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染就夕阳红 ——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委老干部局 局长宿楠 一 1992年初,刚获得全国疗养行业标兵称号的43岁的宿楠,从工会系统调到市委老干部局任局长。 齐齐哈尔市是革命老区,有1.4万多名离休干部,她要为这些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服务,既兴奋又忐忑不安。一贯有着闯劲拼劲韧劲的她把老干部装在心头,开始了半年的情况摸底调查。结果令她大吃一惊,一串串揪心的数字,表明了这座重工业基地城市在新旧两种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企业十分不景气,拖欠离退休费在全国名列前茅。仅1993年上半年统计,拖欠离休干部离休费、医疗费总计达660万元。 宿楠感到责任重大。在那一段时间里,她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有一位叫孙洪福的老干部,原在昂昂溪区一家木材厂工作,企业破产了,他72个月没开工资,全赖子女接济。这些老干部的要求很低,只希望满足基本的生活费用。宿楠的心颤抖了。作为专门做老干部工作的局长,她既要代表党委、政府按政策办事,同时又要为老干部服好务。困境和责任促使她去闯出一条新路。 一天夜里,她突然从解决农民“白条子”和解决教师工资的现象得到启迪,何不向社会保险要救兵呢?她感到像战士找到了冲锋目标,起身拧亮台灯,找资料,构思困难企业如何走社会保险的道路。早上,丈夫看她木呆呆地坐在写字台前沉思,未敢惊动,把饭菜摆在桌旁。她下意识地去抓馒头,手却伸进热粥里。由此,她开始了行动。经过四处游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市委领导关心下,在市劳动局、市社会保险局的支持下,市委办、市政府办批准下发了有关文件,明确对市直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国有企业,在职工不能开工资、无力上缴统筹金而拖欠离休干部离休费的,由市保险公司从统筹调剂基金给予解决;对以前拖欠的工资和补贴,给予一次性补齐。这是黑龙江省率先推出国有困难企业由社会劳动保险调剂基金垫支离休费的重大举措,为老干部在社会保险中优先受益、维护社会稳定闯出一条新路。文件下发当年,齐市解决14个主管局、4个区、50个国有困难企业、495名老干部被拖欠的74万元离休费。 深受拖欠之苦的市无线电一厂13名老干部,于1993年11月24日献给宿楠和她的同志们一首题为《春雨》的诗: 历史债难抵,企业乏活力。 工资压多月,愁苦饭难觅。 多亏老干局,真情来相济。 保险闯新路,老树逢春喜。 1996年,在总结老干部社会保险的经验中,在市领导的支持下,与市劳动及社会保险局进一步提出离休费实行社会发放的办法。经过大量的协调疏通工作,达成共识,筹措资金,装修房屋,高速高效地成立了市离休费社会发放中心,于1996年“七·一”正式启动。受理19个系统,262个企业2853名离休干部,全年单列预算1200万元。入户老同志手持工资卡,既能按月领取离休费,又能转存储蓄计息,解除了老干部的后顾之忧。这项工作顺应了市场经济规律,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有些年高体弱的老同志,亲自到市委送上表扬信,说宿楠对老干部是真心真意,真抓实干,有这样的老干部局长是我们老干部的福气啊。 二 老干部的冷暖温饱时刻牵动着老干部局长的心。 集体企业的老干部,“两费”拖期长,金额大,宿楠心情沉重。她主动向上级反映情况,寻找解决办法。市政府召开常务会研究这个问题,决定对集体企业拖欠的“两费”,由市政府筹集资金一次补齐,而且上收财政管理,列入地方预算,按季度划拨,老干部局负责统一发放,从而使职能部门的参谋作用,演化成为政府行为。矛盾得到化解,集体企业老干部奔走相告。 为扶持老干部兴办实体,宿楠主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最后需主管副市长签批。这时,她听说该副市长当天下午要去外地开会,归期未定,便急三火四赶到他家。举步上楼时,她心中很矛盾,怕打扰领导暂短的休息,便索性在楼外等候。一个多小时后,副市长下楼赶车,她立即迎上去说明来意,令副市长很感动,在车旁痛快地签署批发意见。 宿楠说:“为了老干部的利益,就得有一股争劲,就得有一种见缝插针的精神。”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本市将出台的公费医疗改革办法,规定离休干部个人要承担5%医疗费。“不能这么办!”她心中说,回到办公室迅速召集局长办公会,找来中央、省里有关政策规定,分头去做备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介绍中组部5号文件精神,讲明利害。市长当场否定原方案中这条规定,重申离休干部患病医疗费实报实销的原则。 