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老干部 乐于夕阳红 一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老干部局 1996年5月3日,一场强烈的破坏性地震打乱了包头往日的平静。顷刻间,包头人面临着一场公与私、生与死的考验。 包头市委老干部局——这一团结战斗集体的代名词,以其对全市3000多位老干部的爱心,奏响了一曲动人、壮丽的乐章。 震后的十几分钟,人们还在惊恐之中,姚太恩——这位老干部工作的领头雁,临危不乱,保持着特有的冷静,当即和同志们商定成立指挥部,带领老干部局一班人,顾不得频频余震,顾不得家人的安危,开始了紧张有序的抗震救灾工作。 30分钟后,他们的身影就出现在了干休所、老干部活动中心;出现在了重灾区的老干部身边;他们查看灾情,采取措施,安抚老人… 5天后,要求慰问走访老干部的《紧急通知》发至各级党委,一双双温暖的手伸向了一位位老干部,“娘家人”的到来,像一场及时雨洒在了老干部的心田,饱含着激动的泪水,彼此心心相印,汇成了一支强大的力量,融入了全市抗震自救的浪潮中。 在30多个日日夜夜中,老干部局的同志在自家受到不同损失的情况下,却为老干部主动捐款3860元。他们争先恐后,日夜值班,有谁睡过个安稳觉?又有谁休过星期日? 30多个日日夜夜不知走过了多少位老干部的家,不知送过多少救灾物资,也不知为老干部搭过多少防震棚… 在老干部防震棚集中的活动中心,他们昼夜忙碌,供应开水,清理卫生,提供照明,巡逻放哨,维持秩序… 这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 凭着勇于开拓,积极探索的精神。面对老干部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他们抓重点,攻难点,硬是把全市老干部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凭着出色的工作,他们1989年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为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1992、 1995年作为先进集体,又受到了包头市委、政府的表彰;1986年以来,在全市实行工作目标化考核中,连续10年均被评为优良单位。 练内功,抓管理,努力加强自身建设 良好的管理机制和人员素质是一个优秀集体必备的要素。为了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几年来,全局一直狠抓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每周间隔进行,人手一册的《老干部工作政策汇编》要求全局人员掌握。《老干部工作职业道德》、《领导干部联系老干部制度》、《年终大检查制度》、《走访慰问制度》等近20项制度和监督机制的建立,规范了人们的行为,1986年实旋至今的工作目标化管理,将工作全部内容分类分项列入目标体系,提出测评标准,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年底考核,从机制上强化了人们的责任感和竞争意识、服务意识。特别是近年来倡导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之风,由“上访”向“下访”工作方式的转化,由 “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又进一步促进这一班人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正是由于勤于学习、规范行为、科学管理,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支训练有素,爱岗敬业的工作队伍,才使他们在前进的征程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迎接一次又一次新的挑战。他们懂得“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他们更明白公仆的含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干就是十几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们不图名,不图利,默默无闻,无怨无悔。 想对策,办实事,为老干部排忧解难 包头——这一占地2万平方公里、拥有195万人口的工业城市, 3429名老干部中就有1604人在企业。面对市场经济下对老干部工作提出的新挑战,特别是对于包头这样一个财力尚不充裕,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地区,要想做好老干部工作,落实好老干部的各项待遇。决非易事。然而,包头市委老干局一班人在市委的领导下,迎着困难,不推不诿,不等不靠,凭着责任感和事业心,以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主动出击,硬是啃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 要解决问题,就得彻底了解情况,于是从1993年开始局务会决定,每年抽调一半人,利用1/3的时间下基层,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同年就根据企业老干部反映突出的收入与行政单位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实际,主动联合了市委组织部、人事局、劳动局,历时一个多月对市直31个企业进行了调研,写出了《关于企业老干部生活待遇落实情况的联合报告》,研究制定了: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现属企业管理的老干部每月分别增加40元和30元补贴的地方性政策。同时,他们针对当地企业老干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多次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并上下协调,多方呼吁,争取政策。