因为两代人生活经验的天壤之别,我们称之为代沟。老一辈人惯于在各种关系(家庭、社区、单位、社会关系)中定位和看待自己的角色,年轻人更注重个性与个人选择,这是历史和时代的大势使然。 我们承认,谈恋爱、工资、胖瘦等,这些应该都是年轻人自己的事情,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但父母亲戚希望年轻人谈恋爱结婚、买房子、有稳定工作,也不过是对生活的一种期待,它所遵循的,全部是世俗的主流价值观,是基于亲情的本能表达。对此,年轻一代需要试着去理解。 当然,长辈们也要尽量试着去尊重年轻人的选择。对年轻人特有的这种表达方式也应多些理解。实际上,吐槽虽然言语措辞上比较犀利,近乎情绪发泄,但内涵并不一定是纯粹的负面情绪。“亲戚逼问、爸妈
嗦,都是为你好”,其实多数吐槽者自己也明白。只不过当父母还在用传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关心,而年轻人间的交流已经变换了一种语态。这启示人们,不同年龄、不同“次元”群体要在沟通方式上多些磨合与理解。 但正如学者金克木所形象形容的,所谓代沟,“无论是多么深的沟,最下面总是两边相连的,不然便不是沟而是分成两半了”。欢乐也无疑是春节的底色,只要年轻人的吐槽并无恶意、无伤大雅,我们做长辈的也不妨把它当做和年轻人之间因代沟产生的另一个新“梗”吧!既然是梗,大家就都不妨对其“闹闹”“笑笑”,但千万不要当真。毕竟当下压力超级大的年轻人口中的种种槽点,不过是泛娱乐化时代下,一切都可以拿来“开涮”,宣泄压力的一点调剂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