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情怀公仆心 ——记湖北省仙桃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老干部局局长边石香 在仙桃市,一提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边石香,老干部们就会伸出大拇指,称赞她是“老干部的好女儿”、“人民的好公仆”。 “落实好老干部政策是我最大的职责” 1990年4月,边石香担起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的重任。上任不久,边石香和几位同志到医院看望一位患晚期肺癌的离休干部,老人吃力地撑起身子,伸出颤抖的手,她赶紧趋前一步,老人一把紧紧攥住她的手,眼里噙满泪花。当她的视线移到病人床头时,一本《老干部政策汇编》映入眼帘,她不禁心头一热,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这一幕从此就深深地定格在她的脑海里。落实老干部政策,成了她工作的头等大事。 边石香把全身心投入到了老干部工作中。她带领局里的同志下基层调查,每到一个单位,总是对年轻干部说:“老干部工作牵动着社会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党的形象,千万不可忽视。”她不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总要深入到老干部的家里,摸摸米坛子,看看菜篮子,心里才踏实。“落实老干部的政策是我的职责,以后有什么难事,尽管叫我办。”走访时,她总是对老干部这样讲。 1993年夏天,部分乡镇供销社因经营亏损,无力全额支付离退休金,几十名离退休干部到市供销社上访。刚下班回家的边石香得知这消息,顾不上吃饭,就赶到市供销社,细心倾听老同志的意见,耐心地做解释工作。她动情地说:“大家离退休了,工资低,几个月拿不到工资,生活确实有困难,我心里也难受。但是请老同志们相信,我们一定会尽快想办法兑现大家的离退休费。”整整两天两夜,她一直“泡”在这些老同志中间,讲大局,讲稳定,几乎磨破了嘴皮,才使得气头上的老同志情绪平静下来了。与此同时,边石香与市供销社领导一起商量,多方设法挤出10多万元的资金,兑现了拖欠的老同志的离退休费。事态平息后,边石香并没有就此止步,她又积极争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让供销系统的500多名离退休干部参加了社会统筹,使他们能按月领到离退休金,吃上了政策的“定心丸”。 老干部工作难度大,但边石香从不畏难,专拣难事干。企业离退休干部因没有工龄工资,一些人情绪很大。她一面向老干部讲明原因,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一面深入到企业调查,向有关部门和市委、市政府反映情况,在她的努力下,市委、市政府在上级尚无政策规定的情况下,于1995年6月制发了按工龄每年补贴1元生活补助的文件,解决了企业离退休干部的工龄补贴问题。 边石香为老干部解难心中总是揣着一团火。1993年夏,离休干部张秉乾患肺癌在武汉住院,因医药费一时不能到位,面临着停药的局面。边石香主动邀约主管局的一把手冒着酷暑,三赴沙洋,两下武汉,行程1400多公里,最后,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下,将张秉乾的医药费单列,解了张老的大难。几年来,边石香先后为130多名离退休干部落实待遇,许多老同志说,是她把党的温暖送到了我们的心坎上。 “为老干部办事一定要动真感情” 边石香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是在许多老干部的培养和帮助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因此,她对老干部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全市4800多名离退休干部的身体与家庭情况,她心里都有一本账。她常说:“没有老干部的昨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为老干部办事一定要动真感情。” 边石香把老干部的冷暖时刻挂在心头,倾注了一片情。市供销社离休干部凌云,50年代被错划为右派,从《湖北日报》社下放到仙桃,1991年患脑血栓,卧床不起。老伴残疾,长子瘫痪,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他的离休费维持,生活十分困难。边石香逢年过节总要带领局机关干部登门看望他,冬天,送去棉衣、棉被;夏天,送去防暑降温物品。1994年春节刚过,一场大雪,气温骤然下降到近零下10℃ 。“凌老的身体受得了吗?”“生活过得去吗?”边石香放心不下。这天,她冒着大雪来到凌云家,送上10斤油、200斤米、300块煤,当她与局机关的同志一道将这些东西抬上凌云住的三楼时,凌云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从床上爬起来,用颤抖的手拉着她,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近几年,她多方争取,为凌云解决生活补助5400元。1996年4月,凌云去世了,边石香帮助料理完丧事,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他的老伴和儿子身上。她跑供销社,上福利院,前前后后花了10多天时间,筹齐了1万元,将其长子送到市福利院护养,又为凌云的老伴找到一个“饭碗”。