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第二个太阳 ——记甘肃省酒泉地委老干部工作处 有人说:人生百年,前50年是一个太阳,后50年还有一个太阳;前一个太阳光芒四射,后一个太阳同样辉煌照人。 作为党和国家宝贵财富的老干部,退出工作岗位后,如何去创造新的一轮辉煌,这不仅取决于他们本身,更取决于社会和组织的关心与爱护。 酒泉地委老干部处的同志说得好:当年,红军西路军战士在酒泉这块土地上浴血奋战洒热血、播火种,今天,我们一定要使这里的老干部在晚年仍然辉煌。为此,他们1 0多年如一日,用赤诚的心谱写了一曲曲爱老、敬老的动人乐章。 寻找切入点 1983年,酒泉地委老干部处成立时,正面临着大批老下部比较集中地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为了老干部的事,开头两年,他们会没有少开,路没有少跑,但工作总是处于推一推动一动,有时推了也不动的被动状态。 经过思考和分析,他们认为之所以如此,症结就在于对老干部所在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既没有具体的要求标准,也缺乏有效的督促、检查和制约机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借鉴当时仅在一些经济部门出现的“责任制”这个新词,建立老干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1986年初先在地直单位试点,同年10月经地委、行署同意,在全区7个县(市)全面推行。老干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有三种形式,分若干方面。一是老干部部门工作责任考核制。包括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落实、发挥作用、思想工作、文体活动和部门自身建设、对基层单位工作指导等6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任务指标、完成期限和考核标准。二是老干部所在单位管理服务百分考核制。包括老干部工作组织领导和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精神文明建设等4个方面,共分解为1 6个大项、44个小项,每项都有质和量的要求指标,以得分多少衡量其工作。三是有关职能部门、服务单位任务包干制。包括落实老干部待遇所需经费和老干部住房、医疗保健、子女就业、家属户口迁转、粮油供应、报刊订阅、交通工具、文体活动等,共涉及1 4个部门、单位,各部门、单位按各自业务范围,包干任务。上述任务层层分解下达后,由地、县(市)委分管领导牵头,组织、人事、老干部部门共同参加,每年6月进行检查,年终考核评比,由地、县(市)委召开考评总结会,通报结果。 目标管理责任制为增强各方面的责任感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促使老干部工作步入了基本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全区离休干部政治上得到关心,相关的工作形成了一套规章制度;生活上得到照顾,基本做到了离休费按时足额发放,医药费据实报销,有关费用按规定落实兑现,平时生活福利与在职人员一样享受,住房绝大多数达到了规定标准面积,用车有保证10多年来,通过有关部门、单位筹集经费1270多万元,易地安置离休干部155人;在区内修建干休所3处,集中安置了一批离休干部;为离休干部配备了服务用车,除打算搬迁县城的1个县外,在地区和其他6县(市)修建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地、县(市)直属单位自建活动室72处。与此同时,地、县(市)主要医院专设了老干部保健科,为离休干部建立了健康档案和病历卡片,负责定期体检,还设立了老干部病床和长年有病的离休干部家庭病床;为离休干部家属子女解决农转城户口123人,子女安排就业239人,调动工作154人。各项待遇的落实,使离休干部思想稳定,生活愉快,在其中身体条件尚好的人员中,有75%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作用。 “落实” 一365天的主题 酒泉地委老干部处同志在谈到他们的工作情况时说过一句话:“一年3 6 5天我们就唱一个调,那就是‘落实。” 的确,老干部工作头绪多而具体,尤其是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常常需要钱,而且涉及到方方面面,绝非下一个文件、提几句要求 就能办得到的。 就说安置工作吧。酒泉地区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地处偏远。建国前后到这里工作的干部大都是外省籍和省内其他地区的人员,他 们退下来后,要求叶落归根或到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居住本在情理之 中。可安置一个离休干部少则几万,多则一二十万元,这对本来就 紧张的地区和县(市)财政来说,确有难处。为了办好这件事,地委老干部处的同志可谓用尽了“招数”o对那些身边无子女,确需易地安置的,他们千方百计联系接收单位,协调解决经费,一一予以 妥善安置。与此同时,他们四处求援,多方筹集资金,在区内条件较好的酒泉、敦煌两市修建干休所,对职级较高和从少数民族县退 下来的离休干部作了集中安置。