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盛满夕阳情 ——记安徽省蚌埠市纺织总会老干部科 科长周凤歧 蚌埠市纺织总会老干部科科长周风歧,在老干部工作战线默默奉献了15个春秋。他热爱老干部工作,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赢得了老同志的拥护和尊重,被老同志亲切地称为“贴心人”。 “老干部工作也要按规章制度来” 纺织系统有老干部178名,分布在17个单位。1982年,周凤歧接手老干部工作,便一头扎进基层。摸情况、做宣传、为老干部服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感到有点别扭。问题出在哪里?随着改革的深化,老干部工作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周凤歧越来越明显感到做老干部工作仅凭热情是不行的。问题多、人手少、制度不全,这样做老干部工作只能忙忙碌碌,穷于应付。于是,他重新调整工作思路,从研究老干部工作规律人手,狠抓队伍和基本制度建设,使老干部工作很快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网络化。 抓队伍建设,首先是选配好能热心为老同志服务的人员。为此,他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跑,向单位领导宣传老干部工作意义,要求配备好专兼职干部。工作任务较重的单位,他甚至亲自推荐、选调干部。有个厂考虑老干部人数较少,配了一位身体较差、快退休的同志负责老干部工作,明显带有照顾性、临时性安排。老周知道后,立即赶到厂里找领导商量,重新调整了各方面素质都较好的年轻同志负责老干部工作。就这样在公司党委的重视、支持下,经过周风歧多次的检查、督促,全系统一支能力强、素质好、年龄适中的工作队伍建立起来了。专兼职干部由1982年的3个单位6人增加到系统所有17个单位19人,彻底改变了总会老干部科“单打独斗”局面,由“一人忙”变为“大家干”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人员到位以后,下一步的问题就是工作怎么干,怎样把老干部关心好、照顾好、服务好。周凤歧凭着对老同志炽热的感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从本系统实际出发,主持制定了全系统《老干部工作职责范围》、《老干部管理服务工作暂行规定》、《老干部工作竞赛评比考核细则》、《老干部活动室管理服务规定》等规章制度,并以总会党委文件形式下发所属各单位。这些规定、细则,把老干部工作纳入了党委工作目标,有力的加强了老干部工作。 纺织系统17个单位,厂区分散,给老干部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周凤歧按相对集中的原则,把17个单位划分成3个片,在老干部工作人员中选出片长,负责联络片内老干部,较好地解决了系统内管理上比较分散的问题。老干部们有个大事小情都能很快地得到解决。为进一步发挥老同志的作用,让老同志也积极支持、参与老干部工作,周凤歧在充分利用关心下一代协会这块主阵地的同时,又成立了老干部文体协会、老干部钓鱼协会,建立了9个离休党支部、5个党小组、14个学习小组及14个老干部活动室,使老同志们时刻都在组织的关怀下。 由于有了这些“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全系统形成了统一、协调、高效的工作体系,老干部工作由无序变有序,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跃上了新台阶,走在了全市前列。 “我最担心的,就是怕有新的拖欠” 进入80年代中期以来,市纺织系统许多企业连年亏损,到1995年亏损面达90%以上,亏损额约6000万元。停产、半停产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医药费现象普遍存在。落实老干部各项经费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周凤歧预感到将要开展一场落实老干部待遇的持久战、攻坚战。这一仗怎么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为此,周凤歧首先对老干部所在的17个单位逐个进行摸底,了解经济状况,同时规定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老干部工作专兼职干部会议,听取落实老干部“两费”情况汇报,心中始终装着一份老干部“两费”情况的动态图。对重点企业,他直接和厂领导保持联系,经常去厂里甚至家中找领导,就连星期天在路上遇到也要叮嘱几句。其次,及时向总会领导汇报全系统老干部的生活待遇落实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同时进一步宣传党对老干部的政策,赢得了总会党委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老干部的两项待遇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做好了准备工作以后,周凤歧操作老干部“两费”落实问题的具体方法是:一抓:抓苗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是老周的“绝活”。1995年春节前夕,有位新上任的厂长准备缓发老干部的工资。周凤歧知道后,立即赶到厂里找这位厂长,讲政策,讲道理。当这位厂长仍然面有难色时,周凤歧说:“老干部是功臣,如果因发工资给老干部犯错误,我给你担着;其他职工有意见,我去做工作。”这位厂长见周风歧这么顶真,震动很大,同意按特殊情况按时发了老干部的工资。二盯:严格地说,纺织系统17个单位,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困难有大小,有些单位紧紧“裤带”困难就过去了,对这些单位周凤歧一旦发现老干部“两费”产生拖欠,硬是盯住不放,直至问题解决。