1994年市委转发市委老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老干部工作的意见》,1995年市委市政府又联合下发了《切实保障市属企业离休干部按月足额发放离休费的意见》,使企业老干部工作有了便于操作的政策依据,扭转了解决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拖欠“两费”问题,既是老干部们反映集中的热点,也是老干部局主攻的一个难点。经过请示报告,积极协调,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关怀下,1993、1994两年政府先后三次拨款70万元清理拖欠“两费”,特别是1995年采取财政、社保拨一部分,企业自筹一部分的办法,一次拨专款109万元,解决拖欠问题。为了使资金及时到位,他们会同组织部、财政局、社保局共同组成了检查落实小组,经过深入基层一个多月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使拖欠“两费”问题在1995年底前彻底得以解决。 企业转机中,不同的机制、不同的归属、不同的效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要彻底解决“两费”谈何容易!政府全包?财政压力过大,企业承担?亏损企业难以兑现……诺大的一个工业城市,以一种模式解决老干部吃饭、看病问题,看来不现实。如何解决,是摆在老干部工作部门面前的一道难解的方程,而此时的老干局决心已定:一定要彻底解决!多少次调研、多少次商讨、多少次实践、多少次报告、多少次沟通、多少次协调。凭借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凭借着一种敬业精神,经过探索,他们总结了四种适合自己的有效模式: ——集中管理、财政包干。将老干部统一由主管局管理,各项经费全部由同级财政包干。 1994年全市就将企业的老红军全部收回主管部门管理,所需各项经费全部由财政核拨。石拐区、青山区、,白云区、固阳县也先后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了这种管理模式。 ——定额上交、财政保底。即企业按人每年上交一定数额的费用,不足部分财政补齐。昆区在执行中将全区32名企业老干部全部收回主管局管理。 ——财政划拨机动专款,主管部门统一使用。这一方式适用于系统内的停产、半停产企业。东河区的做法是:对落实老干部待遇有困难的系统及企业,通过财政借支、垫支作为周转金保证离休费的按时发放。 ——发挥社会统筹优势,优先照顾老干部。由社保部门将市直属企业的老干部离休费实行单列,按月足额给予返还。因企业亏损不能按时上缴统筹金所造成的亏空部分,由社保和财政部门按规定分别承担。 四种模式的实施和运作,有效地解决了一个时期以来困扰老干部工作的难题。 面对老干局卓有成效的工作,老干部们有的登门,有的投书,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感激之情。 讲学习,讲政治,加强老干部 党支部建设和思想建设 老干部党支部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包头市委老干局在长期工作中从未放松的环节。他们深深感到:越是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困难之时,越需要加强老干部的思想建设。为此,他们会同组织部。将此项工作纳入党建目标化管理的总体内容中,要求各级党委和老干部工作部门在老干部支部中开展符合老年特点又符合党章要求的组织活动,并连续5年组织了老干部支部书记学习班,有300余名老干部参加了学习,为广大老干部培训了骨干。老干部局每隔两年对全市老干部党支部建设进行一次调查,自1990年以来,已有32个党支部,79名老干部受到了市委的表彰。 邀请老干部参加重要政治活动是发挥老干部作用、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的一项重要举措。每逢全市的一些重要会议、重大问题、重大纪念日、节日,都要请老干部座谈,分别征求意见、回顾历史。如每届(次)党代会、人代会和国庆节、建军节、抗战、长征、“七.一”等纪念日都要召开座谈会。情况通报会、报告会、各级老干部部门都根据情况每年举办2-4次,如1-5月经济形势通报会和地震情况通报会,就是老干部局自年初以来组织的有代表性的情况通报会。 近5年来,市委老干部局会同有关单位组织3700人次参观了包头市工农业生产及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各单位结合实际也多次组织老干部在区内外参观、游览。 节日慰问、有病探视,80祝寿等是包头市老干部局一贯坚持的寓思想政治工作于关心之中的一项制度。 老干部“两个待遇”的落实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促进了老干部工作的全面发展,激发了广大老干部为包头市“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作用的积极性。目前全市有1261名老干部在不同岗位上发挥作用,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110名;参与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的有457人;参加街道服务的196人;撰写回忆录的65人。老年舞蹈体育协会、老年合唱团、老年书画协会等多种协会、学会形成网络,使多数老干部走出家门,参加各种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健康、丰富多彩的活动。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是包头市发挥老干部作用做得尤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关协”的多级组织已经形成,工作内容不断拓展,“向少儿献爱心”,“向贫困地区少儿送温暖”等活动经常开展,仅1994年就为“希望工程”捐款20万元。近年来包头市有6个“关工委”、25名先进个人受到了自治区关工委的表彰,市关工委还受到了国家教委、团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表彰。 10多年的探索,10多年的艰辛,市委老干部局的同志们情系老干部,乐于夕阳红。从“退”到“养”,从安置到服务,从宏观决策到具体落实,团结务实,不断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