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独家报道 查看内容

节日防骗指南

2017-2-3 15:49| 发布者: 家网编辑15| 查看: 1195| 评论: 0

摘要: 策划执行:刘培龙 每年的年关前后,都是各类诈骗的高发季,此时的不法分子总是摩拳擦掌,忙着“冲业绩”,他们漫天撒网,不管你是谁,都骗你没商量。一些传统的诈骗自不必说,近几年手段和花样不断升级、变幻的各种网 ...

策划执行:刘培龙

每年的年关前后,都是各类诈骗的高发季,此时的不法分子总是摩拳擦掌,忙着“冲业绩”,他们漫天撒网,不管你是谁,都骗你没商量。一些传统的诈骗自不必说,近几年手段和花样不断升级、变幻的各种网络电信诈骗,更是让我们无力招架。尤其是我们这些对手机支付、微信支付、网络支付等新兴消费方式还没有熟练掌握的老同志,更是容易掉进网络电信诈骗的陷阱。

日前,中国银联发布的“2016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就显示,2016年的电信诈骗中,中老年已成重灾区。报告指出,2016年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遭诈骗并发生过损失的,较2015年上升11个百分点。广东、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的受访者遭遇欺诈的比例相对较高,均超过40% 。这其中,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体遭遇过电信诈骗比例最高,达到五成。在曾遭受电信网络欺诈的被访者中,有两成的50岁以上的受害者损失金额超过5000元,超过平均损失比例7个百分点。在遭遇损失、占五成自行承担全部损失的人群中,有超过四成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许多上过当的“家”人甚至自己都想不通:懂得那么多防骗知识,接受过那么多防骗“教育”咋就还上了当?这只能说,骗子们实在是太狡猾,在防骗的路上我们也是防不胜防。那么,最近网络电信诈骗又有哪些新花招?这些骗术“高明”在哪?骗子们为何成了打不死的小强?面对诈骗,我们又应该如何应战、如何维权呢?

本期策划,希望能在节日期间再给您提个醒,并提供一些应对指南!

网络电信诈骗又有哪些新花招?

对于一些传统的面对面的骗财骗物诈骗模式,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已有了警惕。近几年诈骗的重灾区,集中在借助于手机、网络、微信、微博等通信社交工具和现代网银技术实施的非接触式的诈骗犯罪,也就是我们说的网络电信诈骗。根据利用的手段概括起来主要有:电话类、伪基站短信类、银行卡类、支付宝及网购类、微博微信类等等。而具体的花样和手段则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我们选择几种最新的或者大家最容易上当的给大家以提醒。

电话类诈骗

电话诈骗已不新鲜,但花样可是不断翻新。相比过去的冒充亲人、熟人,谎称出车祸、遇困难,需要借钱,现在手段更高级了。

一种是冒充办案工作人员。我们会接到冒充办案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谎称其银行卡涉嫌贩毒、洗钱等重大刑事犯罪,再帮助转接公检法机关办案民警。然后,这些“有关人员”会以“资金担保”“公安局核实资产情况”“资金暂时冻结”“验证财产的来源”等为借口,要求事主说出自己的银行卡卡号、密码等信息。等事主将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告诉犯罪嫌疑人后,他们会在几分钟内将事主的存款提空。

再一种最近多发的就是利用快递诈骗,通知当事人有快递没取要收罚款。

案例:67岁的王大爷接连三天都接到一位自称是某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对方说:“给你送了三次快递都没人收,按照法律,你必须缴罚款!”王大爷心中纳闷,找快递员一问才知道,国家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除此之外,近期发生比较多的还有“猜猜我是谁”冒充单位领导;再就是冒充社保医保等机构完善信息,回拨或者按提示操作吸费等等。这些最终的落脚点都是钱。而此类诈骗主要盯的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很多中老年人有一定的积蓄,经济条件比年轻人好,但可能有一定的怕事心理。虽然大多数人对此类诈骗有所警觉,诈骗成功率较低。但一旦有人上当,经济损失较大,涉案金额从几十万到上千万不等,很容易给中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沉重打击。

银行卡类诈骗

利用银行卡诈骗也一直是骗子们所热衷的。以往骗子们那种骗取银行卡,再骗当事人说出密码的花招也升级了。

案例:一日,某中年男子急冲冲地走进银行营业大厅,与两位等待办业务的老人说:“我急需用钱,需要4万元,因为我卡的额度已经用完,能不能帮我取现,我马上转给你们。”这引起了一位银行管理人员的警觉,他提醒老人A T M 机转账可于24小时内申请撤销,并上前询问该男子,男子发现诈骗行为暴露,迅速逃离。