对大量就地分散安置居住的老干部,他们积极向地直有关部门和县(市)宣传政策,介绍情况,督促在 生活上给予优先照顾,并给有些住楼房的改装了厕所设备,封闭了阳台,住平房的也在院内增设了卫生间、安装了淋浴器。 老干部安置停当后究竟生活得怎么样?这是地委老干部处同志经常牵挂的一件事。为此,他们在普遍抓政治、生活待遇落实的同 时,特别注意抓一些特殊问题的处理。 有对老干部,夫妇二人离休后一直住在一个简陋的大院平房里,每年夏天都要为修补脱落的土坯墙基而犯愁1993年男方所在单位 集资修建宿舍楼时,规定老干部住房也必须集资,本人要求减免集 资款,单位提出女方所在单位也要出钱。为此,地委老干部处的同志几次跑两个单位做工作,并与男方单位的主管部门联系协商,得到支持,这对夫妇终于住进了新宿舍楼。 有位离休干部因所在单位——河西化工厂不景气,医药费老是报不全,每次住院都得自己掏一部分钱,家里实在负担不起。地委老干部处得知此事后,副处长黄银花上门看望并决定直接去厂里协调处理。可第二天一到厂里就听说这位老同志已病危住院,她立即和厂党委书记带上好不容易凑来的2 000元钱赶往医院。两天后,这位老同志就病逝了。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处里所有同志的心。从此,他们努力加快工作节奏,对老同志看病、住院之类的事,基本做到了当天该办的不放到第二天。 对于易地安置的老干部,地委老干部处格外关心,在经常督促原单位及时寄发离休费、报销医药费、落实其他有关费用的同时,处里还注意通过直接写信的方式,表达问候、答复问题,并适时组织看望慰问。 1992年5月,他们随同地委分管老干部工作的副书记,用一个多月时间,到兰州、天水和陕西看望了易地安置的老干部。在天水市一位老红军家里,当了解到其遗孀身边无子女。本人有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后,他们当即决定把这位遗孀在酒泉农村的一个侄儿转为城市户口,送到天水照料她,并当场送上医药费1000元。 类似上述扭住特殊问题抓落实的事,在酒泉地委老干部处同志手里经过的很多很多。一位老同志深有感触地说:“我在机关工作多年,像这样拿出韧劲抓落实的部门不是很多o" “娘家”人的苦乐年华 老干部把老干部工作部门亲切地称为“娘家”然而,像酒泉地委老干部处这样的“娘家”人,他们的苦辣酸甜,局外人一般并不怎么了解。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除老处长外,其他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大多数20来岁就开始做老干部工作。 这是一支讲奉献的队伍。在退下来的老干部身上绝没有什么“油水”可捞。自从干上这一行,他们就抱定主意,淡泊名利,甘于清苦,但为老干部服务则要“设身处地,全心全意”,并年复一年,默默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乐此不疲。 这是一支经常“沉到底”的队伍。他们一年四季“跑情况”,地直单位那么多离休干部,但对谁是从哪个单位退下来的,原来干什么,现在住在哪里,有几个子女,家里已经解决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等,基本都有一本“明白账”这是一支能办实事的队伍。在许多事情只有受理与承办的义务和责任,而无权拍板决定的情况下,他们联系疏通、协商处理了一大堆有关“票子、房子加儿子”之类的棘手问题,保证了全区离休干部的稳定。 谈起这支队伍,就不得不说说带队的“老班长”朱子滨。朱子滨到老干部处10多年,大家都说他“特别能吃苦”前些年,由于处里人手不够,他常常是“白天跑路子,晚上写稿子”,处里的材料大都出自他一人之手。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总有几封老干部的来信,都是要求解决工资待遇、调整住房、子女就业之类的事。按说,该地直单位管的转到其主管部门,该县(市)管的转到县(市)处理就行了,可他不那么干,总是认定一个理:“既然信封上写的是我的名字,我就要一管到底。"就是为了这“一管到底”,lO多年来,他究竟跑了多少路,谁也说不清。 人们还说,朱子滨“很能理解、体谅人”为了办老干部的事;他也遇到过一些对方磕磕碰碰的情况,但从不计较。许多对他因误解而发过脾气的老干部,在其问题得到解决后感到懊悔,向他表示歉意。每遇这种情况,他总是一笑了之。他常说:“干任何工作都不会事事尽如人意,何况我们的工作是为老同志服务的,是要求人的o" 朱子滨是这样,处里其他同志也是这样。有位老干部住院期间,黄银花几经奔波周折,为其解决了几万元的医药费。可当其病故后,黄银花跟随地委几位领导到兰州为其办理丧事时,遗孀和子女却当着地委领导的面提出许多额外条件刁难她。黄银花只能默默地忍受委屈与难堪。这件事,也使老干部处的同志对他们工作的“不容易”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不过,每当在晨曦中看到老干部悠然的身影,在活动室看到老干部欢快的笑脸,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看到老干部发挥作用的活力,他们的眼前就仿佛闪现着由自己的双手托举起的第二个太阳,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内心涌动出一股满足的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