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公仆心 悠悠儿女情 ——记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委老干部局局长李凤兰

2017-1-11 16:03|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468| 评论: 0

拳拳公仆心  悠悠儿女情

——记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委老干部局局长李凤兰

在大同市南郊区,每当提起李凤兰,老干部们会异口同声地竖指称赞:“凤兰是真正的人民公仆,是我们最亲近的人。”

李凤兰,40多岁,不善言辞,朴实无华。她担任区委老干部局局长以来,13年如一日,以强烈的公仆意识和责任感,用火一样的情怀,温暖着每一位老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的劳动模范和省、市、区先进老干部工作者。

“做公仆就不能当太平官、舒服官”

1984年6月33岁的李凤兰被调任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当时不少亲朋好友曾阻拦她:“到那个地方成天和比你资历深、功劳大的老革命打交道,工作难度大不说,搞不好落个一身不是。”也有一些同事劝她:“老干部局不仅是清水衙门,而且是个进得来,出不去,长不大的地方,你何必自找苦吃?”李凤兰却坦然地说:“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干部,在工作面前只有服从党的安排,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利。”事实也正是如此,她19岁入党,24岁就担任了公社党委副书记,25岁又升任区委副书记。4年后,她又回到基层锻炼,改任区妇联主任。在妇联工作的3年,年年被评为省、市的三八红旗手。

李凤兰常说:务虚难成真,蹲在办公室里唱不好服务经。走马上任老干部局长后,只要一有空,她就骑上自行车一个乡一个乡地跑,一个村一个村地转。南郊区426名离退休干部散居在15个乡镇、90多个自然村。有的距城七八十里,山大沟深,有时只好徒步。13年来,李风兰跑遍了全区的旯旮角落,90%的老干部家她都不止一次两次地去过。对每一位老同志从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到家庭成员……她都了如指掌。李凤兰心里有个朴素的想法:吃水不忘打井人,老干部都是当年跟着毛主席浴血奋战打江山的功臣,如今他们老了,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自己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有人说:为老干部服务,特别是落实老干部的各项待遇,往往是“得罪了有用的,答兑(满意)了没用的”,要讨个“两头满意”并非容易。那么究竟怎样把握这种关系呢?李凤兰说得淳朴而又精采:“咱老干部局是一手托两家,既要全面落实好党的政策使老干部满意,又要少给区委领导添麻烦,让他们能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这就要靠我们中间环节的衔接和工作,主动地落实好党的政策,解决老干部的困难……不然,你呼吁一百遍不要使老干部的生活水平下降,喊一千遍改革成果共享,也无补于现实。”离休干部赵歧山,几十年一直住着农村的破旧房子,早就萌发了有生之年改善一下住房条件的念头。李凤兰在几次家访中了解到老人的心事和困难后,多次到乡政府和区教委反映,并就具体问题在乡政府和区教委间进行往返奔波、协调落实,经多方努力,赵歧山的房子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从中,心灵得到慰藉的又何止是赵歧山一人。

在解决老干部的忧难问题上并非一路绿灯,特别是落实“两个待遇”,具体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离休干部时维春曾任口泉乡卫生院院长,前两年他有近4个月领不到离休费,当时工资整改也未予落实。李凤兰得知后,骑着自行车连夜找到乡主管领导,建议尽快帮助解决。乡里以种种理由推给了区卫生局。李凤兰不怕麻烦,反复奔忙,这边找乡政府,那边找区卫生局,连续跑了3个回合都无济于事,不少人都劝她:“你也尽力了,别再费傻劲了。”李凤兰却认真地说:“为老干部服务,可不能当太平官、舒服官!”她既不动气,也不灰心,不解决问题决不罢休。于是又多次找到区委领导和乡政府,经过近1个月、5个来回的周旋,时维春的工资终于按政策补发兑现,使人们看到了凤兰的爱岗敬业精神。这两年,像时维春这样的事,经李凤兰出面周旋,并得到妥善解决的有30多人次。

“为老干部服务既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责任”

李凤兰常说,为老干部服务既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责任,你没有感情、没有能力,想为老干部服务还没有资格呢。因而,她为老干部服务,坚持做到了情到位、意到位、主动有效服务到位,像子女对父母尽孝一样。

就凭着对父母一样真挚的爱心,李凤兰对老干部的困难做到了休戚相关,感同身受,细心服务,持之以恒。老干部王佐从沈阳部队转业到大同南郊区,人地生疏。 1979年突患脑血栓,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的妻子鲍福英面对瘫痪在床的病人和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一愁莫展。她眼泪汪汪地找到了老干部局,李凤兰每次都热情接待,从借钱、找药到请大夫,全都管了起来,并且一再鼓励她树立信心,鼓励其丈夫战胜病魔。八年如一日,始终关怀照顾。直到今天,鲍福英提起李凤兰依旧感激得声泪俱下,她说:“感谢党培养了凤兰这样的好干部,使我丈夫至今还活着……”。

