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奉献者”做奉献的好带头人 ——记福建省福州市委老干部局局长陈作绌 在福州市,每当人们说起老干部工作,自然而然就会谈到市委老干部局局长陈作绌。近年来,福州市的老干部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先后被评为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福州市执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先进单位,受到市委领导、省委老干部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老干部的称赞,其中无不倾注着陈局长的一腔心血。 1988年,福州市委为了加强老干部工作,决定调市委组织部青年干部科长陈作绌担任市委老干部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从“青”字号到“老”字号,看起来职务升了,却进了“一无权、二无钱,办事如拜年”,没人愿去的“清水衙门”,许多人不理解。但陈作绌是这样想的:老干部工作虽然是一份无权缺钱,工作难度大的苦差使,但它却是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自己能为市委分忧,为老干部们做些事,就心满意足,没有任何计较得失的理由。因此,他以党的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二话没说,毅然来到新的岗位,干起了陌生而又崭新的工作,而且一干就是9年。9年的老干部工作,他尝够了酸甜苦辣。替老干部办事,要四处求人,而且还时常碰壁,遭人白眼。他曾经激愤过,也有过离开老干部局的念头,但每每经过激愤过后的思考,他的精神又得到净化和升华,他重新安下心来,继续勤奋地工作。有过好几次的升迁机会,也有几个好单位希望他去工作,但市领导的重托和对事业的执著,他仍默默地奉献在老干部工作岗位上,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干部的心上,成为公认的“老干部通”。 陈作对老干部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尊重老同志就是尊重党的历史。为了做好工作,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尽心尽职,身体力行学习贯彻党的老干部政策。他很注意从政治和全局出发做好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广大老干部的政治优势,促进安定稳定。为了从政治上关心爱护老干部,在他的精心策划、组织和直接参与下,市委老干部局建立健全了老干部“季谈会”、“座谈会”、理论读书班、离休干部党支部建设骨干培训、市直单位老干部工作联络员以及高层次老领导咨询活动等项制度。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他不但自己做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而且带领局里的同志深入到基层、干休所,及时向老干部传达上级的有关规定,使老干部为社会的安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1996年2月,有人给陈作绌反映,福建机器厂有位老干部因集资房的分配问题思想不通,准备绝食对抗。他立即赶往做工作,在调查分房的真相后,苦口婆心地劝导这位老干部,使这场纠纷在过细的思想工作中得到了化解。 福州市有4000多名离休老干部。为了使这些革命和建设的“有功之臣”能够颐养天年,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经常白天跑机关、下工厂、去农村,晚上挑灯认真学习党的老干部工作方针政策,潜心研究老干部工作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新途径。他撰写的《辩证法与老干部工作》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被《福建老年报》采用刊登。这几年,在他的领导和积极推动下,福州市的老干部工作形成了三大特色:一是从1991年以来,每年都召开一次老干部发挥作用经验交流会,先后宣扬典型(包括全国、省、市级)个人84名、集体14个;二是他从1989年兼任市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以来,经过多方奔走和呼吁,全市已成立各级老年大学(学校)64所,初步形成老年教育网络,受到省老年教育学会和老年大学的好评;三是为了筹备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他顶风冒雨,骑自行车挨家挨户到老干部家中作动员,邀请老同志积极参加,使全市‘‘关工委”(协会)组织发展到209个,入会人数达3.85万人。 作为老干部局长,陈作 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争”字,他把争取市委领导和各级领导对老干部工作的重视支持作为首要的任务和责任,尤其重视老干部工作的宣传,见缝插针,经常传达和反复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老干部的历史功绩和老干部工作的地位、作用。他经常应邀到市直有关单位宣讲老干部工作,并为在市委党校举办的组织人事干部轮训班的学员上老干部工作专题课。在他兼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后,接触领导、参加有关会议和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多了,他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大力宣传党的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老干部的历史功绩。一次公务活动中,他遇到刚去某市担任领导的一位年轻干部,立即向这位领导宣传做好老干部工作,并请这位领导多关心和支持老干部工作。他就是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宣传老干部工作。他还有一个诀窍,依靠老干部宣传老干部工作。他和许多老干部交了朋友,口袋里装着记有老同志的姓名、电话号码的小本子,心里装着这些老同志的冷暖喜忧。许多老干部也有他家的电话号码,只要有事,无论白天夜晚,吃饭休息,只要在家,他们尽可通过电话向他诉说、谈心,反映情况。通过这些渠道,他及时了解老干部的所想所需,如实地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争取市委的重视和支持。 带着感情做工作,做老干部工作的有心人,是陈作绌从事老干部工作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他经常深入到离休老同志中去,及时掌握离休干部的思想动态和各方面的困难,努力为市委分忧,为老同志解难。1994年,为了解决企业离休干部的岗位津贴和工龄待遇及调资问题,他受市委的委托,带领市直有关部委办局和本局的同志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到老干部当中了解情况,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并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为此企业87位老同志自发组织向老干部局和有关部门献锦旗。当时刚好到福州了解老干部工作情况的《中国老年报》总编姚远方同志深受感动,他说:“我跑了全国各地很多单位,第一次亲眼看到老干部给老干部局送锦旗。” 陈作常说:“对老同志反映的困难,我们应该尽力帮助解决,特别是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1993年底,他从老干部来信中了解到安置在鼓楼区的闽清县酒厂离休干部毛家琳,夫妇二人租住在一间面积只有8平方米左右、且没有卫生间、厨房在过道里的情况,生活十分困难,便立即带领局里的有关同志前往,并及时将情况向市委作了汇报,在市领导的直接关怀下,这位老干部的住房问题终于得以解决。他尊老敬老,对老干部充满感情。当他了解到家住干休所年已八旬的老红军吴广泽身边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就经常抽空前往探望,问寒问暖,有时逢年过节还把老人接到自己家吃上一顿饭,让老人感受家庭的温暖。 老同志们把陈作绌看作是贴心人,有什么话都愿意找他谈,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总要告诉他。而他也能尽力为老干部排忧解难。前些年他的爱人患有过敏性肾炎,走路都很困难,他无暇更多地顾及,一心扑在老干部工作上。他对局机关的经费开支是盘算又盘算,自己的生活也非常简朴,但对有特殊困难的老同志却舍得花钱。1996年上半年他到罗源县慰问一位老红军战士,当他得知这位老同志生活困难,行动又不方便的情况,就买了一部轮椅车送到他的家里,这位老同志和他的家人感激万分。他的心里装着老干部们,老干部们也忘不了他。许多老干部在生命终结之前,总要交待家人通知陈作绌。有一位离休老干部不幸成为“植物人”,陈作绌经常去关心、帮助。为此,这位离休老同志的爱人特意缝制了一双鞋垫送给他。她说:“这鞋垫虽然不值钱,但这是我亲手一针一线缝制成的,是我对陈局长的一片心意啊。” 他严格按照“老干部之家”标准,抓好老干部工作队伍的自身建设。针对一些干部职工中存在的认为老干部局地位低、福利差、没奔头的思想倾向,经常对于部职工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帮助大家树立甘于清苦、乐于奉献的思想。1995年,恰逢机关机构改革,有的地方把老干部工作机构撤销了,局系统有些同志产生了想调走的思想,不安心工作。为此,他结合机关精神文明大讨论和学习孔繁森、林炳熙等先进模范的活动,在全市老干部局系统广泛开展“为奉献者做奉献”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陈作就是这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把党的温暖送给老同志。由于工作出色,他先后被评为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工作者,福州市执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先进个人,1995年被福建省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