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在唐宋入蜀的文人行列里,与四川情分最深最久的,有南宋大诗人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的形象深入人心。在离开四川回到家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以后,终其一生,陆游对巴蜀的一往情深、思念之作绵绵不绝。这些,鲜为人知、少为人道。 陆游乡愁:相思最“吾蜀” 文/伍松乔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学家、史学家,一生创作颇丰,著有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入蜀记》6卷、《剑南诗稿》85卷(收诗9138首)、《老学庵笔记》10卷、《南唐书》18卷等。 陆游小时候就萌生了对巴蜀的向往(“余少读地志,至蜀汉巴僰,辄怅然有游历山川、揽观风俗之志”),壮年宦游终于如愿。从乾道六年(1170年)开始,他先后在奉节、南郑(今汉中,自元代起隶属于陕西)、成都、蜀州(今成都崇州市)、嘉州(今乐山)、荣州(今荣县)等地为官,卸职后仍留居成都,游历眉州(今眉山)、邛州(今邛崃)、汉州(今广汉)等地。陆游的巴蜀之旅长达8年,留下了1000多首诗。陆游为人熟知的自号“放翁”,就是在四川取的,晚年将自己的诗歌全集命名为《剑南诗稿》,也是为了纪念这一段终身难忘的巴蜀生活(剑南道是唐贞观年间全国地理行政区划“十道”之一,治所位于成都,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辖境包括今四川省大部及滇、黔、甘部分)。 淳熙五年(1178年)四月,陆游离开成都东归,沿长江而下。舟行处处,步步留诗,“依依向我不忍别,谁似峨眉半轮月?”读之没有游子终于归乡的欢快,倒俨然去国怀乡之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 这年九月,陆游一回到山阴故乡后,即作《怀成都十韵》,一个月后,又作《梦至成都怅然有作》。陆游的巴蜀乡愁,由此贯穿了他以后的全部人生,直至他生命的最后。陆游享年85岁,84岁犹“忆到夔门”,锦城旧事如在眼前:“溪头忽见梅花发,恰似青羊宫里时”。85岁,还作诗怀念蜀道与青城山。在陆游自54岁出蜀以后三十余年的创作中,思蜀题材的数量与蜀地风物出现的频率都是十分惊人的。 陆游对蜀地的热爱,用他儿子陆子虞的回忆来说是:“五为州别驾,西溯僰道,乐其风土,有终焉之志……尝为子虞等言:蜀风俗厚,古今类多名人,苟居之,后世子孙宜有兴者。宿留殆十载,戊戌春正月,孝宗念其久外,趣召东下,然心固未尝一日忘蜀也。其形于歌诗,盖可考矣。” 在陆游离开四川后所写的诗歌中,“蜀”是一个永远跳跃、呼吸与共的关键词、常用词,一种挥之不去、浓得化不开的意象。他“自计前生定蜀人”,称四川为“吾蜀”,后悔离开蜀地(“长记残春入蜀时,嘉陵江上雨霏霏……杜鹃言语元无据,悔作东吴万里归”),蜀地的方言在他耳中亲切万分(“蜀语初闻喜复惊,依然如有故乡情”)。他甚至希望终老于蜀,“弃官若遂飘然计,不死扬州死剑南” (《东斋偶书》)。 陆游对巴蜀的思念与回忆内容丰富,八年日月,点点滴滴都使他梦魂萦绕。 ——景物: 巴山蜀水雄奇灵秀,“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陆游都曾经一一探访登临,性喜山水的他,心弦无数次被拨动。 千里梦寻故地,余音不绝——三峡:“最是客途愁绝处,巫山庙下听猿声”;蜀道:“云外丹青万仞梯,木阴合处子规啼。嘉陵栈道吾能说,略似黄亭到紫溪”;剑门:“何处人间非梦境,恍然重到剑关西”;夔州:“永怀瀼西寺,更忆山南驿”;阆中:“骑驴夜到苍溪驿,正是猿啼月落时。三十五年如电掣,败墙谁护旧题诗”…… 那些个激荡人心的蜀中美景重到眼前,历历在目,因为时空距离的变迁,这些回忆比当年的即兴吟咏更多出积淀、发酵的深沉魅力。 ——人物: 陆游在蜀地结交甚广,别后怀想,每每见诸笔下。这些人物,包括贤士、侠士、志士、道友等。最多的是对逝世的蜀中好友的怀念,例如《山中观残菊追怀眉山师伯浑》:“君不见仁人志士穷死眉山阳,空使后世传文章!”