这类诈骗,主要就是利用有些人对这一些银行新规不熟悉来钻空子实施诈骗。因为根据央行新规,在ATM等自助设备上向其他人转账,可于24小时内撤销。不法分子正是采取了“先转账、后撤销”的诈骗套路,凭借转账和到账的“时间差”来设置圈套来行骗。今后,收款必须以资金到账为准,而不能凭借发起汇款的短信或转账成功的屏幕截图等就轻信对方。还要注意的是,ATM无卡存款、手机银行向他人转款目前没有“24小时内可撤销”的规定。因此,不法分子极有可能诱骗我们使用“无卡存款”等功能,实施诈骗。

网购“钓鱼”诈骗

随着网购的兴起,许多老同志也开始尝试这些便捷的方式,对此也需要提高警惕了。

案例:老林给孙子网购了一些玩具后,接到一个自称是网店客服的电话,告知他的订单被退货了。在其引导下,老林登陆自己的账户,果然有相关提示。老林几次输入退款密码都出现错误提示后,客服人员表示可以通过支付宝的某功能进行退款,并要求老林将16.5万元的贷款额度全部划转到指定银行卡上。此后,这位客服人员与其声称马上返还的16.5万贷款和50元退款一起不见了踪影。

不法分子通过一些非法渠道获取用户网上购物信息,假冒电商客服以购买的商品存在问题需要退款为由,发送退款链接(实际为钓鱼链接)让用户填写银行卡卡号、密码、手机号等信息,后续实施盗用,或是利用用户对于网络借贷产品的陌生,诱骗其开通网络贷款功能。因此,对于“手机验证码”“网站链接”“网络借贷产品”等,我们需保持警惕,不打开手机短信内的链接,遇到自称是客服的电话,应主动与官方客服核实确认。

利用拼图软件诈骗

这是最近出现的一种新的诈骗形式,骗子们往往利用网络拼图软件将一些官员或者成功人士的头像与裸露的女孩通过拼接,伪装成艳照装进信封,发给当事人进行敲诈。敲诈信的内容多是“我们是私家侦探,掌握了你的犯罪证据,请打款到‘某某’账号,否则曝光。”诈骗犯切中了相关人士害怕东窗事发的软肋,再就是有些老同志碍于面子,虽明知是假的,也怕因此引起家庭矛盾坏了名声,往往会花钱息事宁人。

微信类诈骗

微信作为当前普及最广泛的社交软件,也是骗子们利用花样最多的诈骗方式,有些手段简直超出我们想象。

假团购:一些不法分子在微信上做假的团购广告,用极少量的钱可以买到超值的商品。用户交了钱后,广告中承诺的团购商品也不能如数兑现。比如去年春节前夕,一个以“10元换购4大瓶可乐”为诱惑的微信营销账号,在两天之内居然骗取了近70万元。

刷票骗钱:微信圈搞的各种大赛,往往要求参与者收集投票或点赞数,数量最多的人将会获得“超级大奖”。有些不法分子会告诉参赛者可以通过“刷票”,增加票数或者点赞数,通常花1元钱可以增加一定数量的“赞”。但有些活动的奖品价值与自己因刷票付出的钱不符,甚至有的活动完全就是虚假信息,用户付出钱财也得不到任何奖品。

骗粉丝散发广告:很多地铁站、公交车站、商场里有一些人以“微信创业,收集粉丝数量”为名,要求路人加入一些企业的微信公众号或群聊。然后,这些营销账号就会在文章中发大量的广告,很多用户不堪其扰,甚至一些微信群聊要求用户必须发一定金额的红包,否则无法退群,导致很多人因此损失了钱财。

“克隆”微信账号:一些用户在无意中加的未知好友,可能会向其发送病毒,盗取其账号图片、个人资料、好友等,复制个一模一样的账号,向其亲友借钱。

试用推销:有不少骗子在微信圈发布新品低价试用的广告,一般只要填写个人信息并转发广告,就会得到诸如手串、手表、健身小器材之类的产品,但要自付快递费。其实很多都是劣质物品,甚至连快递钱都不值,反倒让骗子掌握了个人信息。

微信骗捐:很多骗子在朋友圈编造悲惨故事骗取大家同情,并公布账号寻求捐款,许多不明就里的好心人出于同情心而被骗捐款。

各种扫码:扫一扫已成时尚,加好友扫、付款扫、关注公众号扫……一般来说,扫描后,只要不涉及到资金交易就没危险,但有些骗子会主动将你加为好友以便实施下一步诈骗计划;有些可能是某种诈骗软件,在“下一步、下一步”中会被盗取信息和财物;还有些也可能单纯地就是想收集个人信息倒卖。所以扫之前一定要看清楚是做什么的,只要涉及个人信息和财物,一定拒绝“下一步”。