离休干部王勋臣患急病花去4000多元药费,厂里一直没给报销。老周急了,一方面向总会领导汇报,一方面骑上车子直奔厂里。该厂离总会10多里路,老周前后跑了七八次。见不到主要领导就找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不在就找专职干部。有一次老周找到了厂分管领导,不料这位同志脸一沉说:你老盯我有什么用,我又没钱。搞得老周很难看,很想和他理论一番,但想到是为老同志办事也就没有计较,再说厂里确实也有难处,就忍下了,接着又硬着头皮去找主要领导商量解决办法。厂长被老周对老干部的深情和强烈的事业心感动了,答应一定想办法解决问题。事后,厂长感慨地说:“老周,你的‘盯’字精神真让我服了”。在周凤歧的苦苦努力下,这个厂尽管相当困难,在职职工11个月未领到工资,但老干部的“两费”分文不欠。三帮:周凤歧深知,解决老干部的“两费”根本出路还在于企业的自身活力。对那些确实困难重重的单位,周凤歧又想尽办法,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市第二针织机械厂可谓山穷水尽了,老干部的“两费”实在是无从谈起,面对该厂的困难局面,周凤歧不厌其烦地找总会领导,找市劳动部门,直至找到了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为他们奔走呼告、解决困难。总算腿没白跑,嘴皮子没白磨,弄到了3万块钱,先解决老干部的“两费”问题。对特困企业老干部的“两费”,周凤歧沉重地说:“我的心整天揪着,提心吊胆过日子,生怕有新的拖欠产生。”四闯:全系统有7位老干部分布在6个集体小企业。这些企业困难很大,老干部的生活待遇难以保障,他们忧心忡忡。周凤歧也寝食不安,要想彻底解决这部分老干部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整单位。但在企业普遍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调整单位又谈何容易!为了老同志的利益,再难也要闯过这一关。在总会领导的支持下,他首先找到这7位老同志征求意见,然后去找接收单位。他一个单位一个单位跑,一次不行两次,这个单位不行再找另一个单位。就这样反复与接收厂家商量,6个大中型国有企业终于同意接收这7位老同志。事情一有眉目,周风歧不敢怠慢,亲自拟写调令、帮助迁关系,直到他们全部领到离休费才放心。当老同志们在新的单位第一次领到离休费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说“这是‘周老干’又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啊”! 解决好老干部住房问题也是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的一项重要工作。前几年有些单位分配住房时,出现了“人走茶凉”的现象。周凤歧深入到各单位了解住房分配情况,广泛听取老干部意见。根据老周的建议,总会及时下发文件,强调按从优原则给老干部分配住房。文件规定:各单位分配住房时,对老干部住房、调房申请,可不经职代会和分房小组会议研究,直接由领导决定。按层、单元、朝向由老干部挑选。几年来,全系统共有30多位老同志住上了满意的新房。 “周老干,我们只能靠你了” 纺织系统老干部一直把周凤歧看做“贴心人”,亲切地称他“周老干”。全系统178位老干部,他对每个人的住处、身体状况、家庭生活都了如指掌。老干部大事小事都要找他参谋参谋,商量商量,没事也喜欢找他聊一聊。老周也总是热情接待,从不推辞,15年如一日。 周风歧说:“老干部的事没大没小,只要找到我就没份内份外,都得为他们排忧解难。”老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2年,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决定调周凤歧到总会纪委工作。就是这年夏天,老干部刘勇身患绝症,刘老一生无儿女,老两口想到的还是周凤歧,但又想到“周老干”已不在老干部科工作了,他能来么?心中没底。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还是找到周凤歧:“周老干,我们只能靠你了。”看着老两口恳求的目光,周凤歧感到这是真诚的信赖,二话没说承诺了。在刘勇走完人生旅途的最后一年中,老周成了他家一名“离不开”的成员。到医院看病,老周陪着;身体检查,老周帮着穿脱衣服;拿药、挂号、划价、找医生全包了。刘老住院后,老周更忙了。天气再热、再冷,每天必到,包揽了刘老家的大小杂事。换煤气、借钱、送饭、喂饭,甚至擦洗身子,侍候大小便,能干的都干了,可是刘老爱人为他买的一瓶汽水,老周却原封不动地放还在桌子上。邻居和医护人员都一直把老周当作刘老的亲戚,谁也想不到竟然是原来的老干部科科长。刘勇病故时大雨滂沱,老周忍着悲痛冒雨赶来,又亲自为他穿好了寿衣,抬送遗体,搭盖灵棚,接待亲朋好友,事后又为家属处理了复杂的家产分割。 熟悉老周的人都知道,周凤歧处理类似的事情何止刘勇一人,接受过老周帮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一类。1996年春,毛巾厂老干部李林从北京打电话给周凤歧,要求按房改政策购买住房,而其房屋因年代较久,产权不明确,图纸丢失等原因,办理购房手续遇到困难。其家属找到老周,按理说这样事周凤歧完全可以不问,但他仍然满腔热情地办起了这个事,跑经委、找建委、找总会,在这些单位多年积累的资料中帮助仔细查找,一个单位找下来就是几个小时,每次都汗流浃背,满身是灰,老周毫无怨言,终于查齐了所需资料,使其及时购得住房。这位老同志非常满意,专门从北京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周凤歧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同志们的广泛赞誉,称赞他“真把老干部工作做到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