就凭着对父母一样真挚的爱心,李凤兰从老干部的晚年幸福着想,体贴入微,管了好多份外的“闲事”。原区人大主任袁桂祥患有严重的肺心病,老伴去世后,孩子们工作都很忙,生活上没人照顾。一天早上,李凤兰去看他,见老袁病恹恹地躺在床上,跟前摆着两个风干了的馍馍。问他吃过饭没有?老袁说:“不想吃。”李凤兰连忙动手,给老袁热了牛奶喝。回机关后,一直把老袁的事挂在心上,好几个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她想,最好能找一位老入陪着老袁走完人生最后这段寂寞的旅程。于是,李凤兰四处走访,为老袁物色保姆。几经更换以后,找到了一位合适的农村保姆。相处几个月后,两位老人产生了感情,李凤兰便出面充当月老为他俩撮合。在李风兰的主持下,两位老人举行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婚后他们生活得十分幸福。老袁现在已年过八旬,他逢人便说:“要不是凤兰成全,我有10条命也完了!”像这样的婚姻,李凤兰先后成全了7对,人人赞许,以致有的老同志丧偶再婚时干脆请她作主:“你说行就行!”

“她心里只有老干部,唯独没有自己”

李凤兰认为,心底无私天地宽,身为一局之长,榜样作用重如山,连点奉献精神都没有的人,哪能谈得上开创工作新局面呢。3年前,她分得一套三室一厅的新房,当她听说区科委一位老干部住房困难时,就把房子主动让给了他,自己一家三代仍住着拥挤的两居室。近几年内,她曾先后两次被评为劳动模范,但她坚辞不受,并反复说服大家推选别的同志,尤其别忘了离退休干部中的优秀分子。在南郊区的科局长中,唯有她是不坐专车上下班的。

李凤兰的母亲患有脑瘤,生活难以自理。孩子幼小,正在上学。她把全部家务事撂给了有病的丈夫,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她家住在市里,离区机关20多公里,每天早出晚归,三顿饭有两顿饭吃在外边。为了给老干部们服好务,丈夫也成了她的义务助手,今天由他为老同志递送报刊杂志,明天让他去给老干部买粮送菜。90年代,人们都恨不得把自己的独生儿女送进“贵族学校”。可李凤兰在儿子上了初中后,却把他打发到山区的一所条件简陋的中学去寄宿读书。她说:“从小吃点苦,有好处。再说,儿子走了,也能减轻些家庭负担,让我腾出更多精力来做好本职工作。”

面对着平淡、琐碎和永无休止的为老干部的服务工作,李凤兰从不当“二传手”,勇作“拓荒牛”。做到理论上自信,实践中自觉。她结合不同时期老干部工作的特点,善于总结探索,大胆地尝试新的办法和途径,为老干部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内容。在实践中,李凤兰摸索出“三先四清楚”(对老干部来访做到先请坐、先倒茶、先问候;要求工作人员做到对老干部的家庭情况要清楚、身体状况要清楚、实际问题和具体要求要清楚);“五心六必访”(对待老干部感情上要热心、遇到困难要关心、解决问题要诚心、服务态度要耐心、调查了解要细心;对老干部生病必访、丧偶必访、雨季必访、入冬必访、定期的全区巡访、分片细访);她在全市较早推出了老干部看病、住房、子女就业、家属农转非和活动经费“五优先”制度;在全市最早提出并实行了“宏观指导、分级管理、检查督促、跟踪服务”的工作方法。这些措施和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得到上级的肯定。

超前预测,跟踪服务。当前,大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已严重地影响了老干部生活待遇的落实。尽管南郊区还未发现类似情况,但李凤兰还是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支持,防患于未然,采取了超前性的保护措旋,即决定从1996年元月起,对企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由区财政分别补贴工资总额的40%和30%。这一举措,既支持和鼓励了企业进一步做好老干部工作,又确保了企业离休干部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在跟踪服务上,她们采取定期组织调查组,会同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对老干部反映出的忧难点和遗留问题逐个了解,当场拍板解决,仅1996年为老干部解决实际问题44件。几年来,有34名老干部子女得到安置,将7名生活不便的老干部的子女调到其身边工作,为46名老干部分配和解决了住房。仍使用生活用煤的老干部每年可享受到5吨优价煤,并送到户。根据每年老干部工作目标责任书内容,开展备忘录卡制度活动,实行动态管理,随时为老干部排忧解难。

李凤兰在真心实意为老干部服务的同时,坚持物质、精神“两手硬”,把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以党支部建设为龙头,以“党员之家”为阵地,坚持正常的组织生活和学习制度。把经费落实、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体育场所、订阅报刊杂志等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作为硬性条件抓好落实。同时不定期组织老干部参观工农业生产和重点工程。通过政治待遇的落实,极大地激发了老干部支持改革、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结合老干部的各自优势和专长,李凤兰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主动牵线搭桥。目前全区62%的老干部在各行业发挥着余热,有的领办、创办、帮办经济实体;有的著书撰文、担任校外辅导员;有的在从事科研、医疗、种养业;有的参加社会治安、物价监督。对于遇到的资金、技术、信息、场地等困难,李凤兰主动帮助解决。

李凤兰以强烈的公仆意识和责任感,一往情深地热爱老干部工作,无怨无悔地埋头苦干,赢得各级领导和老干部的一致赞誉,各级领导称她“工作主动、开拓有效”,老干部们则赞颂她“心里只有老干部,唯独没有自己”。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