又如《哭王季夷》:“爽气即今犹可想,旧游何处不堪哀。”渗透着对友人才德不为世知的惋惜和对死生穷通、盛衰变化的感慨。 蜀国地灵,人杰丛生,陆游思念最深的蜀中友人是张縯(字季长)和独孤策(字景略),两人可谓他心目中最典型的贤士和侠士。 陆游诗中曾19次写到的张季长是陆游在南郑幕中结识的蜀士,两人志同道合,相交甚密。离蜀后,得到他的书信便喜出望外(“敲门忽有岷山使,惭愧交情未作疏”),没有他的来书便千里相思(“岷山学士无消息,空想灯前语入微”)。当张季长去世的噩耗传来,他作诗痛哭:“三径就荒俱已老,一尊相属永无期。寝门哀恸今何及,泉壤从游后不疑。”直到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作《登山西望友怀季长》悼念亡友,可谓生死不渝了。 独孤景略是陆游心目中可共大事的“一世奇士”,工文善射,喜击剑,是与陆游一样怀有报国壮志和雄才大略的志士,而沉沦下僚、报国无路也是两人共同的遭遇。独孤景略老于草莱,赍志以殁,让陆游悲愤交加:“富贵世间元不乏,此君才大独难成……荒山野水涪州路,肠断西风薤露声。”“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奇士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深好神仙家言的陆游曾4次前往道教“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青城山,他对青城山的反复追念,不在其景而在此山的神仙色彩。“青城结云巢,拟住三千年”“俗念绝知无起处,梦为孤鹤过青城”“想得今宵清绝梦,又携猿鹤上青城”,主旨无疑是仰慕山中神仙。但这些诗却与传统的游仙诗颇异其趣,仅从诗歌题目即可发现,所咏“神仙”都是他曾亲身交往的真实道友、异人,比如《有怀青城雾中道友》《新岁颇健寄青城故人》《蜀使归寄青城上官道人》《予顷游青城数从上官道翁游暑中忽思其人》《道院偶述》等等。 陆游对蜀中人物的思念,寄托着自身的人生理想与梦幻,怀友、悼友,也是在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风物: 陆游的《冬夜与溥庵主说川食戏作》,简直就是一部蜀中美食谱,让人垂涎欲滴:“唐安薏米白如玉,汉嘉栮脯美胜肉。大巢初生蚕正浴,小巢渐老麦米熟。龙鹤作羹香出釜,木鱼瀹葅子盈腹。未论索饼与饡饭,最爱红糟并饡粥。”还念念不忘“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玉食峨眉栮,金齑丙穴鱼”。蜀中美酒也令人思念:“未死旧游如可继,典衣犹似醉郫筒”“安得连车载郫酿,金鞭重作浣花游?”陆游诗中多次提到“未尝举箸忘吾蜀”,对四川的饮食,竟发出了“还吴此味那复有”的感慨。 ——最忆是成都: 作为“既富且丽”的蜀地首府、唐宋名列全国前茅的大都会,且蜀中八年一半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陆游对巴蜀的记忆与回忆之最,非成都莫属。 陆游在成都先后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制置使司参议官,在蜀州任通判(副州官)。在当时的形势下,陆游报国无门,转而不拘礼法,自号“放翁”。陆游遍游成都名园古迹,有很多篇目描写成都的景物和风土人情,“剑南山水尽清晖,濯锦江边天下稀”“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等等,都是传世的名句。 出蜀之后,“成都”“锦城”“锦官城”这些词语出现在陆游诗中的频率,与“蜀”相仿:“锦城一觉繁华梦,旧游欲说无人共”“依然锦城梦,忘却在南州”“锦城重到叹无期”。 成都的四时八节,都让陆游感念不已:“我昔薄游西适秦,归到锦城逢早春。五门收灯药市近,小桃妖妍狂杀人”“锦城曾醉六重阳,回首秋风每断肠。最忆铜壶门外路,满街歌吹月如霜”“忆在西州遇雪时,绣筵处处百花围。乌丝栏展新诗就,油壁车迎小猎归。” 陆游想念成都的繁花(“常记东园按舞时,春风一架晚蔷薇。尊前不展鸳鸯锦,只就残红作地衣”);想念成都的树木(“五门西角红楼下,一树丹枫马上看。