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之情慰功臣 ——记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委老干部局

2017-1-11 17:03|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943| 评论: 0

殷殷之情慰功臣

一记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委老干部局

在辽东半岛的东南部,有一方层峦叠嶂、山林苍莽的热土——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这里不光蕴藏着闻名遐迩、玲珑剔透的美玉,也愉快地生活着1645名共和国的老功臣。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何以能把离休干部的生活安排照顾得这样妤?除了有赖于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党委的重视外,还因为该县有一个热心为老干部服务的先进集体——县委老干部局。

让我们先从“茅台酒风波”讲起。1986年春节前夕,上边拨给岫岩当时紧缺的13瓶茅台酒。县商业局把其中11瓶分给在职县领导,2瓶分给离休老干部。县老干部局局长石林森不同意这种分配方案,找商业局长说:“全县8位老红军和地专级离休干部,2瓶茅台,我没法分。”

 酒已分到个人手中,商业局长也毫无办法。老石觉得,此事虽小,却是对老干部的态度问题,弄不好,还会影响现职领导同志的形象。于是他找到县委书记,说:“过年了,‘老头,们没酒喝,在一边“晒干儿”我没法解决。建议重新分配。原来不知内情的县委书记同意石林森看法,当即下令,把酒收回来,由县委办公室同志全部送到老干部局。石林森留下8瓶分给离休老干部,其余5瓶退回,留给现职老同志。

此事在全县引起很大反响,一些同志对石林森说:“别人想给领导送礼都找不到门,你却把领导到口的东西硬夺回来,你这个局长还想不想干了?”

对此,老石一笑置之。他就是这样的人:为了照顾老干部,他不怕得罪人。 1984年,曾有这样一件事:一些单位建房,全部分给在职干部,离休老干部没有份儿。“不行!”石林森像仗义执言的执法者站出来发话了:“老干部没有房子,谁也别想住新房!”他的建议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很快立下了一个规矩:“今后,老干部住房不解决,在职干部一律不得先解决。”

老石手持这把“尚方宝剑”,深入到全县基层各单位检查县委、县政府这个规定的落实情况,结果发现,有4个局的一把手分别用公款为自己建了一套超标准住宅,后被县委查处没收。

石林森思量再三,觉得这4套住房分给抗日老干部住比较合适,便向县委提出了建议。县委迅速作出处理决定:4套违纪建的住宅,全部没收,分配给住宅紧张的4名抗日离休老同志。

1984年以来,县财政和各部门先后投资800多万元,为700名离休干部兴建和调整了住房;还通过集资、私建公助办法,融资300多万元,为500多户老同志翻建和扩建了住房,使全县绝大多数离休老同志住房达到了规定标准。

这些年,县老干部局还先后筹集资金22.5万元,为全县148户农村老干部改善了住房条件。他们的热心服务,不仅使老干部感受到党和人民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

岫岩县老干部局的同志始终把为老干部服务作为自己最大的享受、最高的乐趣。

许多同志把自己最壮丽的年华、最好的时光献给了老干部事业。局长石林森同志从35岁起就做老干部工作,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17年。有的人常常为他鸣不平:“石林森如果不当老干部局长,早应该是“副县级了。”是的,老石确实错过了许多机遇,县银行、政协和统战部都曾要他去当领导,而老石都放弃了;丹东市为石林森留下副县级空缺,一次次来岫岩商调,也都被他回绝了。他执着地、深深地爱着每一个离休干部,义无反顾地恋着这个事业。石林森的人生选择,在老干部局产生了连锁反应,21名工作人员,都把老干部工作当做自己终身的事业。税务局、保险公司、汽校和交通监理所是人们趋之若鹜的部门,这些地方曾经争相选调过副局长姜凤洪。可他不为这一“热点”所动,在老干部局心甘情愿地守着这份清贫。他当局办公室主任时,还兼司机,不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白天黑夜,只要老干部患病或转院,他开车就走.家里什么困难也不管不顾。记得有一个深夜,一位老干部要去外地治病用车,恰逢他爱人不在家,3岁的孩子无人照看。他二话没说,把睡梦中的孩子抱进车里,就风风火火地上路了。孩子在车上整整颠簸了一夜。姜凤洪既是司机,又是服务员,到医院背老干部上楼下楼,帮助挂号、找医生,办住院手续,替老同志端水、买饭,就像儿女侍候自己的爹娘一样。

