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市场经济 强化保障机制 努力做好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工作 —陕西省咸阳市委老干部工作局 我市位于陕西关中的中部,全市共有离休干部3829人。近年来,我们按照党和国家制定的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干部工作的新特点,积极研究探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使老干部生活待遇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97%的老干部能按时领到工资,87%的老干部医药费能及时实报实销,有力地促进了整个老干部工作的开展,多次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加大党政领导力度,建立落实老干部 生活待遇制约保证机制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老干部工作一直是比较重视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逐步建立了有力的领导保证机制。市委、市政府多次发文明确规定,党政企一把手作为老干部工作第一责任者负总责;分管领导作为老干部工作的直接领导者负具体责任;组织部长、老干部局长作为职能部门的领导负协调、督促、落实责任;各级财政部门的领导负财力保障责任;作为相关方面的统筹保险、人事劳动、卫生等部门的领导负有关责任,并充分发挥以这些部门领导为主体的老干部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有力地保证了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了领导主动抓老干部工作的格局。市委书记、市长经常听取、了解老干部工作开展情况,亲自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仅1996年以来,就先后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领导干部大会、组织工作会议上对老干部工作提出要求。市委分管副书记逢会必讲老干部工作,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督促落实,解决重点问题1995年12月,他主动提出并主持召开了实老干部生活待遇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的6个县区领导会议,逐县找根源,订措施,限期落实,并规定每,10天向市上汇报一次情况。各级党委、政府普遍建立了以“五项制度”为内容的管理机制,即:每年定期专题研究老干部工作、定期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定期开展工作大检查、定期走访慰问老干部和固定联系老干部的制度1995年以来‘,市县两级党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先后专题研究老干部工作86次,召开老干部工作会41次,形成解决老干部生活待遇方面的文件67份,县以上单位向老干部通报工作情况200余次。仅1996年,市委9名常委和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就走访、慰问被联系的老干部150多人次,6名市级领导参加了全市老干部工作大检查。为了保证党委、政府对老干部生活待遇落实工作的领导,1994年市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双考”、“双听”、 “两不准”的规定,即把老干部工作作为考核县区、部门全面工作和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考核单位工作和考察干部中,听取老干部和老干部部门的意见;凡老干部工作搞得不好、待遇落实差的单位,不能评为先进,单位领导不能提拔使用。旬邑县有两个企业老干部待遇解决不了,单位领导对老干部态度生硬,县委、县政府核准情况后作出决定,撤销了这两个企业主要领导的职务。市直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不想方设法解决老干部的待遇问题,致使老干部离休费、医药费长期拖欠,市领导多次找其谈话仍无改进,被免去了行政职务。 加大财力投入力度,建立行政事业 单位待遇落实保障机制 老干部待遇能否落实,实质是个财力保证问题。市委、市政府为此提出了4条安排经费原则,即:各级财政在安排全市预算时,优先安排落实老干部待遇所需经费;在发工资、报药费遇到困难时,优先保证老干部;在更新车辆、分配住房、安排公益设施建设时,优先考虑老干部;给在职人员办福利时,优先照顾老干部。全市各级财政在安排经费时,普遍按老干部、教师、’乡镇、机关的顺序划拨。市财政局对属市财政供养的467名老干部按每人每年1万元标准列算费用,划拨老干部所在单位。其中医药费在职干部按每年250元安排,而老干部按800元一次划拨到位,对超支部分年终一次补齐结清1995年、1996年底,分别拿出40万和50万元追加给各单位,全部解决了老干部医药费的超支部分,从而使财政不欠单位的账,单位不欠老干部的账。泾阳、武功等县区在保证老干部各种费用按时拨给原单位的基础上,还拿出15-20万元的资金,年初划拨老干局掌握,作为调剂解决老干部待遇的机动资金。全市6个县因财力紧张,在不能兑现1993年工资套改应补发部分的情况下,停发在职干部工资,落实了老干部增加的离休费。在停止审批机关购买小汽车的情况下,市县两级破例给老干部更新8辆小汽车。市上尽量压缩其他开支,为解决市属两个干休所的设施拨专款136万元,还把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的原市委、市政府招待所移交老干局,作为老干部接待、活动场所。市上给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发误餐补贴时,给老干部也发了同样的补助。 