知情的人说,有边石香这样的好干部,凌云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了! 1995年秋的一个晚上,市休干所一名县级退休干部因事外出,在北京患脑溢血突然逝世,办理丧事急需一笔钱,还必须在次日上午6时前筹齐,送往武汉机场,再由专人乘飞机送到北京。边石香得到这一消息,已是深夜11点多钟。她先是火急火燎地找财政局、银行求援,都因夜深拿不到钱。后来她就挨家挨户向亲友同事借,跑东家,找西家,上楼下楼,脚趾踢破了,鲜血浸透了鞋袜,走路一跛一跛地也顾不上包扎,直到凌晨5时半,她敲开了第14家的门,这才凑齐了现款。当她准时把这笔钱交给将要乘飞机到北京去的同志手中时,因疲劳过度,脸色惨白,晕倒在地,使在场的人都感动得掉泪。 许多老同志都说,边石香待我们真比女儿还亲。有些事儿女们没想到的,她想到了;儿女们做不到的,她做到了。1991年7月,退休干部许承林病危住进医院。在许老弥留的最后几天里,她和局里的同志一道,日夜轮流守护在他的身旁,扶他翻身,为他擦洗。病人嘴里吐出一种白色液体,许多人见了就作呕。边石香却每隔一会,就用卫生纸轻轻地为老人擦净。一连几天,卫生纸用去了几大卷。同室的病友见了,感慨许承林养了这么个好女儿,后来得知她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时,赞叹道:“共产党的干部,真是比亲生女还亲啊!” 边石香常说:“做老干部工作,只能讲奉献,不能图回报。”几年来,她先后争取地方财政拨款几十万元,为40多户离退休干部维修了住房;为特困老干部发生活补助和送生活物资折款8万多元;为近20名离退休干部的子女联系就业、上学等,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可自己,却落下了一身疾病:肾结石、头晕、腰疼。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她的贡献,近3年来她连年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1月她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工作者”,并出席了全国老干部工作座谈会。边石香认为,这是党和人民给予她的最高奖赏,是社会给予她的最大回报。 “老干部工作大有可为” 边石香认为,老干部局不是“福利院”,老干部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老干部的生活待遇上,要在老有所为上做文章,让老干部充分发挥余热。 仙桃市离退休干部多半住在农村。怎样发挥这些老同志的作用?在毛嘴镇,老干部洪新才向她介绍了自己发展庭院经济的情况,当他讲到连续两年纯收入过5000元,家庭条件大为改善时,禁不住喜笑颜开。边石香的心头一亮:农村老干部有经验,开发庭院有条件,组织他们发展庭院经济,这不是一条好路子吗? 看准了路,边石香总是大胆去闯。培植典型、树立标杆,是她推出的“第一招”。西流河镇老干部纪登汉,发展庭院经济有一定规模,她鼓励他“上档次”;毛嘴镇老干部刘正美,渴望在庭院经济上干出点名堂,但缺技术,她帮他请了个“顾问”;胡场镇老干部刘小海办家庭猪场,门前的路不通,她出面协商镇、村干部为他修路建桥。在那些日子里,为培植典型,她四处奔忙,不知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口舌。她的心血没有白花,全市老干部中冒出了一批“养猪大王”、“养牛大王”、“甲鱼大王”、“平菇大王”、“柑桔大王”。她到处宣讲这些典型,并组织人录制了一部专题电视片——《黄花晚来香》,在电视台反复播放。就这样,全市庭院经济发展由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 边石香并未满足于现状,她以极大的气魄又导演了一幕幕向庭院经济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威武雄壮的活剧—— 喇叭声声,车轮滚滚。载着200多名农村老干部的车直奔武汉,十多辆车一字儿排开,好不壮观,不为别的,就为参观老有所为展览; 掌声阵阵,喝彩声声。她组织的“全市老有所为演讲团”备受欢迎,所到之处,感染一片人,播下致富种; 擂台处处,鼓声阵阵。老干部庭院经济竞赛活动高潮迭起,个个不甘落后,人人争当“状元”。 边石香所期待的局面出现了:投身庭院经济开发的老干部越来越多,且出现了立体开发、一村一品等多种模式。几年来,全市农村老干部庭院经济年创产值过千万元,纯收入过600万,人均收入2000元,仅每年上交的特产税就超过100万元。 边石香常说,老干部工作只有围绕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去做,才会有生机和活力。庭院经济的开发,不仅仅使老干部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焕发了青春,实现了晚年的人生价值。不少老干部被看成是“强人”、“能人”而受到敬重;不少老干部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有的老干部还实现了多年宿愿成为党的一分子,又进入了一,个人生的辉煌时期。看着老干部们那一张张笑脸,边石香感到了开拓、创造的无比快慰。 仙桃市组织老干部发展庭院经济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在本地区、在全省传开了。1992年,湖北省委老干部局在仙桃召开了全省老干部发展庭院经济现场会,省委领导同志发来贺信,给予高度评价。当年,仙桃市委老干部局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创新奖。” 无私奉献,开拓进取,这是边石香做人的宗旨,更是她工作的真实写照。她在实践中得出一个结论,只要不断开拓创新,老干部工作一定大有可为。 |