县老干部局办公室主任贺世琴也是一位全县闻名的老干部工作模范。由于她经常下乡看望老干部,爱人又总不在家,3岁的孩子常常吃不上饭,有时靠着院门就睡着了。晚上归来,孩子搂着她脖子委屈地哭诉着:“妈妈,你怎么不管我……”她心里很不好受,眼泪扑簌簌地落下来:“不是妈妈不管你,那么多老爷爷、老奶奶需要妈去照顾啊。"在县直机关报告会上,贺世琴的事迹使不少机关干部流下了眼泪。组织上一度考虑过,要调她去组织部门任职,但她毅然放弃了这个机遇,依然奋战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

岫岩的山不会忘记,岫岩的水不会忘记,岫岩的老干部更不会忘记,县委老干部局为这些革命功臣操碎了心。哪怕有一位老干部的生活没照料好,他们觉睡得都不踏实,饭吃得都不香。有一年腊月二十八,一位易地安置到这里的老干部病故,身边连一位亲属都没有,原单位又不能来人。县老干部局的同志想,不能让这个老人寂寞地走,一定要好好送送他。就这样,他们匆匆赶到离县城90公里的牧牛乡,圆圆满满地为这个老同志办理了丧事,安葬完老人已是大年三十。这时,石林森突然想起,前营乡离休干部孙景波患脑血栓,老人病情怎样?过年有没有困难?于是绕道前去探望,嘘寒问暖,临走交给他300元补助,还上街为全家置办了年货。躺在病床上的孙景波望着身边这些可亲的身影,泪水忍不住汩汩流下来。

在全县老干部眼里,老干部局的同志就是他们的“孝子”和骨肉亲人。老干部的衣食住行、家庭纠纷,还有什么农转非、乡进城、家属和遗属的工作,几乎没有一样不叫老干部局同志操心的。有时,为了给老同志办事,他们竟跑一个部门十几次或几十次,直到办妥为止,从没有畏难、借故推拖的时候。老红军张清义、抗日干部刘振春到今还清清楚楚地记得,老干部局的同志在乡镇、学校、公安局、派出所和接收单位之间反复奔走,为他们的儿媳办理乡进城手续、安置工作时的情景。为解决离休干部张翔、王效先、王秉正、孔庆兰等老人的住院押金、医药费问题,县老干部局的同志多次找县委书记、县长,跑财政局、民政局、教育局、商业局、卫生局、乡政府,请求帮助。他们慨叹地说:“就是给自己亲属办事,也不能下这么大功夫啊。”

老干部有了困难,老干部局的同志经常给予资助。离休干部江胡胜遗孀有困难,石林森听说了,立即掏出200元送给她。离休干部佟本智医药费拿不出,石林森又给了他300元。据县老干部局的同志介绍,石局长每月工资绝大部分用在老干部身上。他已多年没买过新衣服了。几年来,县老干部局共为1000多名老干部子女安排就业;先后帮助和扶持农村5 00多名离休干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第三产业;为350名老干部配偶和子女办理了农转非手续;为4 5 0多名老干部筹措重病就医费用30多万元。

岫岩县老干部局是一支作风深入、求真务实、勇于进取,特别能战斗的工作队伍。全局每一个干部对全县老干部情况都了如指掌。1994年,他们发现许多乡镇和企业困难,不少老干部不能及时拿到工资、补贴和报销医药费,有些老同志的生活难以为继。老干部局的同志非常着急,及时向领导作了汇报,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县委连续召开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会、常委会;老干部局请书记、县长亲自出面主持召开解决老干部生活待遇问题的协调会达30多次,先后下发30多份文件。他们还建议县委作出一些硬性规定。如:拖欠老干部“三费”问题解决不好的单位,老干部工作不达标,单位领导不准评优,不准出国,单位不准发奖金,不准买小汽车。顶着不办或措施不力的,要追究党政一把手责任。

石林森带领全局同志下去督促检查各单位贯彻落实县委决定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针对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县老干部局又提出了采取单独保险、系统统筹、上收主管局开支、易单位安置或易单位开支、财政拨款、建立老干部特困基金、帮困扶贫、以富带贫等具体措施,县委、县政府一一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并下发了文件。为了保证这些措施的落实,县老干部局经常下基层督促检查。他们还出面沟通和协调,把82名亏损、破产企业的离休干部,安置到经济状况好的单位或易单位开资,使其生活有了保障。1994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经县老干部局多方努力,全县筹措资金300多万元,兑现了拖欠老干部的“三费”。1995年,又在全县建立了老干部特困基金,现已发展到40多万元。先后为256名老干部和15名老干部遗属解决了长期拖欠的“三费”问题。

几年来,这个县老干部局先后52次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25次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11次受到省委、省政府及部门表彰。连续六次在省委老干部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