异常登陆提醒:诈骗分子往往会以运营商的名义告知受害者微信有异常登陆,必须点击某个链接验证,这链接往往是盗取信息的软件,务必要谨慎。

木马红包:这种发红包的软件页面跟微信钱包十分相似,实际上是一种木马病毒程序,在点击关注这个微信公众号时,对方已经获取你手机里的各种金融账号密码骗走钱财。过节期间一些来路不明的红包一定慎抢。一旦误点,第一时间关闭手机网络,并修改各种密码,并去正规手机售后部门刷机或重置系统。

其他类的诈骗从方式上来讲,还有包裹藏毒诈骗、“航班取消”票务诈骗、电话电视等欠费诈骗、刷卡消费提醒诈骗、冒充房东诈骗、“订票不成功”诈骗、“网银升级”伪基站诈骗等很多很多。

升级骗术,“高明”在哪?

按说,诈骗终归是诈骗,应该总能被识破,升级的骗术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但它为何总能招摇过市、屡试不爽且让人感觉诈骗越来越多、受害人越来越多?“高明”在哪?

这首先是因为近年来我国金融和电信通讯事业的不断发展,犯罪分子往往利用各种最新的通讯手段,通过编造虚假内容,地毯式地给群众发布虚假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布范围很广、侵害面很大,所以造成损失的面也很广,给人的感觉就是骗子越来越多。

其次,不得不佩服不法分子的“创新”能力,他们一开始只是用很少的钱买一个“土炮”弄一个短信,发展到网上的任意显号软件、显号电台等等高智慧型的诈骗。从诈骗借口来讲,从最原始的中奖诈骗、消费信息发展到绑架、勒索、电话欠费、汽车退税等等,犯罪分子的网络电信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很快,翻新的频率很高,甚至一两个月就产生新的骗术,令我们防不胜防。

再就是当前骗子的诈骗手法,也越来越紧跟社会热点,迷惑性更强。如G20峰会期间,浙江湖州和温州等地发生冒充“G20专案组”“电子通行证”,诱导受害人加入微信和点击所谓的“公检法官方网站”。只要用户点击查看,诈骗分子通过木马可以读取用户手机状态、身份,自动修改和转发短信内容等功能,进行诈骗的犯罪新手法。

即便这样,骗子们总归都要留下电话、留下账号或者留下网络活动痕迹的吧,顺藤摸瓜,抓起来不就完了吗,为何一直破案这么难?为何打击的力度一直不很明显?

其实,打击诈骗远没这么简单。电信诈骗和传统犯罪有很大的区别,不像普通的盗窃、抢劫、杀人有犯罪现场,有痕迹物证,有刀、有枪或现场存在着蛛丝马迹和线索,网络电信诈骗往往是远程的、非接触式的,你被骗了都不知道骗子长什么模样。他们留给公安机关的确实有诈骗电话和涉案账户,但这些电话和账户基本全是假的。这些电话号码都是无记名或者网络虚拟电话,甚至还有一些任意显号软件可以显示出虚假的电话号码来,有的甚至可以显示出银行的电话、公安局的电话,这都是由犯罪分子手动设置上的,它既能蒙骗受害者又能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有的甚至通过境内、境外的服务商、服务器来层层转接。

而银行账号和银行卡也是不法分子花钱用他人的账号批量使用。有的犯罪分子甚至可以搜集几百个账号专门卖给诈骗集团的,到时候花几十块钱买一个民工的身份证,一开就开一二百个银行卡。另外,犯罪分子设立了多级账户,通过银行快速层层转账,最后再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ATM机上提现。经常碰到有的时候犯罪分子诈骗二三百万块钱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就转移到各地,很快就被人取走了。因此,公安机关侦办一起这样的案件需要投入大量的警力、经费,要派出很多的专案组,满世界跑,到处拿着法律手续找银行、找通信部门查电话、查账号。哪个环节出了一点差错都会影响侦查工作。可以说破这种案件远远不是一般的业余人士和不了解的人所想象得那么简单。实际上工作非常繁琐,要投入很多的力量才能破获这样的案件。

再就是,目前的网络电信诈骗往往都是团伙作案,反侦查能力非常强。犯罪团伙一般内部组织很严密,他们采取企业化的运作,分工很细,有专人负责购买手机,有的专门负责开银行账户,有的负责拨打电话,有的负责转账。分工很细,下一道工序不知道上一道工序的情况,这也给打击诈骗造成了困难。

也就是说,现在的骗子之所以能得逞,是因为他们越来越专业化,这也应了那句话:小偷不可怕,就怕小偷有文化。

如何见招拆招?