回首旧游如梦里,西风吹泪倚栏干”);想念成都的家常菜(“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想念成都的宴乐(“梦饮成都好事家,新妆执乐雁行斜。赪肩郫县千筒酒,照眼彭州百驮花。醉帽倾欹歌未阕,罚觥潋滟笑方哗”); 思念成都的故友(“二十年前客锦城,酒徒诗社尽豪英。才名吏部倾朝野,意气成州共死生。废苑探梅常共醉,遗祠访柏亦俱行。即今病卧寒灯里,欲话当时涕已倾”)。生命将尽,此情难了。84岁的陆游写下“锦城旧事不堪论,回首繁华欲断魂。绣毂金羁三十里,至今犹梦小东门”,85岁犹不忘“天回驿畔江如染”“谁知游剡兴,不减上青城?”成都情了犹未了。 陆游对成都的思念,可谓刻骨铭心。有人认为别有原由:“陆放翁在蜀日有所盼……出蜀后每怀旧游,多见之赋咏。”好事者有“考证”(如南宋周密《齐东野语》、陈世崇《随隐漫录》,今之国学大家钱仲联等),陆游在蜀中曾有冶游经历并纳妾。虽然如此,但如果说陆游的怀蜀诗主旨在“所盼”之人,仅从本文上述便不难见其谬误与偏颇。 需要提及的是,对于陆游而言,蜀地八年绝非总是“轻裘骏马成都花”,崎岖荒凉、困苦艰辛乃至穷愁潦倒、旅途孤寂也时常如影相随。时过境迁,一切都值得追思,统统化为“万里西游”视野下的诗样年华。 巴蜀岁月对陆游诗歌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显而易见,他在晚年回顾说:“入蜀还吴迹已陈,兰亭道上又逢春。诸君试取吾诗看,何异前身与后身?”入蜀前后,陆游的诗歌创作正如清人赵翼《瓯北诗话》所言,“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 。 在研究巴蜀的历史地理时,常常遇到史料不足的问题。成都建城虽久,但偏于西南一隅,正史载之不详,流传至今的旧方志虽达一百余种,但元代之前的皆散佚不存,仅见于其他文献的零星引录,因此,文学作品等其它文字的佐证十分重要。散落在陆诗中的巴蜀记忆,有意无意之间,留下一部蜀中南宋栩栩如生的人物榜、五彩缤纷的草木篇、琳琅满目的物候录,汇成一幅风情万种南宋巴蜀“清明上河图”百科长卷,极为珍贵。 蜀人对陆游的推崇与念想,历代延续,集中体现在成都杜甫草堂工部祠。 杜甫草堂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清嘉庆重修,大兴土木,耗银五千五百余两,历时半年。在这一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重修里,将陆游配祀杜甫,理由是两人都不是蜀人,都流落蜀地多年,又都在四川做过官,他们心迹相同,皆怀忧愤诗心、报国大志、爱蜀深情。到了光绪十年的维修时,援引前例,又增塑北宋大诗人黄庭坚像,形成了今天工部祠“荒江结屋公(杜甫)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黄、陆)”的格局。 草堂供奉的三座塑像,皆是唐宋入蜀风景线上最耀眼的“明星”,杜、黄、陆三人行,可以视作是入蜀文人庞大群体的“形象大使”。 成都崇州市唐宋川西名园罨画池,如今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陆游两次出任蜀州通判时居住在池南岸的恰斋,写下了120多首描绘当地风物的诗作,其中30余首与罨画池有关。罨画池的梅花、荷花、“三千官柳”“百亩湖竹”,小楼、朱阁、恰斋、萱房、放杯亭、重阁、画船、小桥,在陆游笔下,一个也没少,捉蝶、垂钓、观燕、戏鱼、瓶插,弹鸦护雀、饮酒赋诗等游园雅趣,描写得淋漓尽致。离蜀之后,陆游对罨画池依然念念不忘,写下了“小阁东头罨画池,秋来长是忆幽期”的诗句。 明初为纪念陆游专门在罨画池内建立了陆游祠,这是除陆游家乡绍兴外,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陆游祠为江南园林风格的四合院,祠内如今陈列了陆游代表诗作的手迹拓片及宋三彩等文物,有梅园、梅阁、花径、放翁堂、风雨楼等建筑。祠前“陆游抒怀”花岗石雕塑,是国内最大的陆游雕像(见下图),通高12米,长25米,宽6.5米,诗人一手握笔一手拿书,蹙眉凝思,遥望山川,直欲横扫千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