又有一次,齐市饮食服务系统的4位老同志找到宿楠,反映说,该系统的许多饭店由于动迁改建已不复存在,他们只得到很少的救济金,冬天买不起煤,小平房像寒窑。与此同时,宿楠还听说政府将就破产企业行文,其中要求每月发给职工65元生活费,但对离休干部怎么办没有说明。她感到事关重大。她没向上访的老同志做过多的解释,她知道,老同志需要的是实际行动。她驱车直奔市政府大楼,直接向市长汇报,说明企业破产文件中,不应忽略老干部政策。她又找到劳动局,在劳动局长的支持下出台了有关文件。文件下发后,宿楠抓住契机,在社会保险局的大力支持下,在保证破产企业离休干部“两费”不变的同时,又为102户困难企业中的1135名离休干部补发了离休费97万元。 宿楠带人专程向饮食系统送去补发离休费。“饮食”的老干部王文已去世,她们把补发的4000元钱送到其老伴手中,老人泪流满面,要下跪感谢。 有一天,宿楠正在案头上阅读文件。一位拄拐棍的老人走进来。他笑着把手中的一塑料袋瓜子放在宿楠的桌子上,说:“我给送点礼。”原来,几个月前这个老干部住院急需钱,单位推诿,院方停药。宿楠听到情况后,多方协调,解决了他的住院费。这不,刚出院就来感激宿楠。老人抓起一把瓜子放在宿楠的手心上,宿楠感到周身热乎乎的。 这,就是老干部对她的最高奖赏。 三 为老干部服务,意味着一种奉献。宿楠到任后,就向老干部们表态:“我到老干部局不是来做“官”,而是为各位老前辈当好服务员,你们每天24小时都可以找我,患病我帮助安排,有困难我帮助解决。”宿楠深知“服务员”的分量。 于是,在事业与家庭的天平上,她倾斜了。 ——强化老干部工作机构。1994年,机构改革运作初期,齐市所属三个县(市)撤销了老干部局,区级机关是否设置专门机构也不明确。宿楠立即安排调查了解情况,写出书面报告,并将省委“机构不撤、级格不降、人员不减”等有关文件,一并递送市委、市政府领导每人一份,事后又用电话与各位领导沟通,说明情况。不久,市委做出保留县、区老干部局的决定。随后,撤销的得到恢复,合并的也都单设了。局机关还增设了信访接待办公室和老干部实业管理处,增补3名编制;全市调整和充实了70%多专职干部,进一步强化了老干部工作机构。 ——树立老干部局新形象。宿楠上任之后,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迅速理顺关系,启用能人,把对外职能作用发挥出来。又通过各种活动,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的舆论作用,为老干部局树立起新的形象。她还注重抓了基层老干部部门队伍建设,连续5年办了调研培训班和政策理论培训班,提高了老干部工作人员的素质,老干部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目标管理,“特事特办”。层层落实老干部工作责任制,在和市直各部门领导签定责任状时,有一个部门领导说:“你们怎么有这么大的权力?”宿楠笑着说:“谁说老干部局没权?我代表的是市委,你不签,还要市委书记找你吗?”老干部局还下发了《离休干部党支部工作条例》、《标准化老干部活动室条件》等。房改提租对老干部实行减免;调整老干部交通费待遇标准;一些老干部提出的特殊困难,宿楠都是抓住不放,与各级领导协商,促进“该办就办”,甚至“特事特办”。 人们说,宿楠的心让老干部事业占满了。 孩子们希望占有妈妈的爱心,多陪他们读书、逛公园。丈夫希望多得到妻子的温馨,烹调佳肴,营造小家庭。 可宿楠在老干部局工作的1800多个日子里,几乎很少过星期天。1995年,正值工作紧张阶段,她70岁的老母截肢后偏瘫卧床,处于高危状态。父亲80高龄,她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丢下工作,尽一份孝心,但运筹中解决“两费”的方案就要延误,许多与主管上级协调的事要停摆,上万名老干部的眼睛在看着她。共产党员的使命感使她决定暂时放下“小家”顾“大家”。她忍痛和丈夫商量,面对眼前的困难,想要我当好单位一把手,你就得当好家庭的“一把手”。母亲病故了,她从简办完丧事,下午就去医院看望病号。这段时间里,遇上不少老干部病重住院治疗,她要去床头探望;老干部病逝,她要出面安排,跑公墓,参加送葬。去年,她因急性胃出血忽然病倒了,但她脱离不了自己的岗位。就让局的保健医生在办公室里架起吊瓶,输液、打针、服药,仍然带病坚持工作。 曾有人善意地说:“宿楠呀,你轻点折腾吧!都快50岁的人啦,把弦崩得这么紧,图个啥?” 是呀,她折腾得不轻!从1992年至今,给老干部解决拖欠“两费”就折腾1500多万元,解决了几千名老干部的生活困难。老干部局的干部们每年都跟着这个带头人,走马灯似的忙乎,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又图个啥? 宿楠说:“啥也不图,因为党选择了你!事业选择了你!困难选择了你!市场经济了,但为党工作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有人觉得亏了,我体会恰恰相反,为老干部鞠躬,为老干部事业尽瘁,让天下父母安度晚年,我再苦再累也感到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