那么,对于手段不断升级、花招不断翻新的网络电信诈骗,我们防骗也应该要有新招。过去防骗术、防骗妙招我们早已学了一大堆,甚至都能倒背如流,很多人也自信自己绝对不会上当受骗,但一遇到骗子还是乱了阵脚,最终还是成了受害者。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防骗术的学习速度滞后于骗子骗术的升级速度。现在学防骗,不单单要学习应该怎么做,还要知道骗子的骗术是个什么套路。

一般来说,骗子们都有精心策划的漫长链条“套路”:个人信息泄露(预先泄露/电话沟通中泄露)—制造恐惧心理(恐吓、催促、诱惑)—压缩决策时间—使用不熟悉或不安全的操作方式(ATM、英文界面、陌生链接)—转账支付—钱被骗走。

知道骗子们的“套路”,除了寄希望于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和打击力度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心理建设。其实当前很多人上当被骗,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素质不过关。在许多网络电信诈骗案例中,受害者轻易相信骗子的说辞是因为对基本法律常识缺乏理解,另一方面就是对自身不自信。据调查,网络电信诈骗中受害人主要集中于中老年女性或者社会化水平相对较低、侥幸心理较重的人群,这部分人群的情绪控制较弱,在遭遇相关案件时,若没有对相关事件的了解,会迅速产生错误认知。

为此我们总结了一些原则和招数,“家”人们不妨试试:

两条原则:不要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不要害怕陌生人打电话来恐吓你。

六大妙招:

第一招:当接到疑似诈骗电话或短信时,要注意核实对方身份,尤其是对方要求向指定账户汇款时,绝对不可轻易汇款,应该第一时间报警,只要提钱,就免谈。

第二招:非正常号码,如0019等开头的号码为境外来电,请勿轻易回复。不法分子通过软件可以任意设置来电号码,不要轻易相信来电显示的所谓“官方号码”。

第三招:了解基本的金融常识,坚持使用常用熟悉的渠道。如要尝试使用自己不熟悉的银行业务,可先咨询银行网点工作人员。

第四招:千万别泄漏银行卡密码。用户银行密码等私密资料在银行系统中多为非明文储存,银行工作人员无法直接看到,任何银行工作人员电话要求用户告知密码以进行核对的行为都是非正常的,需要严加提防。

第五招:公安民警、税务工作人员绝对不会打电话指导被害人如何转账、设密码;公安部门也绝不可能提供所谓的“安全账户”。如对犯罪分子所述情况有不确定性,应通过110、当地税务公开热线等官方电话核实情况。

第六招:犯罪分子从一个渠道掌握到的信息都是片面有限的,我们应在不提供更多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冷静要求对方提供更多信息,或是要求其从官方渠道(APP通知、官网通知等)内进行操作,勿轻信短信、邮件等渠道中的链接等信息。

如何维权:一旦被骗应该怎么办?也是一句话:一定要从正规渠道获得帮助。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网友在遇到电信诈骗时,会视受骗金额大小来选择应对行为,如果受骗金额小,会自认倒霉不去追究骗子的责任;29.5%的网友会选择直接忽视;只有11.4%的网友会选择立即报警或投诉。部分消费者在上当受骗后甚至继续私下联系犯罪分子请求私了或者退款。这种做法一方面告知犯罪分子骗局已经暴露,致使其加快速度藏匿,另外止损心切的心态更可能给犯罪分子进一步施行骗局的机会。此外,一旦发现被骗,我们还要注意对关键交易证据的留存。不论是报警或是寻求支付渠道的帮助,都需要提供对方账号、转账凭证等证据,这是公安机关立案、支付机构止付、损失追偿的必要证据。

特别提醒:诈骗终归是诈骗,假的终归是假的,只要留心,必能识破。但《家》刊要强调的是,咱们老同志,绝不要因为骗子多,就拒绝使用网络、微信、支付宝等各种新科技。也不要因为怕受骗,就拒绝尝试新生活方式,这样反而让自己更封闭。其实对付骗子最管用的一招,恰恰就是主动学习,如果咱玩溜了各种高科技、掌握了各种新技能,骗子也就骗不了咱了。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