加大转向筹集力度,建立企业 单位待遇落实保障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落实好老干部生活待遇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我们经过实践摸索,提出把统筹保险作为解决企业老干部生活待遇的根本途径,在充分调查论证、反复试点总结的基础上,制定了《咸阳市深化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行办法》和《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通过组织实施,逐步实现了四个转变:~是统筹项目由基本离休费转变到除医药费外的生活待遇全项目。目前企业老干部基本离休金、福利性补贴、物价性补贴和其他补贴26个项目全部纳入统筹保险。二是统筹范围由经济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转变到驻咸的国、省、市(县)属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劳动服务企业等所有企业。全市2948名企业老干部(含国、省驻咸单位的,1547名老干部)全部参加了社会养老统筹保险。三是发放形式由返还企业发放转变到银行代发的社会化发放。目前全市6 1%的企业老干部已经采用了这种办法。四是筹集管理由离退休干部、职工统筹统管转变到对离休人员实行专项筹集管理。在总结前几年统筹保险的基础上,为了确保离休干部这个特殊群体,市上决定从1 9 9 6年开始,对企业老干部采取专项筹集,单列账户,专项管理,专项支付的办法,并规定对于停产、半停产的企业,经企业申请,由社会保险部门在统筹金中予以调剂解决,使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企业老干部,也能按时领到工资和各种补贴。我市还确定在企业承包时,把老干部待遇写进合同。破产、撤销、解散企业在清理财产时,必须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一次缴纳1 0年的养老保险费,这些企业的老干部待遇继续由统筹保险部门发放。在抓好统筹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市县区各级财政为减轻企业压力,近年来先后将1 6 2名企业老干部的供养关系(包括医药费报销)全部收到财政解决,将2 8 2名企业老干部的工资和补贴转财政负担。这样,既落实了老干部的生活待遇,又调动了保险部门、企业单位配合做好统筹保险工作的自觉性。 加大以为促养力度,建立老干部群体创收补充机制 组织以为促养,是改善和提高老干部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广泛进行思想发动、层层建立组织、制定优惠政策、实行分类指导等形式,围绕全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布局,依托行业优势,组织老干部通过创办生产型实体创收致富;依托农村资源优势,组织老干部通过开展种植、养殖业创收致富;依托城镇商贸优势,组织老干部在参加商品流通中创收致富;依托科技人才优势,组织老干部在开展科技服务中创收致富。全市457名老干部创办生产、商贸、科技经济实体413个,年均增加收入1万多元918名老干部开展种养业,年平均收入5000元。礼泉县居住在农村的220名老干部,种植苹果年收入在万元以上的达69人,其中年收入5-10万的8户,2-4万的24户,96名老干部盖起了两层以上的新楼房0 8 00多名老干部在老年群团中任职,参加市场管理、担任各种顾问,取得合理报酬,年平均收入2 00 0多元.其中15个示范性老年经济实体年产值达50万元以上,2名老干部家购买了小轿车。 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健全落实 老干部生活待遇管理机制 我们在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中,充分发挥部门的组织协调职能,突出宏观指导,拓宽横向联系,强化落实力度。从1995年开始,每 年以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把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任务量化、分 解、下达到全市14个县区(市)和62个市直部门,年底验收评比, 形成了层层加压力,人人订职责,级级抓突破,项项创优质的局面。坚持每年11月对老干部生活待遇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大检查的 制度,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精力打攻坚战,扎扎实实解决一 批重点、难点问题1995年针对当时存在问题比较突出的实际,我 们将大检查提前到10月份,检查前召开了县区(市)、市直部门主 管领导和企业领导参加的动员大会,组成4个检查组,到各县区、市 直部门巡回督促,并针对一些县区、部门解决问题不彻底的情况,市 委召开了紧急电话会议,点名批评了存在问题比较严重的几个县区, 将检查时间延长到12月底,仅这次检查就落实了拖欠老干部待遇经 费255万元,达到了以检查促落实,以落实促进展的目的。我们在 全市还推行了月查季报制度,规定各县区、各单位每月对所属管理 的老干部待遇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自查,每季度汇总上报一次。对每 季度上报的待遇落实表,必须由县区主管书记、单位领导签字,市上在《月查季报情况反映》中及时予以公布。同时,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搬块块的办法,一个县一个县、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抓落实。为了便于单位领导、、工作人员和老干部掌握政策、互相负责,互相监督,在过去实行《老干部生活待遇领发项目对照表》、《离休干部生活待遇领发证》的基础上,我们又整理汇编了《老干部生活待遇明白卡》,印发给每个离休干部和所在单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我们在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决心不断努力,把握大局,再接再厉,把我市老干部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